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故事简介)
电话:18514096078
渑池之会的故事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宴会上,蔺相如机智周旋,使秦王始终无法羞辱赵王。史称“渑池之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省林州市西南)。
渑池之会出自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秦王因完璧归赵一事恼羞成怒,派大将白起发兵攻赵,夺取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次年再夺取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
渑池之会是哪一年?
1、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为免除后顾之忧,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
2、这时秦国大军正欲南攻楚,为安定东方的局势,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与赵惠王相约在渑池相会修好。史称“渑池之会”。公元前279年,秦王派出使者约请赵王到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处在两国之间)相会。
3、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
4、渑池之会发生在公元前279年,具体月日已不可考。原文:秦王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5、释义: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拼音:miǎn chí zhī huì。发生时间: 公元前279年 。
6、地点:渑池会宴上人物:秦王、蔺相如、赵王这一年(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宴上见面。赵王接到请帖后,有些忐忑不安,就像心中有只小兔子在七上八下地乱蹦一样。
渑池之会的成语意思
渑池之会的成语意思是又称“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渑池”,古城名。“渑池之会”比喻一次危险的赴会。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成语是【渑池之会】,这个成语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褒义成语。
渑池之会读音:miǎn chí zhī huì。渑池之会意思:又称“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渑池之会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渑池会面是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的意思。该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渑池之会,中国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则成语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释义: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拼音:miǎn chí zhī huì。发生时间: 公元前27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