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资分配的信息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工资分配结构有哪些
1、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计量和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形式。
2、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和工资等级以及工资标准检验和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
3、定额工资
定额工资是按照劳动定额完成的情况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
4、浮动工资
浮动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报酬随着企业经营好坏及劳动者劳动贡献大小而上下浮动的一种工资形式。
5、定额工资
定额工资是按照劳动定额完成的情况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
6、奖金
奖金是对超额劳动的补贴,以现金方式给予的物质鼓励。
7、津贴
津贴是对劳动者在特殊条件下的额外劳动消耗或额外费用支出给予补偿的一种工资形式。
工资分配的原则是什么
工资分配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支付相应的工资。
2、同工同酬原则,同工同酬是指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相同,领取相等的报酬。
3、工资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原则,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平均收入的高低程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工资分配内控流程
1、工资分配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2、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付款---社保(养老,医疗.失业自己负担部分)
其他应付款---住房公积金(个人负担部分)
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银行存款/现金(实际发放给员工的)
工资分配的原则是什么,工资制度的形式有哪些
一、工资分配原则
工资分配原则,是由立法确认的贯穿于整个工资制度的基本准则,是实现工资制度立法目的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国工资分配原则的确定,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
运用工资这一物质利益杠杆,在全社会构建一种促使劳动者向社会多做贡献的激励机制,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合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工资的分配不致造成其他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以实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1、按劳分配原则
该项原则存在的客观基础包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工资立法,确认用人单位享有完全的工资分配自主权;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是工资分配的核心原则,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工资制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建立的;
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中,国家有责任保证劳动者获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劳动者实现物质帮助权;
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
2、宏观调控原则
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原则,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并通过下述途径贯彻实施: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强工资收入透明度,并使工资增长水平不超过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
实行工资总量宏观调控,使消费基金的增长与生产基金的增长相协调;消费与生产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通过工资分配立法,保障劳动者获得基本生活需要;
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建立与工资分配相关的其他制度,克服按劳分配和用人单位行使工资自主权中可能产生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
二、工资制度的形式
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报酬的方式。工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定额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津贴。
社会主义国家确定和支付职工劳动报酬的原则、形式、办法和规定的统称。工资制度是工资政策的具体表现,它决定于国家和企业的生产水平与经济方针,同时它也影响生产、工作的发展。
我国企业现行几种工资制度:
工资指导线制度;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
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
企业经营者年薪制。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同工同酬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