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峰桥(鸾峰桥的特色)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鸾峰桥,以及鸾峰桥的特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在哪里
木拱廊桥在各类廊桥中,木拱廊桥的结构最为特殊。木拱廊桥,也称叠梁式风雨桥,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梁式木构廊屋桥。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最长的木拱廊桥吧。
福建屏南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现称“万安桥”。
万安桥类型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俗称“厝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 的典型代表。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惟中国有之”。闽东的木拱廊桥,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侏罗纪公园”。
特征
万安桥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桥。桥长98.2米、宽4.7米,舟形墩,不等跨,最短拱跨为10.6米,最长拱跨为15.2米。桥屋38开间、用柱156根,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侧设木凳。正中桥墩上有一嵌入桥墩的石碑,碑文云:弟子江积舍钱一拾三贯谷三十二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谨题。桥东端有10级石阶,桥西端有36级石阶,桥屋内檐下有13幅楹联。桥西北建有重檐桥亭。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双披青瓦,工艺堪称巧夺天工,气势雄伟,古朴端庄,不愧为中国古木拱廊桥之最,对研究古桥梁建筑具有重大价值。
历史
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现称“万安桥”。据《玉田至略》记载该桥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917历史。清康熙47年遭火焚,乾隆7年(1742年)重建,后历代都有修葺。1990年10月9日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作为“闽东北廊桥”之一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屏南县现存木拱廊桥13座,石拱廊桥18座,平梁式木构廊桥22座,是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最多的县(市)之一。长桥镇镇长黄乐淅介绍,该镇目前正依托万安桥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构建“宜居宜业生态旅游镇”,主动融入屏南旅游规划,努力打造“北有白水洋·鸳鸯溪,南有万安桥·仙山草场”的屏南大旅游格局。
下面我再为大家介绍几座木拱廊桥吧。
古廊桥
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矛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泰顺廊桥闻名于世,因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名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中三座桥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画中,如今在泰顺发现以虹桥类似结构的廊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2016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导致浙江省泰顺县境内河水暴涨,泰顺县境内6座古廊桥受损,其中被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等3座古廊桥被完全冲毁;同日,福建永春县871年历史的廊桥——东关桥被大水冲毁。
寿宁县木拱廊
寿宁县木拱廊桥:木拱廊桥,俗称厝桥、木拱廊屋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对福建的廊屋桥评价为“闽中桥梁甲天下”。寿宁廊桥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县、全国单拱跨最长的下党鸾峰桥、全国最袖珍的犀溪翁坑桥、全国最年轻的杨溪头桥、全国最后一个廊桥主墨师傅郑多金。
廊桥的廊桥详情
蟾溪桥 明正统十三年(1448)建成,名为西城桥;
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更名蟾溪桥;
1984年,该桥被拆除改建为石拱桥。
寿宁最古老的一座木拱廊桥就这样从蟾溪上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遗憾和叹息。
桥梁为三层叠架,底层用三扇牛头串拱,中层用杉木梁架,再横架面梁,上竖柱子,用2寸厚木板铺成桥面,两边木板围拦,加刷油漆,上架枋桁檩子、角板、椽子。桥中楼阁,宏伟壮观,桥中上方布局幔天,雕梁画栋,造型深幽古朴。 子来桥 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主簿史正建,原名惠爱桥;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失火,烧毁惠爱桥、升平桥和鼓楼及民屋五百余家、坊表十二处;
明万历七年(1579)任、秦二家失火,烧毁子来桥、鼓楼、总铺和民房四百余家;
万历十年(1582)知县李应春重建为两孔石桥,改名子来桥;
清乾隆十四年(1749)暴雨冲毁子来桥,后由叶尚奎等改建石拱桥。 升平桥 清乾隆四十三年重造,俗称横溪桥。
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邑人叶伯铭等建;
嘉靖二十四年(1545)毁于火;
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梁元杲重建;
清乾隆十四年圮于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重建。
1997年修缮时,拆去桥北端。
1986年公布为寿宁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长24米,宽5.8米,底层27根拱梁,30根横梁,桥面48根木柱,分列11间。上有遮雨的飞檐屋顶拱斗重叠,边有披风的木板档墙淳朴古雅,其造型之奇巧令人赞叹。 仙宫桥 又名玉带桥。约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子来桥、升平桥同时圮于水,三十二年(1767)重建(一说四十三年)。
《寿宁待志》载:“懿政行祠,祀马夫人也,旧在主簿公廨,后徙城南,民祷祈必应焉。每岁六月吉,县官设祭,合邑迎祀。”懿政行祠即马仙宫,宫前有一跨溪木桥,叫马仙宫桥,有塑佛数尊。
明朝柳元游马仙宫后赋诗《登马仙宫观音阁》:“长桥虹影接郊垧,高阁翚飞倚太清”。
解放后,该宫做为鳌阳区公所办公地点,今为县总工会所在地。 飞云桥 又名步云桥,俗称后墩桥,
明天顺七年(1463)县丞李贞、邑人吴永忠募建,
民国二十七年(1938)重建,1995年修缮。 七星桥 位于茗溪水头,明正德年间(1506-1521)王进等募建。
在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寿宁县志》中记载已改为石拱桥;
清末被水冲毁;
1976年重建为公路桥。
明邑人柳元教谕在《山居赋》中有句:“七星长桥,玻璃浩渺。临浅水以观鱼,步长堤而听鸟。”为鳌城八景之一。 西振桥 在电影院门口,朱坑溪流经高厝下,注入蟾溪;
明天顺年间(1457-1464)知县沈能建;
1960年改石拱桥。 报功祠前桥 按《福宁府志》中寿宁县疆域图中所标,报功祠在城内西门(现县医院所在地)。
由于郑怀茂在官台山聚众数千武装采银对抗朝廷,明景泰六年(1455)刘广衡和沈讷带兵,报功祠是为纪念刘广衡和沈讷而建。
在康熙二十五年刊本的《寿宁县志》中明朝训导王贵的《报功祠记》载:“寿宁县治西去百步许,新构祠堂,以祀御史中丞刘公(刘广衡),宪副使沈公(沈讷),从民欲也。”
报功祠于成化二十年(1484)建,弘治间(1848-1505)刘公玉重葺,万历二十年(1792)知县戴镗重修。
《鳌阳镇志》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吴氏家失火,烧毁报功祠前桥及房屋百栋。报功祠前桥很可能是西成桥(今蟾西桥)的前身。 登云桥 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1773)建,在杨梅桥村,因为先有桥,而后有村,村随桥名。 张坑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芹洋乡张坑村西南约1公里,清道光八年(1828)造。1954年,寿宁县人民政府修缮。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0米,宽5.0米,孔跨33.4米。南北走向,17间,72柱。桥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双坡顶。桥下有原桥墩孔,直径大者80厘米,小者20厘米。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建桥工匠等丰富的人文资料保存尚好。由于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需要,于2006年由业主投入50万元,聘请年迈的郑多金师傅主持异地迁建至尤溪村尾,新址选在尤溪村下游1公里处的袋仔面。 长濑溪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芹洋乡长濑溪村上游1公里,离乡政府驻地2.5公里,清道光九年(1829)造,董事李周泽。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39.2米,宽5.2米,孔跨32米。东南西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有建桥时间、捐款人等保存尚好的人文资料。长濑溪桥由于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需要,于2006年由业主投入50万元,聘请年迈的郑多金师傅主持异地迁建至芹洋乡政府左侧的溪涧上。
世界最长贯木拱廊桥---鸾峰桥 : 鸾峰桥 “寿宁县鸾峰桥跨长三十七点六米,为现存之最。”这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 · 桥梁卷》著作者唐寰澄考察福建省寿宁县贯木拱廊桥后,于日前在寄给寿宁县人民****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题赠的附注内容之一。无疑又给鸾峰桥的文物保护级别加重了砝码。
鸾峰桥是寿宁19座贯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
该桥单拱跨度37.6米,位于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南,俗称下党桥。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嘉庆五年(1800)正月重建。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在唐寰澄考察此桥之前,福建省博物馆曾派员作过专门调查,沈为平、赵辰等众多国内著名专家亦亲临考证,结论与唐寰澄一致:鸾峰桥系现存中国单拱跨度最长的虹桥。 里仁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也称尤溪下桥,位于芹洋乡尤溪村东面,《建宁府志》载:里仁桥在尤溪,黄彦畴等建。
现桥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6.4米,宽5.6米,孔跨21米。东南西北走向,13开间,56柱。上覆双坡顶,中梁上墨书楹联四对,还有历次维护、修缮的工匠、董事、捐资人的姓名。
桥两侧立柱间架设厚木板,行路劳累在此或坐或卧休息片刻是种享受。桥中设佛龛,供奉观世音菩萨。里仁桥是明清古道寿宁出南门到政和的必经之处。“里仁”一词,出自《论语》第四篇的题目《里仁》。里:就是住的地方;仁:仁厚,博爱。“子曰:里仁为美。”其意思是: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 大宝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俗称小东桥,位于坑底乡小东村东南1公里,始建于明。《建宁府志》载:大宝桥在小东下,僧惠明等建。清光绪四年(1878)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4.3米,宽4.6米,孔跨33.1米。东南与西北走向,19开间,80柱,桥面弧度较大。上覆悬山顶加两坡,鹊尾脊。两端桥头檐下至梁上部分施粉墙,有彩绘。桥中视神龛,祀临水夫人。桥中有两处用木板铺民床状,供行人躺卧歇息。桥中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保存尚好。由于浩溪、坑底溪、西宅溪在小东村头交汇后水流变大,始建于明朝的大宝桥曾被洪水冲垮,光绪年间重建时,建设者在将拱桥整体提升的同时,在较宽阔的一侧桥墩巧妙设计了倒“V”字型的分流石砌桥墩,并在该桥头设计了“U”字型的泄洪口,每逢发大水时,洪水便从低处泄流,确保廊桥安然无恙。 杨梅州桥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坑底乡杨梅州东北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七年(1869)二次重修,现桥为1939年募缘再重修,寿宁造桥世家的第五代传人郑惠福工匠是承建的主墨师傅之一。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2.5米,宽4.2米,孔跨35.7米。东西走向,17开间,72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工匠等丰富人文资料保存尚好。过去杨梅州桥是浙南地区的泰顺、平阳、苍南通往寿宁至闽北以至赣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来往的挑夫、商旅络绎不绝。如今杨梅州桥所处的位置属省级风景名胜区杨梅州生态长廊的中心腹地,有着“江南小九寨”的美誉。 单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坑底乡猛虎林村南1公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已卯岁次十月初四日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0.1米,宽4.1米,孔跨16.3米。东北西南走向,8开间,36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与寿宁其他木拱廊桥不同,此桥屋单边为半封闭式,且桥拱架圆木外7根内6根。主梁上有记载,将募建杨梅州桥的余款用于建造单桥。桥上人文资料字墨保存尚好。单桥过去是泮洋、浩溪等村经猛虎林通小东的必经之路,是连接景宁经大安通寿宁的捷径。 红军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犀溪乡李家山村东北1公里,1954年造。1937年3月12日,山洪暴发冲毁木桥,住在李家山村的范式人、许威等遭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围捕。此时,李家山的9位地下交通员,连夜赶制木筏,把他们抢渡过河。1954年福安专区副专员许威拨款建木拱桥,群众取名红军桥。两端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2.2米,宽5.1米,拱跨32.6米。南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挡风雨板的板洞呈五角星状。1997年,寿宁县人民政府在北岸的桥头竖起一块“红军桥纪念碑”石碑,碑文记载了建桥的历史和经过。 回澜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渤潭桥,位于南阳镇南阳村南,因桥下河水迂回环流,形成一潭,潭深莫测,取名渤潭,渤潭桥因此而得名。两端桥堍用条石砌筑。长26米,宽5.2米,孔跨17.2米,东南西北走向,10开间,44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回澜桥,由龚振声等为缘首自清光绪十九甲午冬(1893)始建,因事繁费巨,备历艰辛,停停续续到辛亥(1912)秋,才完全落成,前后将近修建二十年。1959年,拆桥的木料建大队畜牧场。嗣后,村民又于1964年重建,时隔二十五年后至1989年才铺设桥板。1986年建山坑公路时,拆去西向桥头一榴,移到东向桥头。渤潭桥的始建与重建,对姓氏集中人口众多财力也不弱的南阳村来说,工程不算浩大。但两次建设,时间跨度都长达二十年以上,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与曲折,在寿宁廊桥的建筑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普济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溪南桥,位于南阳镇溪南村。始建于明代,《建宁府志》载:普济桥在溪南,龚志和等建。现桥于1965年重建,由寿宁造桥世家第五代传人郑惠福、第六代传人郑多金父子俩共同主墨承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5米,宽5米,孔跨16.4米。东南与西北走向,9开间,40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溪南桥外观朴实,处地也不险峻,但它是溪南村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溪南桥的东北面桥头建有大王庙,古树苍天,环境优美。
浙江景宁,群山深处的廊桥之乡
景宁地处洞宫山脉,是瓯江和飞云江两水系支流之源,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瓯江支流小溪贯穿全境,辖区内千米以上山峰七百余座。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旧时的人们出行极为不便,常常被河流、山谷所阻,当地人便在山川之间建起一座座廊桥。如今,大多数廊桥都被废弃,但其中凝结的古人智慧和其在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意义仍然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两山夹一水,廊桥架其间
章坑溪谷中秀美的接龙桥高悬在距离溪流约 20 米的高空中,远远望去,如同横跨在空中的一道飞虹。桥跨38.5 米的接龙桥并不是景宁跨度最长的廊桥,但不愧是现存最为壮丽的一座。接龙桥曾是景宁通往文成的重要通道, 历史 上,这里曾经商贾往来,行人辐辏,而如今,只有艰难地在野草丛生的山坡上努力辨识出一条小路,才能抵达接龙桥的桥首。
交通是所有廊桥的原始属性,这些地处交通要道上的廊桥不经意间成了 社会 变迁的见证者。清咸丰十一年(1861),周边的乡民为了解决往来交通问题,在周边各个县镇募款筹建接龙桥,但这座初代版的接龙桥随后被毁,复建工程在民国六年(1917)上马,我们至今仍能通过梁架上的题记把重建的时刻精确定位到那年正月初六酉时的瞬间。大梁上的题记记录了民国初年时官民之间在公共事务上达成的协同机制:景宁县知事秦琪为了建桥“助英洋拾元”,而担任董首一职的都是来自章坑及周边各村的士绅乡贤。
这是景宁乃至闽浙廊桥营建时空的经典背景:清末民国的士绅传统已经走到了千年以来的末路,这股中国乡村的中坚力量,仍在勉力维持着乡民们维护地方的殷盼。闽浙一带,修建廊桥或许有政府出面支持,但主要仍靠民间的自发力量。修桥铺路自古即是中国乡间 社会 评判官员乡贤的重要指标,而多年之后,接龙桥的衰落也被绘制进了这个宏阔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路通车,通道改变,这座联系丽、温两地的廊桥退化为两岸山民的日常通道,如今几乎被完全废弃。
在两旁高耸的崖壁中间,“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这是对接龙桥所处环境最恰当的描述。秀美的洞宫山脉从武夷的余脉逶迤而来,从西南方向进入浙闽的边界,一路沿东北而去,北支切分了龙泉溪与小溪的流域,南支成了飞云江、瓯江的分水岭。
在洞宫山脉的怀抱里,浙闽边地的山民以“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民谚勾画了农耕底色下的生活图景。景宁的县域内拥有 779 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在巨大的落差中汇流而出坡陡流急的山溪性河流,正是这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水热条件,使这片丘陵山地成了中国廊桥最密集的地区。
廊桥区别于其他桥梁的关键在于“廊”,即加盖于桥体上的廊屋——每年 3 月开始,东南季风的增长期便带来绵延不尽的春雨,紧随其后的是梅雨季节;进入 8 月之后,频繁的台风带来充沛的雨水,避雨功能因而成为南方公共建筑的核心考量——水乡的廊棚、岭南的骑楼、闽浙的廊桥,无一不是如此。
研究廊桥的学者们都十分熟悉“景泰庆寿”这四个廊桥之乡。泰顺以品质高闻名,“世界廊桥之乡”拥有现存廊桥中价值最高、保存最好的经典案例;“深僻幽阻,舟车不通”的庆元以数量见长,文物普查统计这里的廊桥数量约有 90 座,冠绝全国;寿宁则以连续的时代和惊人的拱跨著称,鸾峰桥凌空飞架,单拱的跨度(37.6 米)甚至超过著名的赵州桥,几乎达到木拱廊桥的技术极限。
地处洞宫山脉中段的景宁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因而“畲乡”的招牌总是更加夺目。但在刻板印象的认知以外,景宁的廊桥无论以数量计、以质量论,在廊桥密布的核心四县中仍有其独到之处。
清同治年间的《景宁县志》记载当地的廊桥达到 98 座(含石构、木构);2003 年,景宁县的第三次 历史 文化遗产普查中,县域内保存木构廊桥42 座。木构廊桥分为平梁桥、伸臂式叠梁桥、斜撑式平梁桥、编木拱梁桥,其中尤其以编木拱梁桥最具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
从梁到拱:编木结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
在景宁所有的乡土建筑中,编木拱梁桥成了土木工程学者最关注的对象。以现代工程技术的眼光来看,大赤坑桥堪称景宁廊桥的典范之作。
和接龙桥类似,位于景宁通往龙泉必经之路上的大赤坑桥同样命途多舛,其屡毁屡建的 历史 甚至更富有戏剧性。清嘉庆十五年(1810)始建的大赤坑桥经历了三次兴废, 历史 上的第一座桥被洪水冲毁;重建之后,又在乡民的一次剿匪中被侥幸逃脱的土匪报复焚毁。因前两次的投资之巨,至第三次募捐建桥时,景、龙两地的百姓已经财力匮乏。第三次复建时的募捐筹款历经三年才终告完成。这座耗费了当地太多财力心力的廊桥不仅是景、龙之间的生命线,在交通的属性褪去之后,仍因其抵达了廊桥营造技艺的巅峰而得到妥善的保存。
与现代建筑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木拱廊桥的独特价值。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现代建筑使用的是超静定结构,即在静定结构上附加多余的约束——而木拱廊桥的互承结构却处于一种可变的动态平衡之中。每当洪水来临,当地人保桥的手段往往是在桥面上增压重物,使廊桥整体更加稳定。廊桥这种介于动与不动之间的结构特性意味着一套独特的力的分散体系,也是区别于现代建筑的重要特征。
要探讨廊桥的演化 历史 ,必然也遵循由简到繁的规律。“从梁到拱”,简明地概括了这一进化史的特点。从最原始的简支木梁桥,到中间有支撑的木平梁桥,发展为两端设置斜撑的木平梁桥,再到如今浙闽间广泛分布的编木拱梁桥,技术的进步得以应对越来越大的跨度需求,而桥梁的“梁”属性逐渐褪色,“拱”的色彩愈加鲜明。
在北宋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有虹桥横跨汴河;孟元老亦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长虹。”“虹桥”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木拱桥影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建筑学界都认为这种营造技艺已经失传,直到20 世纪 70 年代,文物工作者重新在浙江的西南山区发现类似结构的木拱廊桥。严格地说,张择端笔下的虹桥与浙闽木拱廊桥的结构仍存在细微的差别,学者们对两种类型给出了精确的命名:前者是“编木拱桥”,后者是“编木拱梁桥”,一字之差,体现的正是在“拱”与“梁”之间的过渡与结合。拱是一个如此迷人的结构。
2019-02-24浙南闽北隐匿在山水间的廊桥王国
浙南闽北隐匿在山水间的廊桥王国
薛宅桥位于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薛宅村锦溪,古称“锦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清成丰七年(1857年)复建。叠梁木拱廊桥长51米,跨径29米。高10.5米,15开问。桥面拱矢斜度较大。
在浙南闽北的山区流传着一种说法:浙江景宁、泰顺、庆元三县与福建寿宁县。全都置县于明景泰年间,合在一起正好是“景泰庆寿”四个字,这是景泰皇帝以县名为自己庆寿。事实上。景宁、泰顺、寿宁确实建县于明景泰年间,但庆元建县早在南宋庆元三年,所以这种说法显然不成立。
而真正让这四个县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其实是廊桥。中国廊桥最密集、最精彩的区域,就坐落在浙南闽北地区,具体来讲,就是“景泰庆寿”加上屏南、周宁、龙泉、政和等县。
木拱廊廊桥世界桥梁史上的绝品
在北宋末年的河南汴梁城,画家张择端站在塔楼上,顺着城楼、宫阙、市井向前望去,一座虹桥横跨汴河两岸,高高的木拱上人流如织,桥下舳舻相衔、桥头商肆连裰……眼前沸腾的场景令他过目不忘,于是将虹桥描绘进了《清明上河图》.虹桥也因此而旷世。
张择端并不知道,当他精心描绘虹桥时,一座结构精巧的木拱桥——双门桥。已先于虹桥一百年兀然挺立在浙江庆元一个叫大济的小山村中。我不禁心生疑问: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木拱廊桥会诞生在浙南?双门桥与虹桥之间有什么关联?木拱桥建造技艺又有哪些鬼斧神工的奥妙?
2014年11月7日,庆元县文联主席范敏姿与我取得联系,告之造桥师傅吴复勇正在大济村建造一座结构与虹桥极为相似的木拱廊桥。第二天,我立即驱车赶往庆元,某种意义上,这座新桥为我寻找尘封的木拱廊桥建桥技术提供了参照。在大济村的济川溪上,我见到了吴复勇。吴复勇是庆元少数几个能建造大跨度木拱廊桥的师傅之一,此刻,三个木匠在他的指挥下正在拼接木料,而一座崭新的廊桥骨架已在他们手中搭建成型。这座新桥的拱架结构由上下两层组成,视觉上非常简约,但并不代表着技术上的简单。因为它不用寸钉片铁,完全用木头榫、桁嵌桁地紧密衔接而成。
所有的廊桥之中,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最复杂,建造工艺最顶尖,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绝品。它绝妙在拱架的核心技术——以数百根较短的木材,通过直木穿插。纵横相贯,榫铆对接,相互编织,利用建筑力学科学地解决了大幅度拱跨受力难题。吴师傅告诉我:“建造木拱廊桥,最好的材料是油杉,油杉具有防腐功能,以50到70年树龄、直径28到32厘米、长度12米的木材为最佳。桥两端拱趾支撑在块石垒筑的桥台上,或直接建筑于两岸山崖之上。为了保护梁柱不受风雨侵蚀,还要在桥上建廊屋,桥身两侧安装挡雨板,桥建好后用生桐油上漆,在桥面铺石头稳固桥身。连续完成上百道工序后,一座木拱廊桥才算竣工。”
告别吴师傅后,我来到双门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屡次提到的进士村便是大济村,从宋至明,该村涌现了26名进士,吴氏伯仲双双蟾宫折桂,成就了双门桥。双门桥始建于公元1024年,位于济川溪的上游百米处,与那些长度几十米、上百米的廊桥相比。这是我见过的姿态最低的木拱廊桥,低平、简约、质朴、木料稀疏。作为木拱廊桥的始祖,双门桥是庆元人在木拱廊桥建造上跨出的第一步。随着耕读时代远去,大济村辉煌不再,名字隐于浙南山水之中,能再次见证一代荣华的,唯有从宋代就屹立在村中的双门桥了。
学者一般认为,今天浙南闽北地区的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改进型桥梁,是随着宋室南渡来的工匠将先进的造桥技术传到南方。不过,长期从事木构建筑研究的刘杰先生却认为,编木拱梁桥的桥式是在浙闽山区一步一步,由简到繁,独立发展起来的,而且从木拱桥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上看,也存在从浙闽山区往中原传播的可能性。到底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木拱廊桥的技术源地扑朔迷离,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存史料记载最早的木拱廊桥就在浙南的大济村。作为大济村人,吴复勇并没有研究过那座名冠天下的虹桥,但他与虹桥的建造者灵犀相通,正在建造的这座真实的木质拱桥,与那座千年前的画中虹桥,是他们跨越时空的对白。
别有洞天的廊桥王国山水之中的古典之美
在浙闽山区,仙霞岭、洞宫山、武夷山脉在此交汇,山峦叠嶂,岭峻沟深,溪流纵横。闭塞的山地困住了当地山民,为了打通与外界的通道,山民们竭尽全力修桥铺路,历经数百年,终于全方位连接上了京都的驿道系统。调查资料显示。浙闽山区拥有各类廊桥约500座,可以说。走进这一地区,便进入了一个个别有洞天的“廊桥王国”。
庆元是浙闽廊桥谱系最完整的县,庆元廊桥有多个“之最”,其中就有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一如龙桥。如龙桥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第一次遇见它时。我并没有过多的惊愕,倒有恍若隔世的错觉。如龙桥好似生长于层峦叠嶂之中,一条泛着青光的卵石路从画面中蜿蜓而来,穿过廊桥伸展到溪流对岸,婆娑的树影,成片的修竹,盛开的美人蕉,地里的耕牛,一切自然天成,与古老的廊桥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廊桥流水人家图”。
与庆元相比,泰顺廊桥更加闻名遐迩。在我眼中,泰顺县的北涧桥是最美的木拱廊桥。北涧桥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40多年历史。北涧桥横跨在古村与古樟之间,桥体呈大幅度的拱形,屋顶微微向上反曲,形成柔和的凹曲面,屋檐相交处上翘弧度增大,状如飞鸟展翅状态,轻盈灵动。远远望去,北涧桥丰盈的弧度跨过泗溪上空,一格一格的桥窗如同折扇一样徐徐展开.枣红色的桥身炽热地倒映在水面,与树木翠绿的倒影相互交错,犹如一幅晕染开的水彩画,当夕阳的余晖缓缓染过桥身,此刻的廊桥透露出美人迟暮—般的凄美。
同样是木拱廊桥,福建寿宁县的鸾峰桥是中国单孔跨度最长的廊桥,鸾峰桥桥长47.6米,孔跨37.6米,溪水的倒影中出现上下两道长弧。凝望着廊桥优雅的轮廓,山水在这一刻彷佛突然隐退,天空中浮现出“长虹饮涧”的奇观。人在这样的场景中会突然失语,那些文绉绉的词汇在鸾峰桥面前显得黯然失色。
驱车穿过福建屏南县城古峰镇,向北再走10多公里就是棠口村,村里飞架着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千乘桥。一座高耸的桥墩,两边大幅度的拱跨,看起来如同三只大鹏欲展翅腾飞。此外,屏南县还有一个以桥为名的古镇——长桥镇,古镇里一座俗称长桥的廊桥真名叫“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全长98米多,是我国现存最长的石墩木拱廊桥。万安桥下河水哗哗流淌,走在古老的桥上仿佛穿越汹涌的岁月长河。桥屋里。152根桥柱井然有序地排列,桥柱与横梁如同天然的经纬度,组成了时间的另一番模样。
一切景语皆情语,浙闽木拱廊桥融汇在山水主题下,延绵出千年的古典审美情趣。它们深藏在高山峡谷、田间地头,或坐落在通衢大道、村前屋后,没有一丝骄纵,以恬淡、从容的姿态静观花开花落、世事变迁。
桥庙结合廊桥上的信仰空间
廊桥不仅是交通建筑,同时也是宗教建筑。浙南闽北的乡民们为祈求神明保佑乡间太平、五谷丰登,在廊桥上设神龛、摆祭坛,而且桥两侧常常会出现一座或多座庙宇。桥与庙宛如孪生同胞,形成了“桥庙—体”的独特景观。比如泰顺县的泗溪桥连着马仙宫庙、庆元县的兰溪桥连着西洋殿、莲都区的佛堂桥连着佛堂、屏南县的千乘桥连着祥峰寺……
浙闽廊桥中,大部分的桥屋里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每年正月,是廊桥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时候,虔诚的乡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桥上,依次进行祭祀。人们摆上整只猪头。奉上酒、茶。再端上几盘菜肴、水果,插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告祈福。此外。每月初一、十五,也常常有善男信女前来行祀。廊桥四时香火缭绕。祈福声不断,成为乡人的精神依托。
800年前,一个叫吴三公的庆元人发明了原木砍花法,成功栽培出世上最早的人工香菇,庆元从此成为世界香菇培植技术的发源地,而吴三公也被奉为“菇神”。菇民上山采菇或是外出闯荡。临行前都要上廊桥祭拜菇神,平安回乡时还要到桥上还愿,有的还唱还愿戏。我曾在庆元的潆淤桥邂逅过一场为神演绎的“二都戏”,农民演员摆开架势,罗衫、水袖、折扇、花钿、小碎步必不可少,火光映着每一张朴实的脸。戏曲保留着唐宋古韵,乐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将我带入一方神秘的境地。
一桥数佛,百桥千佛,一时间,浙闽大地佛光普照,梵音轻唱。在福建寿宁县,有一座毫不起眼的木拱廊桥,名为“寿春桥”,不足20米长的桥上祭祀着多尊神像。桥中的神龛供奉着观音,右侧是临水夫人,在桥南面一座很旧的神龛里,端坐着三眼灵官。右侧陪祀土地神,左侧陪祀文昌君。我探访这座桥时,碰到一位得子的乡民挑着一担祭品来还愿,男人乐呵呵地摆放各类供品,烧上高香。燃放鞭炮,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子跪在垫子上,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口中喃喃有语。神情虔诚而温柔。
在浙南景宁县大漈村,也有一座信仰气息浓郁的廊桥。这座廊桥位于村南水口处,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屋顶勾勒出飞扬的线条,好似一座水上宫殿,让人忘却了它是一座廊桥。这座“水上宫殿”其实是“桥楼”,意思是建在廊桥上的楼房。从外表看,它的确像是一座高大的楼阁——三层重檐歇山顶,27米长的廊桥上置有9间廊屋,三层建筑由下向上收缩,分别建有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文武三庙三位一体,桥、庙、风水建筑三者合一。廊桥与始建于南宋时期的时思寺只有一墙之隔,桥与庞大的寺院连接在一起,如同寺院的延伸部分。组成一组高低错落的歇山顶、硬山顶建筑群,形成了典型的桥庙一体格局。
因为深厚的信仰文化,浙南闽北的百姓对村里的廊桥百般呵护。这也是众多廊桥能够留存至今的原因。只要廊桥上有一瓦一板被风吹落或腐烂。马上会有人更换。廊桥毁了就再建,捐建廊桥成为公共美德,因为廊桥是每一个村民的精神支柱,是亘古不变的心灵寄托之地。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木拱廊桥有哪些
我国木拱廊桥集中在闽浙边界,主要分布在福建寿宁、屏南和浙江泰顺、庆元、景宁等地。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木拱廊桥有一百多座,在福建宁德境内有五十四座,其中寿宁县有十九座保存完整、最具特色木拱廊桥,为“中国之最”。 屏南是中国廊桥现存较多的县域,现存廊桥六十一座,其中木拱廊桥十五座(十三座为古代木拱廊桥)。在这些廊桥中,三座木拱廊桥已录入桥梁大师茅以升编著的《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广利桥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为全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长达九十八点二米;龙井桥还被茅以升称为东南第一险桥。2008年六月,福建寿宁、屏南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宁木拱廊桥年代序列在中国最为齐全,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中华民国,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代和清代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
宁德有什么桥
你的问题很宽泛。
桥有几种:1、高速公路桥2、公路桥3、古桥4、。。。
我想你应该要的是古桥吧,寿宁有很多廊桥,正在申遗。
寿宁县境内保存的19座廊桥,主要分布在:鳌阳镇(县城)境内4座:飞云桥、仙宫桥、升平桥、登云桥;南阳镇境内2座:溪南桥、四洲桥;坑底乡境内5座:单桥、小东上桥、小东下桥、杨梅州桥、红军桥;犀溪乡境内2座:福寿桥、翁坑桥;芹洋乡境内4座:张坑桥、中村桥、长濑溪桥、尤溪桥;下党乡境内2座:杨溪头桥、鸾峰桥。
关于鸾峰桥和鸾峰桥的特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