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修撰可以升官吗)

2025-08-25 14:20:24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清朝的新科状元是几品官啊?

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文状元:明清两朝都是将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职专门留给新科状元担任,是从六品。成了状元,就成了十分紧要的翰林官。

状元不是官职,没有品级。它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于殿试第一名的称呼。在科举考试中,不论年龄,先经过第一次考试成为童生,之后以童生身份参加院试,通过院试的成为秀才。到这一步算是有功名在身,可免徭役。

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作“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榜眼”、“探花”二人则被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是地地道道的“芝麻官”。

进士一般封四品官职。进士及第第一名就是状元,授四品官职。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在官学界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学历了。

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 状元授修撰(从六品), 榜眼、 探花授编修( 正七品),还创立 庶吉士制度。

明代的明经训导纪善预翰林纂修分别是什么官

另一类机构是翰林院、詹事府。翰林院是朝廷专司笔札文翰之事的机构,负责制诰、修史、文翰等事。设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等官。又有史官修撰、编修、检讨及庶吉士。

[公元一三五五年至一四o三年]字是修,泰和人。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五年,卒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年四十九岁。洪武末,举明经。建文间,为衡府纪善,留京师,预翰墨纂修好。好荐士,陈说国家大计。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累官侍讲。太祖谕之曰:“翰林虽职文学,然既列禁近,凡国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昔唐陆贽、崔群、李绛在翰林,皆能正言谠论,补益当时。汝宜以古人自期。”已,改监察御史。建文时,改左拾遗。燕王入,召见,不屈,死之。

翰林修撰是什么职位?

1、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编修一职从清朝起正式确定。

2、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起源于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

3、侍讲 :为皇帝或太子讲学,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修撰: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

4、翰林修撰是翰林院中负责修国史的官员,翰林院是明朝进入内阁的必经之路,所以进入翰林院后一般都会很快升迁,举人高中状元后就是被授予翰林修撰的官职,品级为从六品。

翰林院修撰这个职位具体是做什么的?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由榜眼、探花担任。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及机密文件。代表人物: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翰林修撰是翰林院中负责修国史的官员,翰林院是明朝进入内阁的必经之路,所以进入翰林院后一般都会很快升迁,举人高中状元后就是被授予翰林修撰的官职,品级为从六品。

修撰: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编修:负责编纂记述,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用于记录一个朝代中各种规程制度及其变化的书)检讨:掌修国史,校对整理。

修书撰史:翰林院负责修书撰史,包括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担任科举考官:翰林院还负责选拔、培养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为“储相”。

明代以翰林院为正三名衙门,主要职责是为朝廷起草命令,兼掌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清代翰林院所属职官有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掌管修国史,撰写起居注(即皇帝的言行录),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翰林院编修,干的虽然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事情,但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

翰林院是什么?

1、翰林院的解释[the Imperial Academy] 中国 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 长官 为掌院 学士 ,属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统称 翰林 详细解释 官署名。 唐 初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

2、翰林院是养才储望之所,读书人聚集的地方,这些人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翰林”,即文翰之林,意思同文苑。

3、宋代称“翰林学士院”,是翰林学士供职之所。辽代始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以翰林院为正三名衙门,主要职责是为朝廷起草命令,兼掌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

翰林院的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修书撰史:翰林院负责修书撰史,包括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担任科举考官:翰林院还负责选拔、培养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为“储相”。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顺治元年,定都北京,承明制设翰林院,掌论撰文史之事,规定为正三品衙门。当时未设满员,仅设汉学士一人,侍读学士一人,侍读二人,侍讲二人,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无定员。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武科会试,侍读、侍讲学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十)考选、教习庶吉士:开列教习庶吉士职名,从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中选择学问优异者担任小教习。翰林院内部组织有典簿厅与待诏厅。

清代翰林院的主要职能是编修书籍,撰拟册文,为皇室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考官等,与政治了然无涉,属于文人闲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