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同光十三绝的简单介绍

2025-09-05 06:59:53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同光十三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同光十三绝都有谁?简单介绍一下

十三绝都有谁呢?让我们从画面的左边第一个郝兰田数起:他扮演的是《行路》中的老旦康氏,隶属三庆徽班,先工老生,后演老旦;第二是老生张胜奎,扮演的是《一捧雪》的莫成,传说他在《搜孤救孤》中演公孙杵臼,比谭鑫培演的主角还精彩;第三是梅巧龄,工青衣,在《雁门关》中饰萧太后,曾为四喜班主,乃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祖父;第四是刘赶三,演的是《探亲家》的乡下妈妈,工丑行,因其一天要连赶三个戏班唱戏,故称刘赶三;第五为余紫云,扮演的是《彩楼配》的王宝钏,工青衣兼花旦,其父为老生“前三鼎甲”之一余三胜,其子为老生名宿余叔岩;第六程长庚,饰演《群英会》鲁肃,三庆徽班班主,戏曲行会组织精忠庙的庙首,京剧老生之鼻祖;第七徐小香,饰演《群英会》周瑜,工小生,三庆班主要演员;第八时小福,工青衣,扮演的是《桑园会》的罗敷,隶属四喜班,曾为精忠庙庙首;第九杨鸣玉,饰《思志诚》的明天亮,工昆丑;第十是卢胜奎,工老生,饰《失街亭》的孔明,隶属三庆班,因其“腹有诗书”,曾编演三国演义的连台本戏;第十一是朱莲芬,所饰《琴挑》之陈妙常,工昆旦,江苏人,擅长《思凡》、《刺梁》等戏;第十二名谭鑫培,饰《恶虎村》黄天霸,先工武生,后为老生一代宗师,有伶界大王之誉;第十三名杨月楼,饰《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文武老生,隶属三庆班。

当然,同、光时期的优秀演员并不只此十三人,尤缺花脸演员,据说此画是从一幅所谓乾、嘉十三绝沿袭下来的。

同光十三绝的含义是什么!?

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

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此画的诞生又为研究京剧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作品背景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容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该画中所展现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

当时一画家叫沈容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同光十三绝是京剧圈里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同光十三绝”,即是指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著名的戏曲演员。目前认为最早来自于三六九画报社《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并有画家沈容圃的著名绘画(此画真伪尚待考证)。那么,这些名角儿都是谁?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沈容圃的《同光十三绝》

谭鑫培(1847—1917),鼎鼎大名的“小叫天”,湖北省武昌县人,京剧演员,“谭派”创始人,“余派”也是由“谭派”发源而来。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去世后梁启超专门作对联纪念。

时小福(1846-1900),青衣演员,祖籍苏州府吴县。堂号绮春。有绮春主人之称。也曾为清朝内廷供奉、清宫教习。唱腔中有徽调色彩,号称“天下第一青衣”。代表作有《二进宫》、《玉堂春》等。

程长庚(1811—1880),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早年出身徽班,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位列"老生三杰"之首。同治年间程长庚入宫做内廷供奉。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程长庚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之父"等。

刘赶三(1817-1894),本名保山,小名羊三儿,天津人。因唱功厉害,时常一日连赶三场表演,故人称“刘赶三”。慈禧太后对其十分喜爱,常请入宫中表演。

杨鸣玉(1815-1894),原名杨金,扬州人早年学习昆曲,后改唱京剧。以武戏和丑角而闻名界内。

杨月楼(1844-1890),本名久先,安徽怀宁人,常演老生、武生,在猴戏上也颇有造诣。曾与富商千金韦阿宝的恋情而引发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月楼奇案”。代表作有《打金枝》、《四郎探母》等。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戏曲名班“四喜班”演出多年。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代表角色为《一捧雪》之莫成。

徽班进京盛况

卢胜奎(1822—1889),老生演员,安徽人(一说江西人)。绰号"卢台子"。早年科举受挫于是专门唱戏。入剧界取"胜奎"为艺名。名角儿谭鑫培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亦受其影响。卢胜奎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号蝶仙,苏州人。出身昆曲小生,后拜在曹眉仙门下。成名后长期在"三庆班"与程长庚合作,据说两人相互学习,互为师友。晚年退出戏坛醉心于书画。代表角色为《群英会》中的周瑜。

郝兰田(1832—1872)安徽怀宁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之一。早年学习青衣,后改行老生。据说有老生之戏则无一不会。

朱莲芬(1837—1884),昆曲旦角。字水芝,号福寿。早年学习昆旦,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代表作《刺梁》、《思凡下山》等。

余紫云(1855—1910),谱名科荣,又名培寿,青衣演员。其子余叔岩是余派老生创始人。唱功精湛,京剧旦角表演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作为《昭君出塞》。余紫云还对古玩颇有兴趣,一度经营文玩店。

梅兰芳祖父

梅巧玲(1842—1882),梅兰芳祖父,正名芳普,字筱波,早年命运多舛,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一度遭遇拐卖。11岁入福盛班学习京剧,在业界极有人缘。余紫云即为其弟子。

什么是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该画中所展现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

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晚清哪个画家绘制的?

《同光名伶十三绝》,一般称为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容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一幅工笔画。

这幅画里,描绘了13位在同治和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戏班进京后,然后演变为京剧奠基人的13位名伶。这13人划分是老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武生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时小福、余紫云、梅巧玲、朱莲芬;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鸣玉。

扩展资料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其时正是京剧盛行的历史阶段,这些演出特殊的艺术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我们现在不仅能从史书上相识这些京剧名角的历史故事,也可以从晚清画家的这幅《同光十三绝》里对其时的这些名角的神态、衣饰、扮相有一个越发详细的相识。

多亏了沈蓉圃的深厚功力,他挑选的这十三位京剧演出艺术家,通过他的妙笔,让我们后人现在可以一睹前辈演出艺术家的风范,也为我国戏曲历史研究孝敬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关于同光十三绝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