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民愤和法律(“民”与“法”的关系)

2025-10-12 05:46:34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法律不过是平息民愤,这话是否正确?

1、这句话存在歧义。理解一:本身法律管理的是所有人,好人,坏人都包括在内。那么这种观点就是完全错误的。

2、法律一般不会超出人类的情感之外,即基本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的感情思想。也就是说,法律富含人性化。中,“人情”不能作社会上流传的人情世故来理解,而是指人类的情感。

3、对于这件事,胡锡进表示:现在舆论要求重判陈继志等人的呼声极高,对他们的从重判决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能为了平民愤而突破法律规定的框架,反而倒更像是处理此案所面临的挑战。

4、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所以一个人既然走在了违法的道路上那说明这个人以后肯定会受到影响的,一旦在警局立案的话以后找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5、应当承认,平息民愤是死刑适用时应当酌情考量的一个因素,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将民愤对于死刑适用的影响力夸大到不应有的程度,因为民愤毕竟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而感情不能代替证据,义愤不能代替理智。

有些罪只够判几年,但民愤极大,会被执行死刑吗?

1、如果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最后导致行为人实施杀人行为,行为人的法定刑区间是在3到10年,如果被害人只是一般的过错,那么,行为人的法定刑区间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死刑。。

2、我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也就是说,“罪行极其严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死刑适用的基础条件。在我国,死刑又分为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两种。

3、若假设不会判死刑,可能就是二个理由或者称为条件,一个是受害人可能存在过错行为,诱发被告人犯罪,社会危害性并非特别严重;二是被告人情绪失控,对事物认知错误,才产生的犯意,民愤并非极大。

4、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般理解,严重的故意杀人罪,要判处死刑。

为什么法不责众?

问题五:为什么在中国法不责众 中国自古就不是法制国家而是人治国家,从统治者到民众法制观念淡薄。人治国家的特点就是不尊重法律,统治者视法律为玩物和工具,法律制定的就不严肃不系统,经常出现恶法。

不是的,法不责众:一般说的是指没有引起严重后果的群体性骚乱。“也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话,其大意是指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

法不责众,是在法律之光照不到的地方滋生的病态心理而已。

法不责众是个相对的概念。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说根据所犯的罪确定所受到的刑罚,首恶者必办,也是根据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法律责任的。

法律不可以判死刑,但民愤极大,这种人可以判死刑吗?

1、不会,刑法讲求的是“罪刑法定原则”,也就是说当一个行为在法律上没有规定的时候不会被定为犯罪,当一个行为被定罪后,也只能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内进行判决。

2、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本不判死刑,但民生要求判处死刑,是因为罪犯所犯的错误,罪大恶极激起民愤,使广大人民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才会有民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3、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4、可以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故意杀人而且是既遂,从法律层面来说,它最轻可以判到3年,但是最重是判死刑,而它的特点是首先考虑死刑。

5、若假设不会判死刑,可能就是二个理由或者称为条件,一个是受害人可能存在过错行为,诱发被告人犯罪,社会危害性并非特别严重;二是被告人情绪失控,对事物认知错误,才产生的犯意,民愤并非极大。

6、根据《刑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吴啊萍被抓,法律如何定罪却成了一大难题,如何处罚才能平民愤?

1、按照目前的状况来说,吴啊萍被判刑的几率是很大的,因为这是严重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情感,而且这件事情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必然是要严惩罪魁祸首的。

2、所以寻衅滋事罪论处是比较合适的,如果寻衅滋事罪比较严重,对社会秩序进行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那么极有可能会判处5年以上十年以下的刑罚,并且还可以处罚罚金。

3、而据南京官方发布的消息称 吴啊萍已经被刑拘 ,并且南京广播电视台对此事件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可以看出,吴啊萍 对镜头忏悔 ,并称想跟所有被我伤害的人道歉,愿意接受法律的任何制裁。

从法律本身来说,民愤是否能够左右判决结果

1、不会,刑法讲求的是“罪刑法定原则”,也就是说当一个行为在法律上没有规定的时候不会被定为犯罪,当一个行为被定罪后,也只能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内进行判决。

2、不完全正确,法律是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基本保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同时打击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然后才是平息民愤。

3、民事诉讼中审判长可以法律规定前提下,左右判决结果的。比如《物权法》规定业主大会决定要业主、面积双过半,但是仅仅有的是业主的投票“单过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