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早于立法(立法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立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1、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法律体系是内容,立法体系 则是它的文件表达形式,指的是法的外部结构。
2、立法权所涉及的是法律本身(因为法律需要进一步规定),以及那些按其内容来说完全具有普遍性的国内事务。立法权本身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国家制度是立法权的前提。
3、立法法是关于立法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和程序等的规定;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立法法与其他法律同属与法律,从属于宪法。
4、在含义上,立法执法司法有什么联系?从含义上讲:立法就是法律的制定机构。执法就是法律的执行机构。司法就是法律的维护机构。
5、法律与立法、法学与立法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法理学是立法学的基础,对立法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6、党的政策与法的关系:党领导人民制定和修改宪法,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宪法,反映的就是人民的意志,因为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要求、利益的体现。宪法是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相统一的法律体现。
法律生效时间可以早于法律颁布的时间吗
不能的,最多就是实施日期与发布日期一致,否则实施日期只能比发布日期晚,不能早,发布都没发布,你依据什么施行呢。
不是,从时间上来说,是先出台,后生效,一般中间都有大概几个月左右的时差。一般新闻上都有说的,比如某部法律,那天出台,然后到某年月日生效。
法律文件中没有明文规定生效时间,该法按惯例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1982年12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公布之日起即生效。
一般是不可以的,实施的日期可以晚于发布的日期,公文公布出来就意味着告知民众,人们才能知道公文的内容,才可以决定如何处理公文所规定的事由,类似于法律的“不知者不为罪”,不能用后面颁布的法律来衡量人们以前的行为。
因此,我国法律从颁布,到通过,到最后实施,绝大多数都有时间间隙,这个也是立法逐步完善的体现。
法律生效的时间一般是根据法律的具体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的。
中国法律的发展历史
1、按照发展的阶段及风格特色等粗略的标准来划分,中国法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法制、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和近现代法制三个大的部分。
2、法律分析:奴隶制时期的法律。中国的法律制度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绵延数千年。而中国最早期的法律制度出现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也就是夏、商、西周朝的统治时期。封建制时期的法律。
3、新中国法律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法律初创阶段。
4、尤其是这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充分准备了理论依据。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中国确立了战国法家提出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实施了法家提出的“法治”方针。
世界上第一部立法法在什么国家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宪政体制第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最高权力能否根据宪法程序以非暴力的形式在不同党派之间和平交接,关系到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生死存亡。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31号主席令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英国的宪法不但在其表现形式方面极其独特,更重要的是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数百年来英国的宪政更是呈现出一种超稳定的发展态势,从未有过中断。应该看到英国良好的宪政秩序是有其保守主义思想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