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通济堰(通济堰在哪里)

2025-09-21 00:28:41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通济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通济堰在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四川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体现出啥?

四川省通济堰6日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都江堰灌区范围内的第二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都江堰无坝引水,到通济堰有坝引水,两处世界遗产在岷江流域一上一下,距今2000多年,都体现出中国乘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 通济堰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通济堰灌区目前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灌溉面积52万亩。 通济堰此后历经各代修缮,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包括拦河大坝、引水渠堤、通航水缺、控制标准等工程设施的渠首枢纽格局,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其拦河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

通济堰的修建历史

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郡人参政何澹(民间称何丞相)奏请朝廷“为图久远,不费修筑”,调兵3000人,历时三年重建通济堰,大坝由原来的木筱结构改为结石结构。为使其永固,造铁炉36座,用铁水灌入石坝缝隙中,使大坝牢不可摧,至今已经800年溪水冲击的考验,仍然完好无损。

宋政和初年(1111年)创建的石函,将横贯堰渠的泉坑水从堰渠上引出,通过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大小概闸调节分流及利用众多湖塘水泊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竹枝状水系网,结构科学合理,千余年效益不减。通济堰的竹枝状灌溉网,据说在平原上迂回23公里,干渠上分凿出大小支渠、毛渠多达321条。

通济堰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据沈国琛《通济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赐名“通济”以美之……”。

通济堰自古留有堰史、堰规,对筑堰、护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宋代范成大、明代汤显祖等都曾经为通济堰树碑撰文。南宋范成大《通济堰规碑》和南宋初年《通济堰图碑》及水系图碑,都是研究通济堰历史和管理制度的最珍贵水利文物和实物资料。

据史,(宋)范成大1126——1193在处州历任刺史、知州、知府。南宋乾道四年(1168)范成大主持修整通济堰,并亲自制定和撰写堰规,立碑勒石,“文意赅简,书逼苏黄”,手迹犹在。他兴工三个月修复通济堰,并挥毫书写《通济堰碑》二十条,记言十四行,以告来者。此《堰规》已经沿用了数百年。

雨中玩浙里,千年延续的古堰画乡水利奇观,洪水考验中的世遗古堰

如果去浙江游玩,现在有一个常被提及的新词汇,“浙里”。所谓“浙里”,就是指浙江非靠海的内陆区域,多指丽水、金华、衢州三地,以及与这些地区相邻的山区、丘陵偏僻之地,浙江的内陆区域,保留了浙江最淳朴人文和环境,也留下了变化较小的很多古镇、古村, 历史 上“浙里”曾是躲避战乱、疫病、隐居的上选之地。

进入“浙里”,就像是进入景色和人文宝藏区,因为山区的交通条件制约,所以“浙里”发展的比沿海地区要慢。“浙里”的精华村镇,是沿着 历史 山中古道而分布的。进入“浙里”就像扎入了一部时间机器,沿着道路深入山中,就想时间在倒退,越深入感觉时光倒退的就更久,来到一些不通公路被遗忘的地方,更会感觉时间在这里仿佛凝固一般。

在浙江丽水深山之中,有一个地方叫“古堰画乡”,目前已经被开发成一处古镇景区。其实“古堰”和“画乡”,分别是河两岸相对的两个村庄名字,古堰和画乡分属瓯江两岸两个村镇,村镇隔着大河,渡船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由于这里是多条河流的交汇处,时常出现大洪水,世界遗产的“通济堰”水利工程就坐落在这里,当地以古代水利工程为傲为荣。

来到古镇的时候是下雨天,在雨中游玩了画乡的古街和古建筑,这里有很多巨大的古树名木。这里的田园和古街古朴气氛浓郁,很合适拍摄人像,拍出来的照片非常有感觉,据说是网红的摄影之地。

不久后雨水停歇,周围变得云雾升腾,颇有仙境的感觉,让人觉得周末自驾旅行来对了地方,这里确实很修身养性,空气洁净慢生活。这里地处山区河谷,植被丰富,山谷河湾时常云雾缭绕,多数的早上能见到江上的薄雾,有种富春山居图的烟雨江山的感觉。

“古堰画乡”古镇是个景区,早上和晚上景区都不收门票,可以自由出入,不过要坐船去看河对岸的古堰,是需要买票坐船的。这里的门票是包含了附近古堰和画乡的出入门票,以及往返渡轮的双程船票,还是颇有性价比的古镇门票。乘坐渡船来到对岸,主要想看的就是世遗的“通济堰”,人人来这里都会去看一下这处古代水利奇观。

乘船渡河,船只会行驶过一段满是芦苇荡水道。登岸后,对岸有专门的通济堰博物馆,里面会有沙盘展示附近的地形,见过沙盘和地图,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功在千秋的水利工程了。博物馆里的文字图片解释得较为清晰,还有专门的多媒体影片和动画,让人很容易就了解到通济堰水利工程的伟大之处。

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通济堰”,是中国拱形坝体的鼻祖,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距今1500多年),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功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围的古迹。

和都江堰一样,“通济堰”古堰时至今日,依然在发挥水利调蓄的作用,造福了当地1500年,保障了浙西南最大的粮仓“碧湖盆地”的风调雨顺,让这里从以前的蛮荒之地,变为旱涝保收的世外桃源。通济堰的营造技艺非常特殊,千年之前就应用了一系列科学原理和先进技术,首创了拱坝形式,古堰的建筑材料最初为木蓧土砾坝,后来在1205年(南宋)才改为“石坝”,整个古堰坝体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拱形结构特色。

在当地原本河口地形,是非常聚容易出现洪涝灾害的,这座古堰的建造,成就了当地沃野千里的富庶景象。世遗通济堰的发展建设故事,以及功能特点,都可以在这座展示馆里看到,展览馆是游览路上的必经之路,游客不会错过的。

在通济堰干渠的两岸,有着树龄长达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古樟树,樟树群成排景色壮观,沿着古街参观,还能见到祭祀水神龙古庙等古建筑。

这里的引水渠道工程采用石函,石函的建筑巧妙,在通济堰渠道上架设了石函引水桥,相当于是古代“高架路”方式的水利渠道,这种立体的渠道分水之术,既避开泉坑之水,又使渠水畅通无阻,亲眼见识到之后,才会由衷佩服这项古代水利建筑,沿用至今依然发挥作用。

古镇上有不少处古代水利设施,景区有专门的地名标牌和说明,还有专门的讲解志愿者会解说这里的奇特巧妙之处, 比如古树成排的故事,以及当铺老房子的故事,还有渠道云水的水上立交桥故事等,这个景区算是浙江古镇运营中,非常不错的一个地方。

丽水附近龙泉窑,在古堰画乡的古街上,看见很多商店出售有青瓷物品,青瓷的价格较便宜,可能是当地瓷器产能过剩,如果自驾开车过来,是可以挑选一些回去的,这些是性价比很高的当地 旅游 纪念品。

沿着步道和指示牌,来到河边就能看到“通济堰”了,“通济堰”是一个综合水利设施,它的水坝呈现拱形,不过其实现在更像是一个S形,这样的样子可以抵御洪水冲击,又可以按照水量,进行河道和灌溉渠道的分水作用。

因为近期下大雨,所以水位很高,大水漫过了古堰顶部,可以见到在洪水状态下,大量水流被倾泻到河流下游,但侧边依然保持了给农田灌溉渠道水流是正常水量,所以古堰有平时工作状态和洪水工作状态两种适应性。在洪水中,依然有渔民站在古堰上撒网捕鱼,看来这里还有自己渔业功能。

通济堰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很好的保护了附近的农田的安全,也孕育了附近山谷盆地的富庶,奠定了周边古镇的经济繁荣,让和周边人们地处深山依然持续千年的平安和繁荣,在当地的古镇上,你可以发现这里 历史 文化的深厚积淀,古堰画乡是一个把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当代的世人的好地方。

四川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体现中国治水理念,此举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对遗产的发掘、评价、解读、保护理论有深远意义。和技术研究实践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遴选、申报和管理日趋规范,充分展示了我国水利工程遗产保护的成就。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需要灌溉工程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配置。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对于都体现了中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思路有重要意义。此后,通济堰历经多代修缮,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渠首枢纽格局,包括大坝、引水渠堤、通航缺水、控制标准等工程设施。它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带坝引水工程,其大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长的现役大坝。

再者是利用好正在使用的古代灌溉工程有重大意义。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学习古人永续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好、利用好天保北灌溉工程,将其运用到龙江流域治理中,把龙江打造成福清真正的母亲河,为福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知道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可分为两类:仍在执行灌溉功能和不能执行历史功能。但仍具有“档案”价值的遗址。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历史必须在100年以上;工程类型可以是引水堰坝、蓄水灌溉工程、灌溉渠工程,也可以是水车、桔皮等原始提水灌溉设施、农业排水工程,以及古今任何与农业用水活动有关的遗址或设施。申遗成功以后,我们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它,让它永久地为我们子子孙孙发挥效益。

通济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通济堰在哪里、通济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