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林风眠仕女)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林风眠,以及林风眠仕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林风眠霸王别姬现藏哪里
- 2、林风眠作品
- 3、一代大师——林风眠
- 4、著名画家林风眠的作品有哪些
- 5、林风眠是什么学校校长?
- 6、林风眠是哪一年的画
林风眠霸王别姬现藏哪里
林风眠油画《霸王别姬》有二件,一件藏香港,一件藏台湾。此幅是香港所藏者,尺幅略大(71.4×65.8cm),是藏家在2000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拍购的。画面上,霸王在右侧,形体硕大,正面立姿,有低眉沉思之意;虞姬在左侧,左手执剑,作侧脸回首状。台湾所藏者,尺幅略小(54×48cm)。画面上,霸王居左方,侧身回首;虞姬居右方,右手执剑,亦侧身回首,霸王掩面不忍视虞姬,而虞姬亦痛苦难舍,可谓动笔有情。两件作品都以黑、深红或赭红为主色调,辅以蓝、赭、黄诸色。比较起来,香港这幅一动一静,色彩对比比较强烈;台湾那幅寓动于静,色彩相对沉着和谐。两幅都以几何形构造人物,香港一幅比较突出用线,风格粗犷强悍;台湾一幅强化色块而弱化线条,相对精致微妙。颇富中国民间皮影、剪纸之美感。
林风眠作品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林风眠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后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人物纪念
1999年11月22日,为纪念林风眠百年诞辰,将杭州市林风眠故居按原样整修后,辟为林风眠故居纪念馆。该馆分上、下两层,楼下陈列室展示了林风眠生平事迹和遗物。
2010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传承林风眠的艺术教育理念,广东威华集团投资在林风眠的故乡修建了“林风眠艺术产业园”。
“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10月22日起在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院隆重开幕,从而拉开了纪念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同年,广东林风眠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出资四千万,成立“林风眠教育基金”,包括“林风眠助学金”与“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奖学金”各两千万。2012年10月20日,梅州市林风眠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代大师——林风眠
这是画家林风眠隐居重庆时说过的一段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风眠对生活的态度,对画作的要求。
但是,又有谁知道,他的一生有多凄苦,他有多执着?
~1~
1900年11月23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石匠家庭。
6岁时失去母亲。
8岁中彩票得一千元大洋,从此有了求学的机会。
15岁入梅州中学得到老师梁伯聪的欣赏。
1919年赴法留学,因惊人的绘画天赋而被推荐进入巴黎美院,师授学院派大师柯罗蒙。
留洋期间,他和德籍奥地利贵族后裔爱丽丝·冯·罗达结婚,半年后妻子和孩子染产褥热病亡。
不久,父亲去世。
一年后,他与美术学院的法国女同学结婚。
1925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国,被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保荐为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期间,他聘请齐白石,法国画家克罗多来校任教,并开设各种艺术课。
后发起“北京艺术大会”,展品得罪奉系军阀,被定罪逮捕,后获救于张学良。
1927年7月,离开艺专,到杭州筹建艺术院并任校长。
期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
1937年,日军南下,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后,林风眠辞职,定居上海。终因不愿当汉奸而颠沛流离,辗转香港、河内、昆明,最后到了重庆隐居,而融合中西的“风眠体”就是在此诞生的。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杭州,但一切已不复旧观。
而他,因为独特的教育理念而不被多数人接受,终仍以辞职作为结局。
1955年,夫人和女儿、女婿离开了上海,一别二十年。
后他成了一个“黑画家”,长期被冷落、被批判、被边缘。
1966年,好友傅雷夫妇自尽使他毁掉了自己所有的画,只为了不连累任何人。
1968年入狱,1972年底在周恩来的干预下被释放。
晚年他客居香港,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
1991年8月12日,他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在港安医院病逝,享年91岁。
~2~
林风眠的一生,多坎坷,但他又够幸运。
幼时有母亲庇佑,母亲去后,彩票中奖又使他有了选择人生的权利。求学又是一帆风顺,在国外尽得老师教授们的欣赏,尚未回国即被推荐为大学校长。
虽说他思想开放,自由,不被当局接受,但是,杭州艺专却使他辉煌十年,而且,他还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就连后来入狱也在当时的总理周恩来的干预下被释放。
按说,他的人生应该是开了挂的,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但是,人生可能都是苦乐参半的吧!
母亲的离去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自此,他变得沉默。而后来爱妻罗达的去世则更加深了这一阴霾。可以说,他的心灵是灰暗的,不像他的画作,充满绚丽的色彩。
而不被世人接受的自由开放的办学思想也同样深深地打击着他,故而他才一再辞职。
但是,命运对他的再三戏弄并没有让他低头,骨子里的高洁一直伴随着他。
没有工作,他靠画画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并不悲观。
夫人离去,他孤身仍以画画为业,于寂寥中书写自己的人生。
他不求于任何人。
其实,他大可过一种宽裕富足的生活,妻女相伴,其乐融融。但是,他的品性决定了他不会向生活低头。
这,也许就是作为一介艺术家的高贵吧!
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生活虐他千万遍,他待生活如初恋。不管经历怎样的苦难,他仍然以清醒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所有感受到看到的嚼碎后,又温润地吐出来。
20世纪中国产生的诸多艺术大师中,他可以被称为是最特别的一位。
林风眠,孤鸿一生,温良如故!
附: 2020年,11月23日,林风眠诞辰120周年,让我们一起缅怀,致敬一代大师!
附几张林风眠的画作以供欣赏
著名画家林风眠的作品有哪些
林风眠的作品介绍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念的倡导者,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画作之中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绘画的精髓,还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元素,可以说是中西合并的开拓者。
林风眠有许多非常著名的作品,这里将不再一一多做介绍,只介绍一些相对来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创作的作品《渔获》。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丰收的季节里渔村中的妇女和小孩庆祝“渔获”的情景,在香港苏富比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会上,这幅作品拍出了1634万港元的天价。
除了《渔获》,还有非常展现林风眠绘画功的《双鹭》和《渔村》。在《双鹭》中,林风眠精准的将白鹭的羽毛、双足、尾、喙等用浓细相交的笔墨展现的淋漓尽致,脖颈的屈伸更是刻画的活灵活现,两只白鹭之间也体现出了一种生命互动的盎然生机。而在《渔村》却能够体会到明显的西方写实主义的应用。画中虽然只有聊聊几笔,但是去却用简单的构图,巧妙的配色和精准的描绘,将渔村的惬意与安逸表现出来,可见林风眠超高的绘画水平。
另外林风眠作品较多的是以仕女等人为主题的画作,其中《读书仕女》可以说是他集大成之作。画中仕女的恬静的姿态,低垂的眼睑都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追求。其他林凤眠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林风眠的艺术作品改革
林风眠是艺术改革的实践者,他身体力行,对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实践者,对于绘画的所有理解,和对艺术的改革,也都体现在了林风眠的作品中。
对于林风眠的印象应该就是他在中西方艺术融合中所做的贡献,所以林风眠的艺术改革,我们可以从林风眠的作品中来看看,林风眠是怎么对着中西方艺术进行融合的,林风眠的艺术改革又是如何发展的。
林风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对毕加索有所研究、还有布拉克等人的立体主义林风眠也都有所涉猎,还专门翻译了不少欧洲当代艺术的文章,自己也搞过专题讲座。在1948年《毕加索与现代绘画》的讲座上,林风眠林风眠已经感觉到了毕加索的伟大,于是我们可以在林风眠的许多作品中对于毕加索作品的痕迹。特别是在看了戏曲之后,林风眠感触很大,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创作了一些列京剧中人物的作品,这其中也有不少毕加索的味道。
在作品《宇宙锋》中,林风眠将京剧人物的宽袍大袖和绚丽服饰进一步抽象为一片片相互堆积的三角形,这和立体主义形体的解构与重组很相似。这也是林风眠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更是对中国绘画的改革。后来林风眠的画风又发生了大变,接近了抽象艺术,已经和国际上抽象主义的先锋人物走到了一起。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他的作品里不但有一种膨胀的画面感,以及西方抽象艺术中的动感效果,摒弃了西方张扬、攻击性的内容,但保持了东方艺术柔美、温情的神韵。
林风眠的作品绘画特点
林风眠绘画特点是怎样的'呢?林风眠擅长描绘的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林风眠的作品是悲凉、孤寂、空旷、抒情;但是从形式上看林风眠绘画特点鲜明,正方构图,还没有无标题。
我们都知道,林风眠倡导的是中西融合,所以他一生都在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在中西方艺术之间造搭建一座互通的的艺术桥梁。所以林风眠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中国许多后辈画家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当然,林风眠也是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
林风眠的作品中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中具有了非常难能可贵的悲剧之美,也多了许多别样的审美情趣。这与林风眠本人颠簸曲折的人生经历脱不了关系。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林风眠提倡的是兼收并蓄,经历在中西艺术调和,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属于林风眠自己的抒情画风。林风眠是20世纪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更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林风眠是什么学校校长?
01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林风眠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在留法期间,他认真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许多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当时受到赞扬的《人道》、《痛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林风眠主持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三次失败。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 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的艺术大展。然而民众缺乏热情使得大会最终西化艺术流产。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林风眠是哪一年的画
1927年返国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林风眠先后执掌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故主要精力在艺术教育与社会活动上,在创作方面则30年代初以前多画油画,直面现实苦难,作品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风格上不脱欧陆表现主义影响,代表作如《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等,而其时做中国画较少.
从1933年至1938年,林风眠的中国画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他在艺术上的注意力已开始转向对中国画走向作学理上的探讨,并将之落实于创作实践上:力图在造型、色彩、空间处理等方面把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融合起来,实现自己在留法期间就已酝酿的“调和中西”的理想.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东西艺术之前途》、《中国绘画新论》、《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等论文,提出了改造的原则:吸收西方的新方法,放弃陈陈相因的临摹和袭用.具体言之,有三个需改变的重要方面:一是以自然为对象,寻求质量、色彩、性格和单纯化的表现;二是改进绘画材料、技巧与方法,追求自由的个性化描写;三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基本训练,从正确重现对象来求得创造之基础.可以说,由于林风眠并没有太多传统画法的师承来历,也就无所谓传统的包袱与束缚,所以他的种种所谓“野狐禅”,却能够使他既不失“了解之同情”,又可保有足够的客观与理性,而其所开之药方正可为积重难返的中国画带来一线生机.
这里的两幅画正是他早期创作中的杰出代表,虽然都是赠送给友人的礼物,但绝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可比,它们完美地体现了他个人探索发轫阶段的成果.而且林早期作品留存极少,绢本材质更是仅见于30年代,如波士顿美术馆藏1930年《秋游图》、广东美术馆藏1930年作《白鹭》、梅洁楼旧藏作于1932年的《三鹭图》、香港艺倡画廊旧藏1931年的《梅鹤家风》等,故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皆备,尤为珍稀.
关于林风眠和林风眠仕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