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哪些职责)

2025-08-16 21:08:13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1、建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建立档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将其纳入到档案系统中,运用档案学理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施档案化的管理和保护,以使作为文化和记忆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关照和重视。

2、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3、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长期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

4、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掀起热潮。

包括中国“昆曲”、“古琴”等凝聚中华文化特质的古老艺术在内,多种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均已登上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然而,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

5、影像保护

用影像记录下正在面对巨大考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那些珍贵的手艺、艺术形式能够用影像保存下来。但是这种影像的记录,不应当仅仅是监控摄像头式的拍摄,也不能如同拍摄剧情片那样,通过情节的设计、人物的造型、故事的编排、场景的构造,打造出高潮迭起的、吸引眼球的片子。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要具有观赏性,因此,对于采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a、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b、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c、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d、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e、传统体育和游艺。

f、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突出其非物质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活态变化。另外应当具有文化性,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非遗保护的五种方法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因此在保护上难度较大,必须加强保护才能使得其可以一直流传下去,非遗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保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进行保护工作的时候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应广泛进行非遗普查工作,然后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收集保存,这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

建立国家、省、市、县级四级名录,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保护体系,国家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传达到下级部门,并且有效实施,从而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

3、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形式,其载体是人,因此要加强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4、建设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尽可能本真性的进行传承,就要建设生态保护区,实现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5、宣传展示

让非遗传承在公共场合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现,例如非遗音乐传承人登台演出、非遗技艺人现场表演制作过程等,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发展成为团体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大文化的传承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