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这种做法你是否支持)

2025-11-05 01:45:54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常回家看看》是哪部法律规定的

B 试题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立法,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障了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②应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被列入法律条款,这意味着,“常回家看看”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不再只是老人的一厢情愿。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规定,被通俗地理解为“常回家看看”。

该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有何意义?求三个方面政治题?

这种家庭的子女若想常回家看看,难度更加巨大。政府应当强化养老保障,增加养老场所,推行养老制度,而不是仅仅用法律强制子女尽义务,推卸政府自身应负的职责。很多人为了生计劳命奔波,过着艰辛的生活。

这项法律规范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要求子女必须看望或者以问候的方式给老年人以精神抚慰,让他们有精神上的寄托;另一方面则提醒用人单位,必须尊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探亲权利。

首先,我们分析,常回家看看需要的是什么:时间、精力、一定财产付出。我的三个角度是:功利主义角度。

常回家看看该不该写入法律,最好写的多一点,从正反两方面写。谢谢 从法理上讲: 法律应该是被动的、保守的,能用其他方式解决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动用法律。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意味着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就可能违法,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对人的基本的道德要求,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答案选D。

“这意味着,‘常回家看看’已被列入了法律条款,”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强调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要求儿女不仅要在经济上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更应多嘘寒问暖,丰富他们的内心生活,摆脱孤独和寂寞感。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

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法”,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该法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法律客观:《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十三条 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其实,早在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第一款已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