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风俗(苗族风俗文化特色)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苗族风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苗族风俗文化特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苗族有哪些习俗?
- 2、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 3、苗族的风俗有哪些
- 4、苗族有什么习俗?
苗族有哪些习俗?
苗族的风俗习惯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分别是生活习惯、节日习惯、婚丧习惯、建筑习惯、服装习惯。
1、生活习惯
苗族有吃油茶的习惯,其是将油炸后的爆米花,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其还有吃山泥鳅和青菜的习俗;
2、节日习惯
苗族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还有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四月初八吃茄掘乌饭、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十月初二过小年等;
3、婚丧习惯
苗族的恋爱是以歌为媒介的,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青年男女要对歌恋爱,其还有逃婚的习俗。而且一般在结婚前就要开始哭嫁;
4、建筑习惯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其过去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的。苗族的房子一般都为吊脚凳渗楼,其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5、服装习惯
苗族服饰其苗语叫做“呕欠”,主要是由童装、便装和盛装组成。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其在上古时期就已经种植水稻了。苗族在原始社会是以树叶为衣、以树巢或者山洞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其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三大方言。苗族的颤粗核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服饰:苗族男装简朴,女装繁华,胸前和袖口及裤脚要滚边、绣花或抽纱,并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间。男女头缠青帕,层层叠叠,大如斗笠,有峨冠秋菊之美。
居住:矮寨苗族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喜居吊脚楼。
歌舞:擅长歌舞,其苗族鼓舞、劳动歌、蓐秧锣鼓歌、山歌、木叶情歌等皆即兴创作,出口成章,且构思精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驰名远扬的苗鼓舞、花灯舞等极富群众性,旋律轻快,动作原始质朴,给人爽心悦目的感受。
扩展资料: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
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世租谈群众中推行。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搜碰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型亮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苗族的风俗有哪些
苗族民风习俗:
一、服饰
苗族服饰,男性无大异,一般头戴青、蓝色头帕,旧时穿长衫或对襟短衣,宽松筒形裤。女性服前丰富多彩,式样色调繁多。望谟县苗族大都自己种棉花种麻,自己纺纱、绩麻、织布、缝制衣。苗族支系,以语言、服饰祥神为区别,表现在妇女的打扮和装束。
1、“黑苗”男性穿青色长衫,布纽扣,下身穿桶裤,长困宴姿齐膝下,亦为青色和蓝色,裤头另接其它颜色多是白色。
2、“红苗”自称“猛哪”,即红的意思。女性上衣是细麻缝制,衣袖是蜡染绣花红布作高领领背下有一块宽4寸8的红色图案坎肩,衣襟无衣扣,短齐腰。
3、“白苗”自称“猛缕”。“缕”是白的意思。妇女头戴4丈长、层层相叠的青色或蓝色大盘帕,上衣用棉布或细麻布缝制,右开襟,长齐腰带系处,衣领衣袖绣花,衣领下面红色图案坎肩,长尺余,宽8寸,四周镶上花边。
二、 居住
望谟县苗族,迁入县境内较晚大都是清朝后期迁徙来的。迁人后,在无人居住的荒地垦荒种地因而居住分散并以支系聚居一村一寨。如石电的松团村、岜饶乡的绒村、新屯镇的牛角塞等。苗族村赛或单家独户、或三五户为邻居,很少有数十户同一村赛。
苗家有“上大梁”的习惯。梁是架于中间一间的两根中柱上,在“上大梁”之前,要在正中一间后面安一四方桌,汪绝桌上打一把洋布伞遮住,伞架上挂一张女帕及耳坠、桌子背面用一铺席子围着,桌上摆有一竹筒大米,在米上面烧香、点烛、点灯。
三、饮食
望漠县苗族,居住和耕地处于高山地带,故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生产苞谷、小米、荞子高梁、红、豆米、旱谷、旱稻等)水稻不多,平时以苞谷为主粮。逢年过节、办喜事,用糯米式各种杷积喜欢吃嫩苞谷耙、红稗粑、小米粑、荞粑。
四、打老庚
苗族青壮年中常与本族以及布依族、汉族打老庚。逢年过节,互送礼品,往来密切红白喜事互相帮忙,亲如兄弟姊妹,情同手足。
五、信仰
苗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家户户设神龛供奉祖先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都要杀鸡煮肉祭祀。
苗族有什么习俗?
苗族的风俗习惯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时令习俗、婚姻习俗、生育习俗、丧葬习俗等内容。苗族的风俗习惯实际上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的、依附于物质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体现为物化的文化,有的体现为非物化的文化现象。
一、生产习俗
农业种植业是境内苗族为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最主要的生产行业,集中地体现了苗族稻作文明的精髓。在苗族的农业生产习俗中,“活路头”制度、“封土、动土”制度、“开秧门、关秧门”制度和祭献制度是主要的农业生产习俗。
“活路头”制度是苗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的农耕文明之一,在 20世纪 70年代以前普遍实行。“活路头”是村寨中承担指辩指挥和安排农活生产任务的自然领袖,一般由精通农活技术、懂得节令气候、经验丰富的男性农民担任。“活路头”属义务性质,有世袭和公众推举两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苗族“活路头”制度只有在中年人的脑海里留下模模糊糊的记忆。
“动土”、“封土”制度也是苗族重要的农耕制度。“动土”即春耕伊始时由“活路头”主持的仪式,一般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卯”日或“辰”日以自然寨为单位举行。 “动土”以后,村寨禁止吹芦笙,到“吃新”以后才解禁。“封土”即一年耕作和收割结?后举行的仪式,一般在“苗年”后第十二天举行。是日,“活路头”祭礼来到举行“动土”仪式的田块用特定的仪式祭祀,是为“封土”。此后,村寨上任何人均不能再下田劳作。自 20世纪 50年代以后,此俗已基本消失。苗族的“封土”,一般限于水田,“封土”期间,旱地仍可耕种。
“开秧门”和“关秧门”为苗族农业种植业生产主要民俗事象。“开秧门”是苗族水稻移栽时的重要仪式,一般在播种后的第三个“卯”日或“辰”日或“午”日举行。“开秧门”前,任何人均不得事先插秧。进行时,家家户户采来树叶、野花等将糯米饭染成“五彩糯米饭”庆贺。“开秧门”这天,“活路头”先行来到来到田边祭祀,在田头插上一根茅草后插上几蔸秧苗,是为“开秧门”。“关秧门”是一季水稻移栽结束时的仪式,日子多选在“开秧门”后的第三个“卯”日唯卖缺或“辰”日。是日,家家户户包好粽子,备好酒菜,将田栽完,插上绑有包过粽子的粽粑叶、辣椒、白刺根、刺苞枝、米草包的木棍,洗净各种栽种用具,返家家祭庆贺。
二、时令习俗
春节配谨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除雷公山、月亮山山区外,境内大部分苗族有 腊月二十三 祭灶神,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杀年猪,除夕打糯米粑、贴春联,除夕夜守年,初一开财门等习俗。开大年初一清晨,有男孩的人家遣男孩趁人未进门之前到房前屋后拾些许柴薪,谓之“开柴 (财 )门”。年初一,男孩要到亲属家给长辈拜年,称“踩年”,长辈以糯米粑、钱币等物赐赏。凯里炉山、黄平、施秉等地苗族以 正月十三 为大年, 正月十四 为新年,拜年等习俗均在正月十四晨进行。“挂清”是春季重要的民俗活动,以腊肉、鸡蛋、鱼、糯米饭、酒以及香纸等祭物,到祖宗坟莹祭祀并扫墓。“四月八”是苗族夏季主要节令之一,主要风俗有吃黑糯米饭,禁役耕牛等。“端午”有吃粽子、悬艾叶、挂菖蒲之俗。凯里苗族有爬山之俗,黄平旧州、施秉、台江、剑河及锦屏、镇远等地苗族有赛龙舟之俗。“六月六”为夏季的主要风俗集中日,苗族有采百草为药、晒药、晒书等习俗。丹寨排调、榕江八开、从江加鸠等地苗族有该日采集百草煮药水行“药浴”之俗。丹寨孔庆、雷山大塘等地苗族还在“六月六”用百草扎成小药包挂在儿童身上“避邪”之俗。
秋季节令风俗主要集中在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重阳等节日上。“七月半”凯里、黄平、施秉、雷山、丹寨、麻江等地苗族有“烧包”之俗。中秋之节,凯里、黄平、施秉、镇远、锦屏、雷山、丹寨、麻江等地苗族有煮月亮饭、吃月饼、煮毛豆之俗。农历七月或七、八月之交,在水稻扬花的秋夜,雷山、丹寨、台江、剑河、凯里、麻江等地苗族青年男女有跳“稻花神”、“七姊妹”之俗。在水稻扬花、秋风凉爽的月夜,男女青年集中在一起,点上几柱香,烧上几张纸钱,由一个或几个男女青年用毛巾蒙住脸,坐在凳子上,由几个人用簸箕煽风使其处于昏睡状态,由一人或数人与其对唱,谓之跳“稻花神”,据说人的灵魂受簸箕风煽以后可以升天,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访问,众人可通过该人之口咨询运程流年及婚嫁、姻缘等大事。
苗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语称果董、董 果木,意为筒筒芦笙。侗语称筒卜、咚的,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夜箫,苗语称“寥”,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它用无节的细竹管制成,管长50厘米左右,外径约11毫米,内径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开有4个音孔,上端为吹口,竖吹。在吹口的正面,开有一个长方形缺口,为夹簧片用的,簧片多用薄竹片或芦苇片做成。吹口的背面开有半弧形的缺口。吹奏时气流自弧形缺口进入管内,振动簧片而发音。制作夜箫时,因所用竹材长短不一,管径大小有异,所以它也有高、中、低音之分,但由于箫管细小,只能轻轻吹奏,可吹出两个八度音程。
苗族风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苗族风俗文化特色、苗族风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