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包含法律人义利的词条

2025-09-28 23:58:19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正其利当谋其义,是什么意思?

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朱熹以词句为处事之要,列入《白鹿洞书院揭示》之中。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是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说的。

讲求正义不谋取私利,彰明道义不考虑功利。(个人理解为:君子应追求正义与道义,不能过分看重个人私利,这与孟子“舍身取义”的观点有点切合,好想说董仲舒说的吧。

这句话的意思是: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出处:《汉书·董仲舒传》选段: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句话出自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高级官员、于右任先生1961年给蒋经国题的条幅:“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正其义不计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句意〔译文〕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该句自《汉书· 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绕曲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表达了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让法治成为共同价值和信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出自战国韩非子的《韩非子·有度》。《韩非子·有度》出自《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出自《韩非子·有度》。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不会阿谀权贵,墨线不会向弯曲的地方倾斜。“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法律的公正无私,对所有人都适用,一视同仁。

3、“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表明法律应该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这句话出自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商鞅的义利思想是什么观经济伦理学

1、意思是义利是相济的。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义利观,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

2、商鞅的经济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归正:商鞅和商君学派的历史观、名利论。商鞅和商君学派认为人类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并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都有不同的特点。

3、商鞅的思想主张有三条,分别是: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

法家文化与儒家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律只约束人的行为

法家文化与儒家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律只约束人的行为。

儒家,讲究仁爱,也就是有区别的对周围的人的爱,而这种区别通过礼和教进行身份的区分来判定。法家,讲究法制,也就是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

. 他们两者所维护的制度不同。儒家所维护的是特权的礼治,是贵贱有序,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儒家所维护的也就是贵族利益的制度即分封世袭制度。

法律制度上的异同 儒家并不否定法律的作用,但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儒家认为法律应该与仁义道德相一致,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法家则认为法律应该立法严明,执行严格,不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的标准,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应该执行。

创始人不同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自理官。

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积极作用

1、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

2、儒家义利观对拜金主义的作用是有助于人们树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制约着经济追求,这种制约对约束人们内心的物欲膨胀是有效的。儒家义利观始终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制约着经济追求。

3、不义之财不可取,不见利忘义,讲义气,义士肝胆相照。

4、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的存续和蔓延,既有道德教育弱化方面的原因,更有其深厚的客观现实基础。

5、为社会普遍群众创造价值,汲取较少的物质财富;而歪曲的义利观,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甚至忽视道德,践踏诚信等。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正确的义利观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人民所推崇的做人经商的终极追求。

6、传统义利观的主要观点 中国哲学义利问题的讨论,从春秋战国到近代一直未停止过。综观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提出的义利观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义以生利”,义利统一。在此利是收获财富。

法律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道德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家庭社会分子之间正常关系的基础,是靠人们自觉力以及舆论执行的。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靠国家机器暴力执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就要看当事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了。

法律与道德在日常法律适用中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人情、亲情、世俗道理等观念与法理上的冲突。主要是由于道德和法律两种社会规范本身的差异造成的。道德与法律的发展有时候并不同步。一方面,法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能够为社会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构架,为个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够净化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激浊扬清、去恶存善。因此,虽然法律规则不等同于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发人们的道德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