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特色(蒙古族文化特色)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蒙古族特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蒙古族文化特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内蒙古特色是什么?
- 2、蒙古族风情
- 3、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 4、内蒙古特色是什么?
- 5、蒙古族民族特色?
- 6、蒙古族人的特点有哪些?
内蒙古特色是什么?
内蒙古特色是:
1、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举行,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主要传统运动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2、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是草原牧区传统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3、祭敖包:蒙古族传统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4、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6、蒙古族民间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二人台牌子曲、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
蒙古族风情
日常礼仪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
同辈人相遇互请安,说声“门德”(问好),遇长辈先请安,骑马或坐车路遇先下马(车)后请安。
这种礼节男女老幼皆宜,只是男子请安,单曲右膝,女子请安则曲双膝。
无论男女,对长辈、师长都倍加尊重。
当客人到门前时,主人上前问候说:“赛音百努”(你好),随后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屋。
客人坐定后,女主人把茶水端到客人面前,双手捧送,茶水越满越好,否则视为不敬。
少时,主人向客人敬烟,双手递给客人,随即点火。
当主人与客人一起进餐时,主人频频向客人敬酒,把酒杯托在左手掌上,酒满后,用右手托于左掌下躬身略举过顶递给客人。
当客人告别时,常是举家相送,说“巴依日太”(再见),“阿木日赛很雅布”(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人民把哈达视为最圣洁、最崇高、最吉祥之物。
“哈达”,原是用5尺或7尺长丝绸,折成5寸见宽的形状;现在民间多是用1尺见方的白布或蓝色缎子叠成三角形。
一般在元旦时向佛祖叩拜、晚辈向长辈问候、婚筵敬酒之前对尊敬的客人等献哈达,表示以最崇高的礼节欢迎。
现在政府部门迎接远方尊贵的客人时也用这一礼节。
献哈达时主人用双手举过头向客人敬献,这种传统礼俗沿用至今。
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蒙古族养成了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美德。
村中邻里修建房屋,都要出工出资相助,以示祝贺。
遇有打井、请碾子之户,有经验者主动上前出谋划策,以避事故。
对村里红白喜事,条件好的赠送整猪、坛酒,条件差的也要送一面哈达表示心意。
村里有人生疾得病,大家不辞辛苦送医送药,帮助安排车辆钱财,为其分忧解难。
遇有搬家乔迁之事,街坊邻居主动出车出力相帮,妇女们帮助打扫房间、烧水做饭、招待客人。
生活习俗
蒙古贞的蒙古族在牧业时期住毡房,俗称“蒙古包”,设计简单,可以拆移,适合游牧生活。
牧业转入农业后多以土木石盖房,渐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为坐北面南,以三五间居多,忌四六间形式,谓“四六不成材”。
人口多,可续建东西耳房。
旧时有地位、有官职的人,或建五间瓦房或草房。
房间次第,按习惯以西为尊,西为大间,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称“弯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连搭,俗称“钱褡子炕”。
按习惯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五间者东间为子媳居住。
蒙古族盖新房,还有一桩特殊习俗:新房上盖那天,村里邻舍、三亲六故全来帮忙并送“粘豆包”或小米面豆包,以示祝贺。
上中檩时,请儿女双全的老人祝颂吉言。
之后由木匠站在中檩上洒酒,然后向东西南三面扔豆包让人争抢,以示吉祥。
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饮食,在牧业时期,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奶酪、黄油、奶豆腐为佐。
茶以砖茶为主,兼以自制的哈尔干茶。
牧人多以砖茶加些牛奶熬制成奶茶饮用。
到了全农时期,主食以粮谷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为铺,将各种蔬菜烹制成各种炒菜食用。
“蒙古馅饼”: 是居住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独创的食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和地区特色。
“蒙古馅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是招待贵宾的美馔。
最初,蒙古馅饼用荞面做原料,民间干烙水煎;后转入王公贵族府第,改用黄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馅,现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猪肉做馅或“三鲜馅”(海米、鸡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为城乡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蒙古馅饼”特点有三:一是薄,面和得稀,包好馅后用刀翻、手拍,皮还不能破漏。
手艺精湛的,烙出的馅饼都能透过两面的面皮看到里边的馅料,菜馅绿如翡翠,肉馅红如玛瑙。
相传最早的“蒙古馅饼”是用乔麦面做皮,主要原因是蒙古贞地区十年九旱,春苗不全,只有毁种,种些无霜期短的荞麦、糜子等早熟作物。
因此荞麦面就成了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
不过现在已改为用小麦粉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了。
二是“蒙古馅饼”馅剁得特别细碎,细如鸡粉。
馅料多以牛羊肉为主,辅以时新青菜。
三是烙法独特。
最初民间采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后来传入王公贵族府第改干烙水煎为用奶油、牛羊油、大豆油煎制。
现在已改为先烙馅饼,待烙出后再往饼上刷油的煎制方法了。
煎好的“蒙古馅饼”其形状圆润无比、色泽金黄。
待吃时用筷子夹破馅饼的皮,热气放出,滋水含在馅中,香味四溢,好吃极了。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
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
犄纹,代表五畜兴旺。
蝙蝠,象征福寿吉祥。
回纹,象征坚强。
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
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
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
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
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
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有如下:
1、献哈达,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
2、敬酒,敬酒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
3、拜年,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
相关发展: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内蒙古特色是什么?
一、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二、马头琴
蒙古语称为“绰尔”,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其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器乐功能,成为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和象征。
三、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的汉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是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蒙古族的传统节庆活动。
那达慕在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喇嘛会焚香点灯,诵经念佛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可以消除灾难。
四、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五、蒙古头饰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衣冠之国”的美称。蒙古族在头饰上十分讲究,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妇女使用的头饰不一样,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因此蒙古族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
蒙古族民族特色?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搜索
十一去内蒙自驾游
蒙古妹子真人照片
中蒙混血美女
内蒙古10月份去好玩吗
蒙古族歌曲大全
高大漂亮的蒙古美女
蒙古族人的特点有哪些?
蒙古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历来待人热情、性格豪爽。蒙古人的性格里有很多因素都是来自狼。他们勇敢,机智,粗狂,骁勇善战,他们对待人是那样的热情豪爽。
据说在蒙古人的血脉里流传着狼的血液,相传蒙古的一位远祖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其中的一个就是与狼联姻生下了一支具有狼的凶残与狡诈性格的蒙古人,但是他们同时也具有了狼的天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非常优秀的作战能力。
蒙古族艺术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 。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
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
关于蒙古族特色和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