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权利新闻(法律权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 1、帮我找几篇有关法律的新闻
- 2、法律是否规定了新闻记者的采访权?
- 3、求有关法律维护公共秩序安全的新闻,时政新闻播报急需事件越大越好,时间...
- 4、法律案例与新闻案例
- 5、新闻媒体对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享有什么的权利
帮我找几篇有关法律的新闻
3月26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初审了刑诉法修正案草案。
谢岳明:法律给了“有偿新闻”一记耳光:8月4日上午,山西检察官进京抓捕央视女记者的案件在太原开庭审理,原央视记者李敏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执行。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1月1日起,北京法院系统通过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试运行网上立案、电子送达服务。
有关法律的身边事件,举两个例子供参考:案例一:中考前一天,五名社会青年冲进某校初三(3)班教室殴打初三学生林某,林某情急之中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威胁社会青年,其一名社会青年冲过去殴打林某时被划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借条和欠条 案例:前不久,朋友向我借钱,写了张欠条,当时也没在意。后来我看到书上说,欠条和借条的法律性质有所不同,有的借款人还因为这一字之差输了官司。
法律是否规定了新闻记者的采访权?
1、法律分析:关于采访权,在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采访权与个人的人身权利的冲突,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权利,都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和如何向社会公开显示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包括自主决定是否被拍摄、录音,并向社会公开。
2、因此,记者在行使采访权的时候,应意识到被采访的对象并没有法定义务必须接受采访,尤其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被采访对象有权提出各种理由拒绝接受采访。
3、关于记者的采访权,在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采访权与个人的人身权利的冲突,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权利,都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和如何向社会公开显示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包括自主决定是否被拍摄、录音,并向社会公开。
求有关法律维护公共秩序安全的新闻,时政新闻播报急需事件越大越好,时间...
香港占中事件:香港警方执法是否果断?如何保障公共安全秩序?占中后期,香港警方表示绝不容许激进示威人士再次堵塞已开通的道路,更不能容忍任何破坏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暴力行为。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一致同意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涉及改进调查研究、切实改进会风、切实改进文风、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
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为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环境,深入推进全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工作,杭州交警大队在中心城区开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人专项整治,严管机动车不按规定自觉礼让行为,营造安全、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围。
时政消息: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观点:那些企图威胁和破坏中国国家安全的势力紧张了。时政消息: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 ,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而并非直接用武力解决此事。或许打架的双方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情绪宣泄,但是这种不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害人害己。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召开村民法律宣讲活动,通过村民自主学习,保证村民不会知法犯法,最终保障整个地区的社会秩序。
因此,“黑心食堂”无视学生人身安全,安全重于泰山,卫生部门除根据法律罚款外,还应该勒令整改,撤换食堂失职人员,以儆效尤。但愿这一记警钟能够使人“闻者足戒”。
法律案例与新闻案例
1、新闻法规案例分析:王某因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王请本公司职工曾某替自己去接受处罚被拒绝。李某对此事添油加醋捏造了一段笑料,说王每日出工资10元,请曾代己受过。
2、法律给了李敏一记“重拳”,这实际上则是法律给了“有偿新闻”一记耳光。 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3、案例:前不久,朋友向我借钱,写了张欠条,当时也没在意。后来我看到书上说,欠条和借条的法律性质有所不同,有的借款人还因为这一字之差输了官司。
新闻媒体对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享有什么的权利
1、第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应当履行保护土壤环境、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并享有参与和监督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
2、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
3、违反第二项义务,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造成的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法》未规定违反的不利后果,需依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定处罚,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1万元至10万元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