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施州(施州古城)

2025-08-24 18:54:13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施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施州古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恩施市施州是哪个省的

恩施州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于湖北省,相当于地级市。

恩施市是恩施州的州府所在地,是一个县级市。

施州小学一共有几个部门

施州小学一共有15个部门。小学一般有:校长办,教务处(教导处),政教处,行政部门,党务部门,总务部门(后勤,保卫等),招生办(有些高中有设立,有些是老师临时组建),教师工会,还有各学科的教研办。大学一般有:1、治理机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部与院系: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跨学科类;研究机构:实体研究机构、科学研究基地、虚体研究机构;所以,施州小学一共有15个部门。

恩施名字的由来50多字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地域,春秋时属巴国;战国属楚国的巫郡;秦朝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汉代北部属南郡(治所在今荆州),南部的来凤、宣恩以及咸丰的南部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

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属建平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今恩施地区的土著人向邹兄弟归附朝廷,因此设施州,今恩施地区始有“施”字之名。

以后各个时代,施州曾改过庸州、清江郡等,但绝大多数时间为施州,直至明朝改施州卫,清朝改施南府。

清朝设施南府,其名来源于元代始设的施南土司。

元朝以前,中原朝廷对今恩施地区的统治主要为羁縻制度,即“以土官治土民”,封赠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的办法,历史上称之为“羁縻府州、羁縻卫所”制度。

宋代,施州改属四川省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在今恩施南部设立了一些羁縻州县。如定州(鹤峰县南部并跨入湖南境内)、富州(今来凤一带)、顺州(宣恩沙道沟一带)、保顺州(宣恩县李家河一带)、高州(宣恩县高罗一带)、懿州(咸丰县境)、龙渠县(利川市忠路一带)。

元代统治中国后,鉴于宋代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每到王朝衰微时,不听其控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乃改宋代的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对土司的建制、职衔、职责、升降、进贡、征调等,都做了规定。

其时在今恩施境内共设10多个土司:施南宣慰司(改土归流时治所在今宣恩县城,早期治所地有争议)、湖南镇边宣慰司(即以后的忠峒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一带)、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即以后的镇南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李家河一带)、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今来凤境内)。

师壁宣抚司(今来凤境内)、高罗宣抚司(今宣恩境内)、安定宣抚司(辖今鹤峰、桑植、慈利三县毗邻地区)、怀德宣抚司(遗址待考)、忠孝军民安抚司(今利川元堡一带)。

盘顺安抚司(来凤卯洞土司的前身)、龙潭安抚司(今咸丰龙潭一带)、木册安抚司(今宣恩板栗园)。施南土司是级别最高的三个宣慰司(从三品)之一,其名称源于其治所在施州之南。

清朝建立,初期仍袭明制,今恩施地区的行政名称仍为施州卫。雍正六年(1728年)撤施州卫改施县,次年改恩施县,取皇帝恩泽施地之义。

1735年设立施南府,恩施县为附郭首县,即施南府署所在地。中华民国成立,废施南府,所属6县直属省府。以后在今恩施地区先后设荆南道、荆宜道、荆鹤道、施鹤道,仍为6县之治。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宜昌府属鹤峰州改县划入,为7县之治。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改设鄂西行政区,始有“鄂西”行政区域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湖北省第十行政区,其时将宜昌府属巴东县划入,为8县之治。以后又改为鄂西第七行政督察区。这一阶段,恩施县均为附郭首县,未以其为府、道、行政区机构名称。

扩展资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设置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辖陆续解放的7县,仍为原来的8县之治。1955年改称恩施专员公署。

1968年改称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用至今。“恩施”两字,与今恩施州,与恩施人民难舍难分,就“施”来说,已有1400多年的时间,就“恩”来说,也有280多年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恩施

施州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施州古城、施州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