雪拥蓝关(雪拥蓝关马不前全诗背景)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雪拥蓝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雪拥蓝关马不前全诗背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典故
- 2、雪拥蓝关马不前全诗背景是什么?
- 3、雪拥蓝关暗指什么
- 4、雪拥蓝关马不前全诗
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典故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代表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诗写于韩愈被贬往南方之时,此次被贬,分明是有家也归不得了.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即秦岭),所以发问:家在那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马不肯前进,对长安恋恋不舍,正是人恋恋不舍长安的反映.反映出了作者此时心中对于前路的一片迷茫.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正烘托了诗人离开长安时心情的悲凉和抑郁.韩愈这次被贬,是元和十四年正月,时令已经是早春了,但北国的寒意仍然很浓,蓝关还是积雪茫茫.这既是他当时的眼中景,又是他被赶出长安冷落、凄凉的心中情.这种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表现了人物的处境与感受,十分感人.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因为韩愈在奏表里甚至要求把佛骨烧了,唐宪宗非常恼火,于是,当他收到奏章的当天,就下旨贬韩愈到潮州去,这两句记录的是他被贬的经过,长安到潮州并没有8000里地(2000多公里),这里的8000是约数,合平仄,也大致说出了路途之远。早上上奏表,晚上就被贬,可见皇帝是真怒了。韩愈明知自己是在触皇帝的逆麟,但他还是上书了,这大概是韩愈性格决定的。
雪拥蓝关马不前全诗背景是什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白话译文: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整体赏析
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这首诗和《谏迎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从思想上看 ,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 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
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雪拥蓝关暗指什么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雪拥蓝关马不前全诗
雪拥蓝关马不前全诗如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雪拥蓝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雪拥蓝关马不前全诗背景、雪拥蓝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