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赵括(秦将赵括 历史系之狼)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简介?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
赵括(约前310年-前260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赵括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嬴姓,赵氏,名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认为无人比得上他。就连赵奢与他谈排兵布阵之道都说不过他。但赵括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两千年来人们都认为赵括是一个只知空谈兵书,实际军事指挥才能很低下的庸才,因为我们一直是以成败论英雄,赵括打输了长平之战,败坏了赵国的国运,一直被大家钉在耻辱柱上。
问题一:赵括是谁 在历史上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纸上谈兵”的故事人尽皆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赵括,一个颇具有争议的人物。
赵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军。他好学,从小学习兵法,在军事上有自己的思想。但毕竟他年轻的经历还不够。一出场就担任了长平之战的指挥官。结果,他接受了田雷的教育,他和40多万名士兵的生命被当作学费。
赵括并不是不善于反思自己。而是根本就没有实战经验。经验丰富的廉颇老将在与秦军接触时都屡次战败,又何况赵括这个不懂实战经验的将军呢。长平对峙时,廉颇帅领军队数次与秦军交战都以失败告终,只能坚守不出。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嬴姓赵,先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有名的马僮赵奢的儿子。赵括熟悉兵法,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变通。在赵统治的第七年,在长平之战中,皇帝赵急于获胜,赵和秦互相背叛,用赵括取代了老将廉颇。
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何第一次统兵就能造成秦军伤亡20余万?
著名的纸上谈兵讲述的就是长平之战,赵括指挥不当造成赵国大军全军覆没,二十万降军全部被杀,此役给了赵国致命一击,国力就此一落千丈。
赵妈妈的话有理有据,但赵王还是听不进去,执意让赵括代替廉颇。
在秦国和赵国的战役——长平之战中,赵王任命他为将军代替廉颇征战,却不想初次带兵的赵括太过急功近利,中了敌人的圈套,不仅自己战死沙场,还令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尽数绞杀。
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并不能断定赵括只是一介纸上谈兵之辈。其实正因为赵括的这次痛击秦军,才导致秦国实力折损,以至于推迟了秦国统一的步伐。像后来的李牧身为名将也是如此,天下大势已定,他能做的也就是拖延秦国最终的统一时间而已。
所以,赵括纸上谈兵确实该被批评,但他也毕竟是赵奢的儿子,基本的军事素养还是极高的。能让赵军上下一心,和秦军殊死搏斗,本身就是军事能力的最好体现。 赵军长达四十六日没有进食,军内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赵括简介赵括人物信息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括(约前310年-前260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赵括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
赵括,嬴姓赵,先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有名的马僮赵奢的儿子。赵括熟悉兵法,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变通。在赵统治的第七年,在长平之战中,皇帝赵急于获胜,赵和秦互相背叛,用赵括取代了老将廉颇。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曾经纸上谈兵的赵括,最后是什么结局?
1、赵括自 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
3、当赵程潇要任命赵括为将军时,赵括的母亲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求赵程潇不要起用赵括为将军,认为他无能;第二,如果你因为失败而被惩罚,请不要连累自己。非常忠诚,睿智,真诚。
4、“就连自己的父亲赵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毫不避讳地点出了儿子赵括的缺点,年轻气盛又缺少经验,不知道变通,最后的下场就是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