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质量风险(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

2025-09-10 04:50:12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质量风险导致的损失包括什么

质量风险导致的损失包括事故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修复和补救等措施发生的费用、第三者责任损失等。

风险损失的基本特点:

风险损失是指由于一个或多个意外事件的发生,在某一特定条件和特定企业内外产生的多种损失的综合。产生于企业内部的损失,称企业风险损失;其余称企业外部风险损失。

一、意外事件是产生风险损失的直接原因。防范风险损失的关键在于预测、预防、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预测是指注重风险预测,变意料之外为意料之中;预防是指在预测的基础上,预先做好各种应变准备;防止则是指对可避免的不利的意外事件,通过全面管控,使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风险损失是由意外事件引起的企业内外多种损失的综合。这实际上是强调风险损失构成的复杂性及与非企业风险损失的区别。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损失,诸如正常的停工损失、废品损失等,这些不是这里侧重研究的内容。所谓风险损失是特指出乎意料之外的有关损失。

拓展资料:风险的不确定性包括什么?

1、对于是否会发生是不确定的:风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的性质,风险的发生与否也是一种随机的现象;

2、风险发生概率的不确定: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样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是无法确定的,也就是一个风险事件的发生,其可能性是没有办法进行确认的;

3、风险所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有些风险可能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发生的时间是无法确定的,举个例子,每个人都会死亡,也就是这一风险属于必然会发生的情况,但是当一个人是健康的、没有疾病的状态时,其死亡时间是没有办法确定的;

4、风险的损失程度的不确定:举例来说,在沿海地区几乎每年都会有台风侵袭的天气,虽然每年也都会有恶劣天气的预警信息,但是所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确定的,并且无法进行预测的,每年造成的损失严重程度也都不同。

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什么方式

质量风险管理是在 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质量风险管理(QualityRiskManagement,QRM)是指在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风险程度=危害概率×危害严重度。

在管理中引入质量风险管理之后,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风险程度转变成:风险程度=危害概率×危害严重度×可预见性×干预度。此时的风险程度将有效降低。

质量风险有哪些?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产品从最初的研究、生产、市场销售一直到最终从市场消失的全部过程。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部门运用一定的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的行为。风险识别过程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感知风险,即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二是分析风险,即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一般性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保险调查法、保单对照法以及资产损失分析法等。个性化的风险识别方法有财务报表分析法及流程图分析法等。

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在进行风险衡量时应该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二是风险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对于风险衡量,重点监控工艺质量,吸收各方面专业人士组成评估团队,团队的负责人应对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有很好的理解,并能够协调各专业的工作。风险衡量是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性评估,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常根据该风险事件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和检测概率进行汇总分析。针对不同的事件按照德尔菲法的方式进行专家打分,结合企业内部可以承受的水平,确定一个承受值,将相应的得分相乘,可以确定每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水平,进而确定其风险等级。企业可以按照以识别出的风险控制项目为主线,进行风险程度的评价。

3、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管理者在进行风险衡量后,可以分析风险是否在控制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4、风险评价

在风险控制分析之后,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风险控制的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观察系统是否有超出当时风险衡量所在状态的情况,是否有必要通过技术改进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风险。企业应该建立年度的风险审查制度,全面、系统分析一年来的产品质量各项指标以及风险控制情况,总结偏差特点和趋势,建立风险降低的改进计划。此外,企业还应该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对质量风险进行再评价:一是原料产地或辅料发生变化;二是工艺或设备发生变更;三是法律法规或技术要求发生变更;四是企业的管理层或客户提出对质量更高的要求。

在完成风险识别、衡量并采取相应控制手段以后,企业需要对整个质量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及年度风险审查的结果和改进计划在组织内部进行协商与沟通。协商与沟通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识别的结果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得到质量负责人的批准;

二是对包括一线操作人员在内的全体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掌握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环节。质量监督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发现偏差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处理。

三是在确保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全部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生产出的产品指标检测情况、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情况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以及偏差的处理等信息进行分析,确认是否出现新的或原来没有识别出的偏差。如果有,则重新执行风险识别的过程。

产品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事实证明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产品质量。在防范产品质量风险时, 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所有员工所共同参与的,目的就是要把风险控制在企业承受范围之内,并增进企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要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全面风险管理需要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让识别的风险都得以有效控制。

质量风险成绩由哪几部分组成

由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的成绩组成。

产品质量是人、机、料、法、环、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质量风险来源于质量管理体系、信息传递、工作流程、加工制造、产品检验等过程和支持活动中,只有识别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类风险,才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质量风险的产生。人,指制造产品的人员;机,制造产品所用的设备;料,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法,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方法;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现场管理中,有五个方面是需要现场的班组长注意的,也是工业制造企业管理中所讲的五个要素。

是生产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也是所有管理理论中讨论的重点。围绕着"人"的因素,各种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那么生产的进度,对待工作的态度,对产品质量的理解就不一样。有的人温和,做事慢,仔细,对待事情认真;有的人性格急躁,做事只讲效率,缺乏质量,但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内向,有了困难不讲给组长听,对新知识,新事物不易接受;有的人性格外向,做事积极主动,但是好动,喜欢在工作场所讲闲话。那么,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你就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或方法去领导所有人。应当区别对待(公平的前提下),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能"人尽其才"。发掘性格特点的优势,削弱性格特点的劣势,就是要你能善于用人。提高生产效率,就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去发掘,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特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课程就是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员工在单位时间内的工效,如何激发员工热情的一门科学。简单的说,人员管理就是生产管理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和运用的一种形式。

就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生产中,设备的是否正常运作、工具的好坏都是影响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的又一要素。一个企业在发展,除了人的素质有所提高,企业外部形象在提升,公司内部的设备也在更新,为什么呢?好的设备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如:切料,过去的手锯改变为机器锯,效率提升了几十倍。原来速度慢、效率低、人体力还要接受很大考验。人轻松了,效率也提高了。所以说,工业化生产,设备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另一有力途径。

指物料,半成品、配件、原料等产品用料。工业产品生产,分工细化,一般都有几种甚至几十种配件或部件是几个部门同时运作。当某一部件未完成时,整个产品都不能组装,造成装配工序停工待料。不论你在哪一个部门,你工作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生产运作。当然,你不能只顾自己部门的生产而忽略其后工序或其他相关工序的运作,因为企业的运作的是否良好是整体能否平衡运作的结果。所以你在生产管理的工作里面,必须密切注意前工序送来的半成品,仓库的配件,自己工序生产的半成品或成品的进度情况。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一个能纵观全局的人,能够为大家着想的人。

顾名思义,法则。指生产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章制度。它包括:工艺指导书,标准工序指引,生产图纸,生产计划表,产品作业标准,检验标准,各种操作规程等。他们在这里的作用是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按照规程作业,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一个条件(ISO9001:2008 7.5.1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指环境。某些产品(电脑、高科技产品)对环境的要求很高(ISO9001:2008 6.4工作环境: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比如:音响的调试时,周围环境要求应当很静。食品行业对环境也有专门的规定,否则,产品的卫生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业制造企业也有了ISO9001:2008 7.5.1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质量风险有哪些

1.1多系统共存带来的质量风险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每个制造企业都会依据各自的产品类别和客户群体建立满足国际标准、国外标准、国标、国军标等标准的相应质量管理体系。企业为了应对多元化产品类别,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和用户质量要求,搭建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军用产品需要满足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而国外客户产品需要满足AS9100C质量体系要求,这些不同质量体系整合在一起,同时各自的质量控制要求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这些质量要求同时作用于产品制造过程,带来了执行中的质量风险。

1.2体系建设水平带来的质量风险一个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产品检验到售后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质量要求,它们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子系统,工作内容高度关联又自成体系。在管理领域,体系和系统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称为体系,也可称为系统(3)。

每个环节又需要完备的质量保障条件建设,而子系统的建设水平受各种现实条件制约,是标准要求与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又会造成产品质量保障风险。

2.信息传递质量风险

装备质量信息反映装备质量要求、状态、变化和相关要素及相互关系的信息,包括数据、资料、文件等。与产品相关的各类质量信息伴随着产品整个寿命周 期,信息量大,传递流程长,参与人员多,为了实现文文相符、文实相符的质量要求,每个环节都要保证信息传递及时、真实、准确,信息流复杂的传递流程需要质量管理手段、技术状态控制办法等与之相适应,稍有差错会带来严重的质量风险。

3.工作流程的风险

流程(Process),也译为过程,是“工作流转的过程”的简称。这些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参与和配合,这些部门、岗位之间会有工作的承接、流转,因此流程也可以说是“跨部门、跨岗位工作的过程”。流程本身是业务动作的载体,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如图1所示为某企业原材料入厂检验流程,此业务流程4个不同职能部门,部门之间有分工有协作,按此流程图可有效完成原材料入厂检验工作。但并不是企业的所有业务工作都是有流程图作指导的,各部门是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完成相应工作,当某项工作内容在流程中职责分工不明确时,会使整个流程中断或无法实现业务增值的目的,这就会产生质量风险。

4.制造过程中风险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现代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