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 2、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什么?
- 3、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经济繁荣时,可以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萧条时,应该采用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 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等有价证券
2 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等
3 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个比较少用吧)
4 利率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比如在公开市场上卖证券,减低利率,多放贷款,降低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紧缩的政策正好相反。
扩展资料: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窗口指导、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简称SLF),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DiscountWindow)、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MarginalLendingFacility)、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OperationalStandingFacility)、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ComplementaryLendingFacility)、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StandingLiquidityFacility)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什么?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三大工具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存款准备金制度
指银行中部金融机构为确保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存款。银行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政策
再分配是指将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贴现获得的未到期票据转移到银行中部。对银行,中部来说,再贴现是指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真实货币并扩大货币供应。
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就是卖出贴现票据,解决资金的暂时短缺整个再贴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与银行中部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的转让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银行中部通过买入或卖出吸收基础货币的有价值的证券,货币来调整货币供应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买卖证券不同,银行中央政府买卖证券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
扩展资料
一、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特点
1.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势是有利于银行中央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并能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总量和结构。
2.公开市场操作有以下优势:第一,央行可以及时操作,买卖任何规模的有价值的证券,将银行体系的储备货币和基础货币准确控制在合理水平。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通知效应”,不会造成误解和混乱。第三,银行中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收益率或其他证券,的利率,因此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缺点是:一是效果太大;其次,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强制商业银行留下的存款不能贷出。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将减少或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减少或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从央行借款的成本如果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将增加,因此他们将增加准备金以应对客户提款等紧急事件,从而尽可能避免从央行借款。增加储备意味着资金的可贷性降低,经济中的资金减少。所以提高再贴现利率会减少经济中的货币量。
公开市场操作:第一,央行出售手中的债券,以收回更多的经济资金;第二,央行印刷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债券,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中央银行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
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3.再贴现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拓展资料: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产生背景: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面对当时状况,资产阶级政府开始从货币制度上寻找原因,企图通过发行银行券来控制、避免和挽救频繁的经济危机。
(3)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也逐步兴盛起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在推动欧洲大陆的货币兑换商转变成商业银行的同时也加速了新银行的涌现。
(4)货币信用与经济关系普遍化。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又促使资本主义银行信用业蓬勃发展。
(5)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为中央银行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工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