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舆论监督法律(舆论监督法律法规)

2025-09-22 10:12:12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九条 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十二条第三款 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第七条 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七条第7款: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5、发挥警示作用。这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第五十四条 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公开监察工作信息,接受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在司法中的作用如何?

1、(一)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积极作用 社会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是司法活动的重要原则。社会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司法公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媒体起到了舆论救济的作用。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进行独立合法的监督,有利于实现司法独立,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司法外因素对判决公正的影响。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既需要法律的监督,也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

3、,舆论监督在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舆论监督与国家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新闻记者被喻为“无冕之王”。人民通过舆论工具监督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宪法赋予的权利。

4、作用如下: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有舆论监督作用。网络舆论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没有固定的渠道和反馈途径,这是其消极的一面。程序化、制度化是判断消极作用大还是积极作用大的标准。

5、作为现代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舆论监督对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保证公共权力正确使用,促进依法治国和遏制腐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维护社会正义和规范,避免腐败和滥用:舆论监督能够揭示腐败、不公正等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规范和公正。

名词解释舆论监督

1、名词解释舆论监督如下:舆论监督,全称为社会舆论监督,是中国监督体系中社会监督(外部监督)的一种,其实质是公众的监督。舆论监督的功能有导向、监视、宣泄、威慑功能,方式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舆论监督等。

2、名词解释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电视媒体的就业体制和传播特性,电视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一般不承...

1、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

3、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4、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1、舆论关注司法审判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舆论的公开性广泛性特点会让案件曝光,提高司法审判的透明度,从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呼格案的重申引发舆论对冤假错案的持续关注,并促使司法为冤案平反。

2、社会舆论是大众且快速的,所以在这种监督之下,司法人员都会对案件进行更加公正的评判,也会对自我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和反省。在社会舆论的作用下,一些犯罪者也会更加的有压力,也算是对犯罪者的一种精神惩罚。

3、社会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虽然社会舆论可能会对一些案件有自己的评判。但是当案件来到法庭上的时候,他就是一件客观的案件,就应该根据既有的事实作出判决。所以社会舆论实际上不会对司法判决造成任何的干扰。

4、扩大司法审判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法谚语“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即案件不仅要判得正确、公平,而且还应当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判决过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5、司法审判的主体是法官,大众舆论只能通过引起法官、社会注意来发挥作用,没有能力左右法官的审判、甚至影响司法的独立。并且由于大众舆论的监督能保护司法权的行使不受外在强力的干预,反而促进司法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