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役(军役证有什么用)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军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军役证有什么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徭役和兵役是什么意思
“徭役”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
出处:
1、《韩非子·备内》:“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2、三国·魏·曹植《谏伐辽东表》:“臣以为当今之务,在於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三者既备,然后令伊管之臣得施其术,孙吴之将得奋其力。”
3、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当时燕齐海岱,赢粮给费,徭役烦苦,人以不堪。”
4、宋·司马光《劝农札子》:“今农夫苦身劳力,恶衣粝食,以殖百谷,赋敛萃焉,徭役出焉。”
5、郭沫若《我想起了陈胜吴广》诗:“秦始皇便要筑下万里长城,使天下的农夫都为徭役奔忙。”
“兵役”拼音为bīngyì,汉语词语,释义为当兵的义务,古代也指战争。兵役是指国家关于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务、接受军缺拿事训练的制度。主要包括公民在军队中服现役,在军队外服预备役,以及在校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等方面的有关规程。
出处:
1、《后汉书·质帝纪》:“兵役连年,死亡流离。”
2、宋·叶适《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其在袁州,歼哪开禧兵役猝起。”
3、《尉缭子·战威》:“乡里相劝,死丧相救,兵役相从,此之所励也。”
4、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凡遣兵役,握手送离。”
5、清·恽敬《三代因革论七》:“后世兵出召募,而兵役废。”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依照法伏改搭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我国军役法规定平时主要征召哪个年龄段的适龄青年参军入伍
我国军役法规定平时主要征召18-24年龄段的适备兆盯龄青年参军入仿和伍。《兵役法》规定,战时可以征召周岁的男性公民服现役,我国《兵役法》规定,战时可以猜桐征召18-24周岁的男性公民服现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经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1984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4号公布,根据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决定》第3次修正。
中国服军役的详细内容
中国的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现役是指公民自入伍之日起至退伍碰喊之日止,在军队中所服的兵役橘吵晌。在现阶段,凡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圆锋军各军兵种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服役的公民,都属于服现役。现役分为军官的现役和士兵的现役。现役士兵分为义务兵和志愿兵。预备役是指公民在军队外所服的兵役,是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形式。在现阶段,凡是参加民兵组织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都属于服预备役。预备役区分为军官的预备役和士兵的预备役。征集方式:全国每年征集服现役的人数、范围、要求和时间,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规定。平时征集工作一般每年一次。征兵命令具有法律效力。征集程序:包括兵役登记、体格检查、政治审查等。
军役和兵役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1、服军役是有偿的,就是合同兵;而服兵役是无偿的,是适龄仿散清青年应尽的义务。
2、一般在中国服军役就是完成义务兵役后继续留部队的备前士官或者军官;而服兵役就是两年的义务兵。
兵役,是指国家关于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掘卖务、接受军事训练的制度,主要包括公民在军队中服现役,在军队外服预备役,以及在校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等方面的有关规程。
军役的解释
军役的解释
指为战事所服的劳役。《战国策·齐策一》:“即有军役, 未尝 倍 太山 ,绝 清河 ,涉 渤海 也。”《汉书·食货志上》:“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 天下 安宁。” 唐 白居易 《扮差议井田 阡陌 策》:“其起军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这军役是俺家的, 小人 合该当军去。”
词语分解
军的解释 军 (军) ū 武装部队:军威。军服。行(妌 )军燃缺链。军功。军犬。军备。军纪。军衔。军阀。军令状。异军突起。溃不成军。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 泛指有 组织 的集皮孙体: 劳动 大军。 部 役的解释 役 ì 服兵务,从军:从役。现役。 战事:战役。 服劳力之事:劳役。徭役。 使唤:役使。 奴役 。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杂役。 部首 :彳。
古代徭役,兵役是什么
徭役
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徭役始于先秦,《诗经》、《春秋》中已有许多有关记载。《周礼》规定各级地方官有征民服役的职责。枯仔战国时,征伐频仍,军役繁重。秦统一中国后,修阿房、建骊山、筑长城,徭役十分苛重,终有陈胜、吴广起义。汉承秦制,有更役、正卒、戍卒等,并可纳钱代役称更赋,徭役集中于平民身上。魏晋以降,徭役无一定制度,为避赋役 ,民户逃亡现象严重。唐初行租庸调法,实行府兵制,徭役有所减轻,但中期以后,服役增加,民户复大量逃亡。宋代 ,徭役负担仍十分繁重,并出现了募役(雇人服役)、助役(津贴应役者)、义役(买田以供役者)等形式。元代行“科差”,并有各项杂役。明代行“一条鞭法”,将慎颤赋役合并为征银两,但各地实行情况不一。清代摊丁入地,继承了一条鞭法的原则,由传统的以家资列户派役向财产税转化。
兵役:①指战争:兵役连年。②公民为国家履行军事义务。通常分为现役和预备役中国夏、商、西周时期,士卒由奴隶主和平民充任。春秋中、后期,逐步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并已出现郡县征兵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秦、汉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三国初期,主要实行募兵制。隋、唐这两朝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宋朝,盛行募兵制。元朝和明、清朝前、中期,主要实行世兵制。清末,编练新军,招募兵员,士兵在常备军中服现役 3年后,转为续备军和后备军。中华民国初年,主要实行募兵制。中国共产党一直实没孝汪行志愿兵役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实行志愿兵役制。1955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1984年5月31日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军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军役证有什么用、军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