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算扣除数怎么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速算扣除数怎么算)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叫速算扣除数怎么算?
速算扣除数是指为解决超额累进税率分级计算税额的复杂技术问题,而预先计算出的一个数据。
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税特点,是把全部应税金额分成若干等级部分,每个等级部分分别按相应的税率计征,税额计算比较复杂。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
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扩展资料:
本级速算扣除数=上一级最高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1、1级速算扣除数=0
2、2级速算扣除数=3000×(10%-3%)=210
3、3级速算扣除数=12000×(20%-10%)+210=1410
4、4级速算扣除数=25000×(25%-20%)+1410=2660
5、5级速算扣除数=35000×(30%-25%)+2660=4410
6、6级速算扣除数=55000×(35%-30%)+4410=7160
7、7级速算扣除数=80000×(45%-35%)+7160=15160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速算扣除数是指为解决超额累进税率分级计算税额的复杂技术问题,而预先计算出的一个数据。超额累计税率的计税特点,是把全部应税金额分成若干等级部分,每个等级部分分别按相应的税率计征,税额计算
比较复杂。简便的计算方法是先将全部应税金额按其适用的最高税率计税,然后再减去速算扣除数,其余额就为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是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和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相减后的一个差数。
计算公式
个人所得税是采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时的计税公式是: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
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年末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如下:
对应税率=奖金收入总额÷12对应的税率
应纳税额=(应得工资-起征工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方法
综上述公式求得的速算扣除数,可用直接计算法验证其准确性,以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第2级验证如下:
① 用上述公式计算:
3000×(10%-3%)+0=210
② 用直接计算法计算
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3200×10%=320
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3000×3%)+(200×10%)=110
速算扣除数=320-110=210
个人所得税中速算扣除数是怎么计算的?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
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超额累进税率的纳税特征是将应纳税总额划分为若干类,每类部分按相应的税率征收,所以纳税计算相当复杂。
按其适用的最高税率计算应纳税总额,然后减去快速扣除,余额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快速计算扣减是全额累进率下的金额与超额累进率下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此外:
1、个人所得税是采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时的计税公式是: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年末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如下:
对应税率=奖金收入总额÷12对应的税率
应纳税额=(应得工资-起征工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扩展资料
税率为零不仅纳税人本环节课税对象不纳税,而且以前各环节转移过来的税款亦须退还,才能实现税率为零。但在实际工作中,税率为零的含义在不同税种上的使用,并不严格。如所得税往往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免税金额部分以零税率表示,当然所得税并无转移税额的问题。
再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规定税率为零的投资项目仅指免掉投资项目本身应纳税额,其外购各种商品和劳务,实际上都是含税的,并不退还其已纳增值税税额。
真正体现零税率理论上定义的,是增值税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即纳税人出口产品不仅可以不纳本环节增值额的应纳税额,而且可以退还以前各环节增值额的已纳税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速算扣除数是怎么算出来的,详细点
采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时的计税公式是: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
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用上述公式求得的速算扣除数,可用直接计算法验证其准确性,以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第2级验证如下:
①用上述公式计算:500×(10%-5%)+0=25
②用直接计算法计算
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2000×10%=200
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500×5%)+(1500×10%)=175
速算扣除数=200-175=25
扩展资料: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1、法定对象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2、居民纳税义务人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是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当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即就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3、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怎么算
速算扣除数是指用快捷方法计算税款时,可以扣除的数额。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数据。速算扣除数实际上是在级距和税率不变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比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多纳的一个常数。因此,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用全额累进的计税方法。只要减掉这个常数,就等于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故称速算扣除数。
[编辑]速算扣除数的来源[1]
“速算扣除数”是为简化级税程序而按全额累进方式计算累进税额时所使用的扣除数额,它是全额累进税额减去超额累进税额的差额,计算有两种方法:
1、直接计算方法,公式为:本级速算扣除数二本级全额累进数额一本级超额累进数额;
2、间接计算方法,公式为:本级速算扣除数二前级征税对象数额最高限额x(本级税率一前级税率+前级速算扣除数)。
[编辑]速算扣除数的推导
推导速算扣除数必须涉及累进税率的两个概念,即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以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凡税基超过某个级距,即以其全额适用相应级距的税率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分别以征税对象的超额部分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凡税基每超过一个级距时,即分别以其超额的部分适用相应级距的税率征税。
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结果与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结果的差额即为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的速算扣除数。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以第二级数为例说明税率表中的速算扣除数的推导过程。
第二级数为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适用税率为10%。按照全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4500×10%=450(元);按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4500-1500)×10%+1500×3%=345(元),速算扣除数=450-345=105(元)。
其他级数以此类推。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 含税级距 不含税级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1500元的 不超过1455元的 3 0
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超过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 10 105
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 超过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 20 555
4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超过7755元至27255元的部分 25 1005
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超过27255元至41255元的部分 30 2755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超过41255元至57505元的部分 35 5505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超过57505元的部分 45 13505
注:1、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编辑]速算扣除数的运用
如某人工资扣除3500元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2200元,则税款计算方法为:1500*3%+700*10%=115元。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也可以将应纳税所得额直接按对应的税率来速算,但要扣除一个速算扣除数,否则会多计算税款。
如某人工资扣除3500元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2200元,2200元对应的税率是10%,则税款速算方法为:2200*10%-105=115元。
这里的105就是速算扣除数,因为2200元中,有1500元多计算了7%的税款,需要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