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抵抗政策(不抵抗政策是谁提出的)
电话:18514096078
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1、张学良不抵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张学良本身性格比较软弱,虽然他一直都在军队中历练,但是他性格中软弱的那面始终没有改变,在中原大战中他避居葫芦岛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2、或谓: “张学良只不过是不抵抗政策的执行者,蒋介石才是不抵抗主义的发明人”。
3、不难看出,“不抵抗”实际上是事变前南京与张学良方面的“共识”。该“共识”之基础,乃是认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军方,使冲突不致扩大。
4、主要是判断失误,认为日本只是挑衅,然后谋取一些利益,并不是要吞并东北。但情况不同,在世界经济危机后,整个日本社会迅速军国化,日本已经决定吞并东北。张认为不抵抗,就不给日本借口,在谈判中可以少让步一些。
5、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张学良对日本人的目的判断失误,这也是东北军不抵抗的最直接原因。1931年9月6日,事变爆发前几天张学良还致电其心腹王以哲:“中日关系现甚严重,我军与日军相处,须格外谨慎。
不抵抗政策是谁下的命令
张学良。张学良严肃表示:“我在此声明,关于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这是不对的。
“918事变”是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举国震惊、各界愤慨。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2万人,东北军有20万。除有小部分进行军事抵抗外,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中央政府。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不抵抗政策,即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窃据东北,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的消极政策。
“不抵抗主义”影响的政治家是张学良。不抵抗政策,即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窃据东北,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所谓的“消极政策”(但无确切史料可查蒋授意张消极抵抗或不抵抗)。
张学良受命蒋介石下令不抵抗。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谁下达的?
张学良。张学良严肃表示:“我在此声明,关于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这是不对的。
“918事变”是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举国震惊、各界愤慨。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2万人,东北军有20万。除有小部分进行军事抵抗外,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命令是张学良下达的。1931年9月18日晚22时20分左右,日军一个小分队在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制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
简言之,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此时的对日方略和张学良服从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
张学良受命蒋介石下令不抵抗。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命令是由张学良间接下令,蒋介石默认。1931年11月以后,日本拒绝按国联要求退回事变前原地,并意欲夺取扼守入关通道的战略要地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