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纳谏(虚心纳谏的名人例子)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唐太宗虚心纳谏
第二天,唐太宗私下对房玄龄说:“自古帝王纳谏诚难,朕昨责温彦博、王珪,至今悔之。”当时不仅大臣敢谏,小官也敢谏。
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将多年战乱,经济衰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文化倒退的局面扭转成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究其原因,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民主作风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明朝皇帝虚心纳谏的故事有哪些呢?
1、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
2、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 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3、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说,“你看你看,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说:“皇帝喜欢无为(而不是奢靡无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
4、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
5、虚心治理朝政。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即使魏征大庭广众下责难他也能虚心接受。魏征也能刚直不阿,看到皇帝不足,及时提出,从不考虑后果。魏征死,太宗伤心的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所谓主明臣直,他们是互相成就的。
6、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什么是虚心纳谏?
虚心纳谏是虚心听取建议和意见的意思,善于用人是领导人善于发现下属或者外围人才的价值及特点,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让其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意思。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在中国历史文学中,一把是用来形容类似于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
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研究具体国情,李世民把虚心纳谏作为自己重要的治国方针之一。首先,唐太宗把虚心纳谏的民主作风作为制度确定下来。
李世民上任时,唐朝建国只有八年时间。由于距离长时间的战争结束时间不长,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缓和,民心不稳,各地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穷。
作用是很明显的,他能成就大唐帝国,就是他认识到了农民起义的力量,一旦爆发犹如炙热的火山,一发不可收拾,麾下的很多杰出将领出生寒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出自他之口。
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有什么区别?
1、虚心纳谏 [ xū xīn nà jiàn ]:古代指皇上虚心采纳臣子们的意见或者建议。
2、贞观初年,国家积贫积弱,只有皇帝做到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才会更好的体察民情,改革政策,使国家富裕起来!皇帝不需要过分勤政,但必须要所托能人,所谓用人者不疑、疑人者不用。
3、知人善任释义: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 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善于纳谏释义:大臣们敢向皇上提出建议或劝谏, 上位者善于接受别人的规劝。
4、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