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治国有常,以及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哪里?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说,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史记》和《战国策》,在谈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故事的时候,就用到了这句话,“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赵国在跟游牧民族杂错而居的时候,就常常吃亏。在屡战屡败之后,赵武灵王就决定要引进骑射技术,要建设自己国家的骑兵队伍。由此带动了整个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运动才轰轰烈烈地开展,赵国的国力才达到了最强盛。
原文节选: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未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译文:
鲁昭公有位奶妈,昭公十分敬爱她,奶妈去世以后,昭公破例为她守孝,所以就有了为奶妈守孝的礼节。阳陵国侯杀死了蓼侯,并抢走了蓼侯的夫人,所以从此以后举行大飨祭典时废除了由夫人执豆的礼仪。由此看来,先王的制度,不适宜的就废除它。
而近代的处事方法,如果是好的,就加以继承发扬。所以是礼乐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礼乐是圣人制定的,并不是圣人受礼乐限制的;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
治国有常什么为本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是《淮南子》中颇富民本色彩的政治命题。其中的“常”,指的是基本方略;“本”,指的是根本和要害。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方略,就是以对人民有利为根本。
围绕这一命题,《淮南子》提出的一系列爱民、利民、顺民、安民的观点,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淮南子》原书中有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哪里?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氾论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
为上”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
模式,但最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著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淮南子·氾论训》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著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高诱序言中,“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
治国有常是什么意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常:常规,国定的规律、法则。本:根本。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法则,就是以对人民百姓有利为根本,国家有诸多政夸措施,也有诸多规章制度,所有这些都应以利民为出发点。可用于论述治国施政如何抓住根本。

治国有常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治国有常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电话:18514096078
蒙ICP备20230035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