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德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德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德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德昂有多大尺:
- 2、来了解历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资料
- 3、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 4、德昂族简介
- 5、德昂族的风俗特点
德昂有多大尺:
德昂是一种中国古老的服饰,它也叫作门襟衣服。由于古人的生活特点,德昂的尺寸会根据各地的习惯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德昂的长度大约是140厘米~150厘米,宽度大约为100厘米左右。
来了解历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资料
德昂族,又称“崩龙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国一侧居住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深山中……那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 德昂族文化 看看来了解历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资料。
德昂族,又称“崩龙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国一侧居住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深山中,缅甸一侧居住在掸邦、克钦邦等地的深山中,与傣族(掸族)、景颇族(克钦族)、佤族等民族交往密切。
历史上,德昂族曾被称为“扑子”、“茫人”、“蒲人”等称呼,自清代起,史籍乾隆《东华录》,光绪《永昌府志》等书根据傣族对他们的称呼并记载为“崩龙”,当地汉族又根据他们妇女服饰的特点,分别把“别列”支系称为“红崩龙”,“汝买”支系称为“黑崩龙”,“汝波”支系称为“花崩龙”。解放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来根据本民族意愿,并报国家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有汝旺、汝果、汝峨、汝进、汝本、汝波、汝别牙、汝买阿、汝昂、汝腊、汝王、汝科、汝别列、干得别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多种支系。而中国德宏的德昂族则自称“德昂”,临沧的德昂族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中国境内约有1.6万(1990年)德昂族;缅甸境内有30万左右的德昂族,并拥有3000千人左右的武装部队“德昂民族解放军”。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民族历史
德昂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怒江东岸、澜沧江西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西南方向的缅甸西北部迁徙,定居在缅甸西北部及与中国交界一带的深山中。
德昂族曾被中原王朝称为“朴子”、“茫人”等称呼,因其分布在古代濮人西南方向,被中原王朝草率地归类到“百濮”一类的民族中。
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及南诏、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德昂族
德昂族自称“德昂”、“尼昂”或“纳昂”。过去,他们曾被称作“崩龙”族。1985年,国家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德昂族”。
截止2000年统计,我国的德昂族有17935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畹町三市和梁河、盈江、陇川三县,云南省的镇康、永德、耿马、保山、澜沧等县(市)也有德昂族分布。
德昂族节日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德昂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德昂族人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德昂族一年之中既有岁时节日,又有宗教节日,还有特有的反映历史文化的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德昂族仁登阿卜
德昂语即祭龙,云南省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由佛爷选定具体日期举行。
届时,全寨德昂族男女老少都前往清水池边,杀猪,宰鸡进行祭祀。佛爷在一张白纸上画好一条龙,然后,点燃香烛,念诵经文,并把画有龙的纸放在水中,人们随之叩拜。叩拜后,大伙便聚在一起共同饮酒。这天,德昂族允许酒后吵架,殴打。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动弹不得,谁也不去劝架,直到对方打得有气无力为止。有些德昂族人就地睡到天黑方归。第二天,人们再次相聚,和好如初。
德昂族洗手脚日 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
关于这个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有一个不孝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到山上砍柴,被山上乌鸦反哺的情景所感动,决定从此要孝敬自己的母亲。这时,他失明的母亲上山为他送饭,不慎跌倒,他想上前去扶起妈妈,可是他的母亲以为他要打她,一头碰死在树上。他很悲痛,砍倒那棵大树,用树干做成母亲的雕像供在家里。每到清明节后第七天,他就要淋洗木像,由此形成了这个节日。届时,晚辈要为长辈举行洗手脚礼。节日早上,晚辈给长辈打来清水,给长辈洗手脚,然后给长辈叩头,讲述自己对不起长辈的地方,并深刻地检讨自己,长辈也检讨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率不够,希望今后更加和睦。出嫁和人赘者也要偕同配偶回家为长辈举行洗手脚礼,并要向长者敬献一小包茶叶和糯米粑粑。
德昂族泼水节
云南省南部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节期一般为三天。
关于泼水节,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天上的仙女,羡慕人间美景,就悄悄地飞到人间,在一次洗澡中不慎被人们发现,仙女们含羞披衣飞回天庭,临别时告诉德昂族先民,在每年清明节后给佛洗身,它们就会降福给人间,从此,德昂族每年举行泼水节以祈祷幸福。
节日之前,小伙子们都躲到僻静的地方,精心编制竹篮,在节日前三天送给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果节日那天姑娘背的是他送的,就表明他得到了姑娘的爱慕。节日第一天,德昂族人上山采花,傍晚,人们则欢聚一起,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第二天是泼水节的 *** ,人们要身穿节日盛装,准备祭品,到佛寺给佛像洗尘,佛寺礼毕,德昂族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开始。一位德昂族老人从竹水桶中拿出一束鲜花,将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以示泼水开始。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装水,拥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水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除病灾,所以人们尽情地泼,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湿到脚,但还是异常高兴。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第三天是泼水节的尾声,青年们相约泼洒一阵之后,便找意中人谈情说爱。
德昂族祭鬼树
云南省保山一带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泼水节后第三天举行。
这一地区大一些的德昂族村寨,都有四个寨门,称为“鬼门”,鬼门边有一棵大树叫“鬼树”,祭“鬼树”是在夜间五更时分,由二十到三十个成年男子抬着一块画有龙、虎等凶猛野兽的木牌,边敲锣边高声念经,送到鬼树边,再供些米饭和小菜,然后悄悄溜回家。返回时,要悄悄地,免得鬼知道后跟随回家。
德昂族仁登满
德昂语,即祭地。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播种包谷结束时举行。
届时,全寨德昂族人凑钱买猪、鸡各一只,每户准备一箩碎石。祭祀时,在地边栽一根木桩,把碎石倒于桩旁,然后杀牲设祭,求地鬼保佑庄稼免受灾害,颗粒饱满。这一天,全寨人不许动土,也不能舂米,以免触怒地鬼。
德昂族吃新节
又称“尝新谷”。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六月举行。
节日期间,德昂族人先采回两把新米,再掺入部分老米,意为“老谷换新谷”。用芭蕉叶或冬青将新、老米煮成饭和菜包成饭团,先喂水牛,然后供佛,供老人品尝,然后全家尝新后开镰收割。
德昂族祭天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择日举行。
关于这个节日有个传说:相传在洪荒远古,世上只有天王和地母,他们感到非常的孤单。有一年七月,狂风大作,飘过一百片叶子,天王想如果它能变成人就好了。结果它们真的变成了一百个人,而且男女各一半,这一百个人就是德昂族的祖先,所以德昂族人每年七月都要举行祭天活动。
节日里,德昂族各家杀一只鸡,杀鸡时,鸡头朝上,让鸡血向天喷洒,然后将鸡向空中抛去,并洒一盅酒,表示将鸡、酒奉献给天。
德昂族进洼节
德昂语即关门节,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举行,为期三个月。
这个季节是德昂族生产大忙的时节,过关门节意在要求青年男女停止欢聚和谈情说爱,以便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劳动。十四日清晨,姑娘们要挑清洁的水到佛寺浴佛,半夜开始进洼。仪式以当夜佛寺击鼓为号,听到鼓声,老人将香烛、谷子、花等供品用纸包好送往寺中的佛座后面。十五日,举行隆重的赕佛仪式。从此日开始,每七天就要小赕一次,第八天德昂族家家到寺院供祭饭菜,昕佛爷念经,祈祷佛爷保佑人们有吃有穿,平平安安。进洼节期间,禁止嫁娶,不许谈情说爱,不准佛爷和小和尚到外寨住宿。
德昂族供家堂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一般是每年祭两次,时间不定。若当年修葺房屋则要大祭一次。
德昂族祭祀时,用七碗米,七碗饭,每碗上放三枚铜钱。另外准备七堆草烟,七堆茶叶,七小块铁,一套衣服,一碗水,十四面纸旗,十四朵鲜花,插在用芭蕉叶卷的筒上。然后请村里管理祭祀的“达干”念诵经文,以祈求家堂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供家堂结束后主家要设宴款待“达干”,并取部分供品敬奉。
德昂族换黄单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
节前,各佛寺辖区的德昂族人要准备香烛、纸钱、食品等供品,还要准备好佛像穿的黄单以及佛寺里悬挂的各种布单。节日当天,德昂族携带所有物品,到佛寺进香拜佛,寺院的佛爷这天要为人们讲经。群众把准备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将旧的黄单取下来,以示信仰的虔诚。
德昂族宪摄母
德昂语意为祭蛇神。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日举行。
节日当天,全寨德昂族人不干活,不吃荤,人人都要洗澡。德昂族各村寨都要选一棵较大的树为蛇神,四周砌有围墙,平时不允许人靠近。相传有人曾砍了蛇树上的一根树枝,夜里,他的脖子便被蛇神扭歪了。
在祭蛇神树时必须是素祭,所以参加祭祀的德昂族人都要身净衣洁。祭祀是,把带来的粉条、豆腐、青菜之类的祭品献给蛇树神,并将牛笼头一副、长刀一把,挂在树上。祭祀时,寨老打卦,对蛇神树念经祈祷,人们跪拜,以求蛇神保佑人畜兴旺。
德昂族烧白柴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
节前,德昂族要派十多个人砍来一种元皮,外表呈白色的树木俗称白柴,按“井”字型架在村寨附近。节日这天,德昂族各家各户要杀猪宰鸡,美餐一顿。晚上,到佛寺把佛像“请”到村寨外,烧起白柴火,然后,大家围火而坐,与佛像一起烤火,十二月为寒冬时节,烧白柴以示给佛取暖。故寺院佛爷这天晚上也要到火堆旁为大家施经布道,大家边烤火,边随佛爷念经,以祈求生活安宁。
德昂族出洼节
德昂语即开门节,云南省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即进洼节的最后一天举行,节期为三天。
这个时候农忙已过,举行出洼节的含义就是结束禁忌。节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人们还要把进洼时送到佛座后面的东西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以感激开禁之恩。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赕佛仪式。早饭后,青年男女纷纷集中,由佛爷出来施经布道。随后,男女老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欢歌笑语,纵情歌舞。
做摆
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节日时间不定,一般一年一次,由于做摆的花销比较大,所以也可三、四年做一次。
德昂族认为做摆可以使五谷丰登、村寨平安。做摆前,主办者要准备大量的米、肉、油、纸张、香烛等物品,还要准备几尊佛像。做摆有许多人参加,主办人要提供吃住等。做摆第一天,人们敲锣打鼓到佛寺迎佛,佛像一到,人们忙举行狂欢晚会。第二天清晨,举行拜佛仪式,听佛爷讲经。晚饭后,继续狂欢。第三天,客人们纷纷离去,本村人将供品及佛像全部奉献给佛寺。最后人们在广场上竖一高杆,系上旗幡,欢宴一顿,做摆宣告结束。
德昂族做大贡
德昂族信众普遍认为生死轮回、人有来世。今生赕佛、拜佛,来世即可享用。也有因久病不愈或逢灾遇祸而到佛寺拜佛求平安、健康。日常的赕佛、拜佛活动人数不定,有个人性质的,也有集体性质的。集体赕佛最隆重的莫过于在各种佛教节日里组织的做大贡。
做大贡(傣族称赶摆)是德昂族最为隆重的宗教祭祀。德昂族做大贡日期根据村寨集体或个人的资金筹措情况来决定。德昂族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往往三五年才能举行一次,做大贡的目的是祈求一个村寨或一个地区的居民清吉平安、消除灾祸及驱除邪恶。做大贡有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举行这类祭祀耗费较大,多为数年举行一次,祭祀的日期也不固定,一般选在农历二三月份的农闲时间。这种大型的宗教祭典,多由富裕之家承头,由寨头(达干)、安长、佛爷和各家族长磋商,向群众募集粮食和钱物,日常所赕物品不外乎钱财、米饭、菜肴等等,也有经书、佛伞、佛扇、佛幡、袈裟,还有挂钟、椅子、毛毯、桌子等日常用具。如募集的财物不敷支出时,承头者可补足。新中国成立前做一次大贡,往往要耗费千余元半开(云南银币)、黄牛数头、粮食万余斤,因此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贡期间,周围信徒不分民族都来参加,有的要走两三天的路程赶来,节日气氛浓厚,十分热闹。对于来客,主办村社要热情接待,提供吃住等。做大贡期间,佛爷举行宗教仪式,宣讲四十多卷经书,佛爷讲经时,虔诚的老年信徒都要去听。现在如果是虔诚信徒做一个“大贡”,最少也要花费四五万元,对于人口相对较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德昂族做大贡的次数也就非常少。
德昂族语言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部分地区通用傣语、汉语、景颇语。
德昂族建筑
德昂族人的住房普遍为干栏式建筑,有较高的建筑水平。住房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木材,屋脊之上还装饰有草制饰物,更是别有风趣。
集体竹房建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昂地区仍保留父系大家族,同一父系祖先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共同居住在一所大房子内。集体生产,共同消费。解放以后保存下来的最大一幢房子,长达50米,宽约15米,面积达750平方米,一般大房子面积也在四五百平方米左右。大家族逐步解体以后,有血缘关系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家族还有共住一所大房子的习惯,只是在经济生活方面是各自独立的。
个体家庭住房:个体家庭的民居多为竹木结构、歇山式草顶的干栏建筑,平面多为长方形,但也有平面为半圆形,歇山式草顶是呈弧形的,别具风格。干栏式民居上层住人,下层作畜厩,有主副两座楼梯。歇山式草顶为圆弧形的民居,当地又称“毡帽形”,风格粗犷。民居构架为穿斗式木梁柱,楼面、隔问均用竹片或木板铺设。
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以深色为主,男子多穿蓝、黑大襟上衣及宽而短的裤子,裹黑色或白色头巾,头巾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黑色、藏青色的对襟上衣和长裙,配上银项圈、耳环、耳坠、红绒球等首饰,别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德昂族姑娘腰间的腰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腰圈多用藤条编成,染成红、黑、绿等颜色,有的还缠上银丝。传说古时,德昂族女子是满天飞舞的,男人为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成圈套在女人腰上,久而成俗。德昂族小伙子习惯把腰圈送给姑娘作为爱情信物。
德昂族食俗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德昂族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把把、汤圆等。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主要特色菜有:凉拌番木瓜、竹筒捣菜、脆皮冬瓜等。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
德昂族婚俗
德昂族的婚姻习俗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家长尊重儿女的择婚意愿,在德昂族里男女青年的恋爱和结婚都很自由而婚姻则有许多行为规范和习俗尊崇,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德昂族的精神文化的民族特征。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三天,三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德昂族信仰
德昂族简介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
扩展资料: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清代以前,有关记载把云南境内南亚语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统称为“濮人”、“蒲”或“蒲蛮”。“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区,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诏、大理国,德昂族先民还在宋朝后期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即“金齿国”。
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濮人”汉代属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市),唐宋至元明时期,德昂族先民“茫施蛮”活动于澜沧江两岸。元代在今潞西地区设“茫施路军民总管府”,封阿利(传说是德昂族的头人)为土官。元代中期,“白夷”(傣族先民)迅速强盛起来,德昂族被迫逐渐向山区迁移。明代,中央政府封傣族刀姓为茫施(今芒市)长官司长官,傣族土司又封德昂族头人为“老”,以代表土司管辖德昂族人民,于是德昂族先民成了傣族土司的属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昂族
德昂族的风俗特点
德昂族的特点和风俗资料:
1、特点:
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粮食作物有水稻、早稻、玉米等。
2、习俗:
(1)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
(2)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
(3)德昂族种茶历史怂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饮酒则多是自家酿制的竹筒米酒。
德昂族的分布:
德昂族主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关于德昂和德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