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食饼筒的简单介绍

2025-10-10 00:30:53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食饼筒,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食饼筒是怎么来的?

【简介】

这是台州的一特有小吃。食饼筒,又名五虎擒羊,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种美味佳肴用纸样薄的麦焦皮(也有用米浆烙的米筒)包成筒状,它是我们台州著名的一种小吃。俗称“麦焦”,也有称麦饼筒和锡饼的。说是小吃,其实家家户户都把它当作主食的,因为在面皮里面已包罗了餐桌上所有的菜肴。我们这一带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必吃这道小吃的,再喝上一点雄黄酒,门上插一两支用菖蒲做成的避邪剑,那端午浓浓的味道就出来了。各地风俗有别,但包上这么多的菜做成食饼筒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好像也就我们这里了。现在,只要想吃,那一年里的任何一天都可以做这道小吃的。街上也随时都能买到,还可以整个油煎一下,只是馅远没有家里的那么丰盛。

 【做法】

做食饼筒可繁可简,全看自己的喜好。但最关键的就是必须要有卷食物的面皮,并且面皮的质量非常的讲究,它要既薄又韧,如果韧性不够,一包上东西就容易破掉,如果皮太厚,吃起来直接影响口感。现在则好了,市上有现成的食饼皮子供应,省却了许多麻烦。外来人可能不懂得怎么吃,特别是在招待客人时,他对这个吃法很好奇,一上来就跃跃欲试,拿起皮子就咬,惹得哄堂大笑。待主人手把手地教会他如何放菜,如何卷吃,他便边咂酒边品尝食饼筒,口颊生香。里面的馅一般来说,米粉干、蛋丝、红烧肉、豆腐干炒韭菜、洋葱炒肉或蒜芯、卷心菜,绿豆芽,其他的,只要合乎自己的口味,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以拿来当作食饼筒的馅。把皮子平摊在桌面,用筷子把自己喜欢吃的小菜,一样又一样地挟来放在皮子上,然后卷成直径5公分的圆筒状,卷一筒吃一筒,一般的可吃两三筒,多者可吃四五筒。然而 包食饼是需要技术的。包的过大就象是一位发福的中年妇女,臃肿而笨拙,影响食欲。太小了又是一个尚未发育的稚齿少女,而且个中菜料都未放够,干脆吃食饼皮了,味道肯定要差好多。同时还要做到在吃的过程中立而不破,在你的手中唇间,始终保持全身胴体的光洁,直到全部进入你的食道食饼筒起源于黄岩,地方志上记载说是纪念戚继光的。食饼筒又称麦饼筒。用麦粉放贴锅,烙成大而圆薄饼,放肉片、绿豆芽、蛋皮、笋、豆腐干、米面等馅料,卷成筒状而食。

食饼筒来自哪种家乡?

食饼筒又称麦油脂、五虎擒羊,是浙江台州特有的地方传统小吃,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丝及各类菜肴等,属于浙江菜。食饼筒具有面皮薄韧、作料鲜香的特点,通常在清明端午等节日食用。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食饼筒?食饼筒的由来?

食饼筒是台州和象山两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浙江人素来有端午节、立夏吃食饼筒的习俗。为什么端午节要吃食饼筒?食饼筒的由来?

端午节吃食饼筒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锡饼(麦饼、食饼筒)的风俗。早期称之为“拭饼”,拭饼是“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这种麦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圆”。也有人将拭饼写做“锡饼”,认为这种饼薄如锡箔,故谓“锡饼”;还有人写作“食饼或“席饼”的。

据一篇文章中考证,吃春饼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但兴于唐朝。《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陆游也有诗句“春日春盘节物新”。元代出现用薄饼卷馅后再用油炸食用的记载。钟叔河先生写过《长沙的春卷》,称吃春卷是长沙的一种民俗。金门地区则将这种食物称为“七饼”(让人想到麻将中的“七饼”),还有一个有关其来历的传说故事。据记载,皖南地区人民也在立夏时节做苎麻饼吃,当地有一种野生植物------苎麻,用苎麻叶捣成泥,掺进糯米粉中做成饼,蒸熟食之,作为“立夏”前后的节令食品,在当地民间有“立夏吃苦饼,热天不中暑”的谚语。网上还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为什么,台州人习惯在立夏这天吃锡饼,这一天也叫做“疰夏”(也有写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则写作“蛀夏”),有俗谚曰:“疰夏呒麦饼,白落(碌)做世人。”意谓立夏这天没有麦饼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见锡饼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叶泽诚先生收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有一首《疰夏(立夏节)》这样写道:“食饼筒筒像卷,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其次是端午节时吃麦饼,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端午这天各家各户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锡饼居多,虽然谚语有“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节时更多些。

有关台州端午吃麦饼的题咏,我所见到的有近代温岭名医赵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词曾提及:“端节又来临,喜气弥漫墟落。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如今人们多用液化气了,“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难以看到了。住在城里的不少人也很少亲手做麦饼了。

食饼筒由来

传说一

很早的时候,象山那边的渔民出海捕鱼都要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趟,在家的女人们为男人们的食物发愁,出海太久食物不易储存容易坏掉,于是聪明的女人们就发明了食饼筒。

传说二

据说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守军营,一天夜里,有士兵忽然来报告:“不好啦!倭寇又打进来了!”戚继光大惊失色,想:兄弟们还没吃饭呢,饿着肚子去打仗,这也不是办法呀。突然,一个好点子从戚继光的脑子里蹦了出来,让兄弟们把菜夹在饼里,边走边吃,这样,不就让兄弟们填饱肚子了吗?后来,戚继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果然顺利地打败了倭寇。

传说三

另外一种则说食饼筒是天台那个疯癫的济公和尚发明的。他见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饼皮里,留到下一顿再吃。因此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食饼筒还被称为“济公卷饼”,作为中华名小吃闪亮登场。

食饼筒

麦饼筒又叫食饼筒,入口松脆、油而不腻,大有那种让你“口水直流三千尺”的感觉。我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做麦饼筒,虽算不上老手,但做成后食之口感蛮不错的。做麦饼筒还是十分讲究的,尤其是做皮。首先把面饼捏成圆状,再把面饼烙在火炉板上,大约几分钟便可出炉,皮要烙得不薄不厚,这样越见功夫。馅,可以是肉丝、豆芽、萝卜丝等,也可以合自己的口味配料。你想吃脆一点,可以包好后油炸,在油锅中翻滚过的麦饼筒闪着金黄诱人的光泽,酥脆宜人。吃时,将麦饼皮平摊在平面上,用筷子把小菜一样一样放在皮子上,包卷成圆珠笔筒状即可食用。一筒在手,食欲大开,咬下一口,又香又鲜,汁多味儿足,满嘴都是“山”的浓郁和“海”的鲜美;再咬一口,回味无穷,有金黄的蛋丝,有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绿油油的豆芽……各色佳肴一应俱全。让你吃了一筒还想吃一筒,那种滋味呀……真是无言可喻,欲罢不能。

食饼筒怎么做

主料2人份

面粉300克

鸡蛋2个

白菜50克

紫甘蓝50克

土豆半个

洋葱30克

辅料

食盐4克

花生油8毫升

料酒2毫升

食饼筒步骤1

先取150g的面粉,加入沸水,等水稍微凉一点儿的时候,慢慢调成絮状。和成光滑的面团

步骤2

剩余的150g面粉也放入面盆中,加入冷水。和成光滑的面团

步骤3

两种面团都和好啦。继续和到一起,醒发20分钟。醒好的面团取出,揉成长条,分成六个小剂子

步骤4

小剂子按扁,擀薄成圆饼。锅中不倒油,放入面饼小火烙。烙至一面金黄后翻面

步骤5

烙好所有的饼子。将土豆、白菜、紫甘蓝和洋葱全部切丝

步骤6

锅中倒入3ml的花生油。放入洋葱和土豆丝炒熟,快出锅前,放入2g的食盐

步骤7

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剩余的2g食盐和料酒,打散鸡蛋。锅中倒入2ml花生油,倒入鸡蛋液,摊成鸡蛋饼。鸡蛋饼取出来切丝

步骤8

拿一张面饼,摆放好切好的蔬菜。两边折叠回来

步骤9

剩余的3ml花生油倒入锅中。放入饼子小火煎,煎至两面金黄

步骤10

煎好以后就可以取出来了

步骤11

对半切开

烹饪技巧

烙饼的时候不需要倒油,小火慢慢烙就可以

一半的烫面和一半的冷水面,可以让烙出来的饼更软

食饼筒的来历

历史起源

一种是传说在戚继光抗倭时期,家家户户都做了菜肴想要犒劳大军。但是这么多菜怎么送去军营着实是个难题,于是聪慧的渔家女就做了饼皮,把菜都包了进去送给士兵们。

另一种说法是天台那个疯癫的济公和尚发明了食饼筒。他见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面饼,下一顿再吃。所以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食饼筒被叫成“济公卷饼”作为中华名小吃登场。

食饼筒简介:

食饼筒又称麦油脂、五虎擒羊,浙江台州市特有的汉族传统小吃,通常在端午节食用。属于浙江菜,具有面皮薄韧、作料鲜香的特点。

一个食饼筒大约多重

3-5克。食饼筒又称麦油脂、五虎擒羊,是浙江台州特有的地方传统小吃,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丝及各类菜肴等,属于浙江菜。食饼筒具有面皮薄韧、作料鲜香的特点,通常在清明端午等节日食用。一个食饼筒的重量在3-5克之间,食饼筒主要做法是将面粉加水调成胶糊状,放入平底锅中配以油脂用工具将粉浆顺时针方向均匀地移动摊开、铺平、烙熟。取出面皮铺上炒粉丝包上各类菜肴,如:鸭蛋丝、黄鳝丝、豆芽、土豆丝、卤肉、洋葱等即可。

食饼筒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食饼筒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