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刘仲本(刘仲本)

2025-08-19 10:50:05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刘仲本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刘仲本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西汉七国之乱,为何吴国实力最强呢?

吴王刘濞本身就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猛将。

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刘仲本人没什么本事,封个代王还被匈奴赶跑了,可是他儿子刘濞却不简单。早年英布造反的时候,刘濞就已经跟着刘邦一起,消灭英布的势力。

英布当时是淮南王,大部分地盘在江西、安徽、浙江一带,所以刘濞消灭了英布以后,就被刘邦留在了吴地。当年汉朝还没有一统天下,东越国依旧猖狂,而吴地跟东越国接壤。这个地方如果处理不好,那就跟北方的匈奴一样难对付。

所以刘邦必须要选择一位作战勇猛的人来镇守此地。而刘濞恰好就是这样的人,在刘邦的安排下,刘濞接过了吴地,被封为吴王。他是纯粹因为战功卓著,所以才被封为吴王,可不简单因为跟刘邦是亲戚的关系,要抵挡东越国进攻,所以他的军事力量一直都很强大。

吴王刘濞有称帝的野心,所以大力发展经济。

吴王刘濞是一个比较有头脑的人,当时的诸侯国权力比较大,因为刘邦还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来约束诸侯国的力量,就一命呜呼了。这个时候刘濞抓住了这个空档期,开始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他掌握了制钱技术以后,开始大量制钱。

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汉书》

他可不管汉朝是否通货膨胀,只要自己这里有足够的钱就够了。随后又加大力度煮盐炼铁,在古代盐是重要的经济来源,而铁则可以制造轻便的武器,方便装备自己的军队。当时的汉文帝并不想动刀枪,所以一直倡导无为而治,这就给了吴王刘濞一个黄金发展期。他的封地靠着大海,所以有足够的盐可以开采,在这几十年内他迅速富有了起来,有足够的力量与汉朝对抗。

刘濞收留亡命之徒,治下百姓待遇优厚。

刘濞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收留那些亡命之徒。只要是犯了罪,没有地方逃的人,大家都知道应该往哪儿逃,当然是吴国。因为吴王刘濞不管你犯了什么罪,只要你肯来,他就肯收留,而且他的面子比较大,其他郡国但凡有人来抓他们,都被吴王刘濞给挡回去了,所以这些亡命之人对刘濞十分忠心。

吴国本地是有铜矿和盐的,所以吴王不需要百姓的赋税就能十分富有,刘濞对百姓就好的不得了。按照要求,但凡要去边疆戍边的士兵,刘濞都会发放一定的赏钱。而且吴国那些有才能的人,经常能够得到刘濞的照顾,所以当地的百姓对刘濞也是感恩戴德,一旦打起仗来,他们首先就要带头保护刘濞。有如此强大的亡命徒和百姓组成的队伍,刘濞的军队力量自然不可小觑。

吴国上下老少皆兵,而且还请来了东越国的外援。

刘濞造反的时候,决心相当他。他先联络了各位诸侯王,随后在自己的吴国发起宣言。他说自己今年62岁,而他的小儿子14岁,他们两个都出征,所以全国上下,只要在14岁到62岁之间的男子,全都要上战场。就这么一个招呼,便聚集了20多万人马。与此同时,在东越国等国,刘濞又借来了一些人马,实打实就有50万精兵。

七国之乱的最初导火索是什么?

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刘氏诸侯王发动的一次面向中央政府的叛乱事件,以吴国和楚国两大诸侯国为首,给当时在位的汉景帝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幸亏有名将周亚夫坐镇,这才一举平定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由此一来,中央政府的统治便稳固了下来,诸侯国再也难以进行有力的挑战了。而七国的举兵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而追溯起来,最早的导火索还得是由于汉景帝本人早年的一次激情杀人。

话说那还是景帝为太子时期,他的堂弟,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前往京城长安拜见在位的文帝,景帝奉父亲的委派去接待,兄弟二人便下起棋来。刘贤作为吴王太子,在封国内向来是呼风唤雨惯了,加上师傅们都是楚地人,造就了他剽悍轻佻,骄傲矜高的脾气,因此也把脾气带进了棋局之中,遇到棋路上的争执也咄咄逼人,不肯相让。但是现在面前的可是皇太子,脾气自然也不是吃素的,兄弟俩争执之下,皇太子大怒,顺手抄起棋盘向刘贤打去,也是合该有事,这一下不偏不倚,正好把自己的堂弟给打死了,酿成了一起激情杀人事件。汉文帝知晓后大怒,但也是知道儿子不是故意的,皇太子也不可能去杀人偿命,便在痛骂景帝之余,把刘贤送回吴国安葬。

吴王失去爱子自然是悲痛欲绝,悲愤之下怒道:“天下都是一家,死在长安了就该葬在那里,还送回来干什么?!”又把儿子送回长安安葬。从此称病不朝,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这吴王的父亲刘仲本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当年被封为代王,面对匈奴的进攻吓得弃国逃跑,被废去王爵,六年后病逝。刘濞却是勇武异常,没有父亲的窝囊,年仅二十岁便跟从叔叔刘邦平定英布叛乱立有战功,当时荆王刘贾在与英布作战时战死。刘邦在平定英布后因自己的儿子都还年幼,便封自己的这个侄子为吴王,统领之前荆王的领土。以拱卫中央,刘濞任吴王以来大力发展经济,招揽人才,逐渐骄纵,加上资历老功劳大,这次又是自己的儿子杀人有错,因此汉文帝也得对他尊敬有加,面对吴王的不臣迹象,在调查清楚吴王是装病后仍然没有追究,而是赐予了吴王几案和手杖,准许他因为年老的缘故不来朝见。

这么一来,吴王更加有恃无恐抓紧谋划,儿子的死也只是成为了他叛乱的催化剂。等到景帝即位后,对削藩的事情又过于操之过急,中央与诸侯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产生了“七国之乱。”

刘邦有相面之术,是吕太公要把吕雉嫁给他的主要原因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我们需要还原刘邦,刘邦在沛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样才能解释吕后的父亲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刘邦,而不是用人际关系学和成功学秘诀来解释。

从诸多历史文献来看,就刘邦本人的家世而言,刘邦绝对不是后世很多人想象的“沛县黑社会大哥”,真实的刘邦应该是沛县里一个中等地主家庭的儿子,他的职务亭长属于沛县行政体系中的高级武官,他的身边之所以有一堆人跟着,并不是什么黑社会团队,一部分是富家子弟的朋友圈,比如夏侯婴、萧何;另一部则是投奔刘邦的门客,比如周勃、樊哙,这些人属于秦汉延续到三国的游侠群体,所以刘邦根本算不上黑社会。

《史记 高祖本纪》对于刘邦的早年记载非常少,记录刘邦的家庭背景和刘邦的早年生活几乎没有,刘邦担任亭长在《史记 高祖本纪》中只有一句话: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这个壮准确的含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壮”指的是壮年。现代一些地摊文学把“壮”理解为四十多岁,说刘邦是四十多岁担任亭长,实际上这个“壮”应该是三十多岁,因为秦汉时期壮一般指代年龄的是30多岁,而且秦汉史大家李开元先生在《秦崩》之中描述刘邦出仕之时已经35岁,这个年纪是符合古人对于“壮”的含义,而且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 内史杂》的记载:

除佐必当壮以上,毋除士五新傅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秦朝一个人想要担任佐吏必须在年纪是三十多岁,不可以任命刚成年而且没有爵位的人。所以在秦代当官是由年龄限制的,刘邦之所以在34岁担任亭长,并不是他自己出仕晚,而是秦朝的法律规定。很多扯淡的地摊文学硬是说刘邦靠着什么混社会最后得到了一个亭长职务完全是臆想,属于典型的不看书瞎扯淡。

然后我再说说这个亭长,刘邦担任的泗水亭长指的是乡亭,其实在历史上亭封为很多种,有都亭、边亭,乡亭,市亭等等。说到亭长这个职务,就必须谈到亭这个行政秦汉时期的行政机构,按照目前我看到的学术论文,基本上都遵循1954年王毓铨的论文《汉代“亭” 与“乡”“里” 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的说法,那就是乡和亭属于县这一行政机构下属的两个平等基层行政机构,乡主张民事,管理辖区的民众,亭则是军事机构。

亭最初是周代布置在边境地区的小城池,包含一系列建筑和附属设施,主要是窥探敌人的动向,以及主持防守敌人的进攻,在战国时期亭的长官是亭尉,亭尉属于边境地区的重要军事武官,到了汉朝,中央政府同样在边境地带设立了大量的边亭以此守卫边疆,不过在内地同样设置了大量的乡亭和都亭,乡亭在乡村之间,而都亭在城市之中。乡亭主要目的的是抓捕盗贼,当然真实的目的是镇压地方百姓的叛变,属于县政府直接统辖的部门。在秦代,亭长的官阶是百六十石,绝对不是西汉中后期和东汉时期百石以下的斗食小吏。

刘邦担任的泗水亭长的主要职能是抓捕盗贼,提供来往人员的住宿、检查过往人员、传递朝廷文书,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职能部门,所以刘邦所担任的亭长是乡亭,拥有自己的辖区,拥有自己的属下,东汉学者应劭说只有两个下属分别是亭父和求盗,不过目前出现的名称较多不好确定。但是亭长的权利却很大,亭长可以处理案件,把人带入亭狱,最重要的主持地方的税收和徭役,所以亭长在地方的隐形权利很大,在历史上亭长的犯罪事件屡见不鲜。

亭长一职在秦朝乃至西汉朝初年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吏员,并不是西汉朝中后期已经变成了地方豪族垄断的官职,但是由于亭长的数量之多以至于皇帝根本不可能每个都可以任命,于是皇帝一般都是参照地方官员的推荐名额,而这些地方官员的推荐名额又是地方豪族的子弟,所以基本上不是豪族根本无法获得亭长的官职,那么刘邦的家族称得上是地方豪族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实际上在沛县属于乡中长老级别的人物,而且他的发家致富应该是在晚年,在沛县属于一个典型的地主家庭,这从历史记载可以推断得出来。

第一个证据是刘太公的四个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

刘伯早年去世,留下老婆孩子在刘家生活;

刘仲属于家里的顶梁骨,最为刘太公欣赏,刘邦登基后曾经还在刘太公面前发牢骚,问刘太公:“我与二哥谁赚取的家业大?”,这说明刘仲本人对于刘家的兴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家之所以在中阳里发迹,很有可能就是刘仲的功劳。

吴王刘濞怎样与汉中央政权有了裂缝的呢?

先来说说刘濞是怎么当上吴王的,就知道他为什么有勇气跟汉朝中央对着干了。

刘邦有两个哥哥,二哥刘仲本来是个农民好手,不适合当王。

但是刘邦念兄弟之情,将刘仲封为代王。果然不出所料,匈奴人打来时,身为代王的刘仲没有发兵救之,反而第一个逃跑。

这个事情本来是要受刑的,但刘邦只将他贬为合阳侯,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刘仲的儿子刘濞也被封为沛侯。刘邦晚年时,英布造反,刘濞跟随刘邦平反英布。

而这时刘邦想封个吴王,能够镇压吴郡及会稽,可是自己儿子尚幼,而能够胜任的人唯有刘濞。可是等到刘邦封刘濞为王时,心里就后悔了。

刘邦为什么后悔,据史书上说是刘邦看刘濞有反相。

这不是历史真相,真相是,刘邦就料到吴郡这个地方百姓蛮横,地产丰富,而刘濞又有勇力,一旦他征服吴郡等地,实力壮大,有可能会跟汉朝中央闹着干。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切都被刘邦猜中了。

那么,刘濞是怎么一步步地跟汉朝中央闹翻,最后走向造反之路呢?

首先双方的积怨从一件事说起。

汉文帝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入京,得以陪伴皇太子喝酒赌博。吴国这地方本来民风彪悍而又轻佻,吴国太子久于其中,也沾了不少恶脾气,于是跟皇太子刘启下棋赌钱时,十分骄横,态度很友好,搞得皇太子刘启很不爽,于是拿起棋盘一下就将吴太子拍死了。

此事闹大以后,汉文帝也无法收拾,只好派人将吴太子尸体送回吴国,但吴王刘濞十分生气,又将吴太子的尸体送回长安,说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长安就应该埋在长安,然后就埋在长安了。

此后,吴王就算是跟汉朝中央结下仇恨了,刘濞称病不上朝,而且一病就是二十年。

汉朝中央知道刘濞心里有怨气,但也不能因此长期不上朝而失去臣节之礼呀。

于是汉朝中央就派人去查刘濞到底是不是真病,一查原来是装的,气得吴地一来使者,全部扣下治罪。

于是这么一闹,双方的仇恨就更大了,刘濞开始有了造反之心。

刘仲本的主要经历

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9月在济宁供销学校学习;

1981年7月任泗水县计委科员;

1984年11月任济宁市计委工业科科员;

1985年11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干事;

1987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学专业学习;

1989年7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干事;

1991年2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干事、 副科级组织员 (其间: 1991年10月—1992年9月嘉祥县嘉祥镇南关村社教队队员);

1993年6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

1994年12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正科级组织员(其间: 1992年9月—1995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政治专业本科班学习);

1996年1月 —1999年8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

1999年8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助理调研员兼干部科科长;

2000年9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科科长,

2001年2月任市人大常委,

2001年4月任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

2001年12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市人大常委、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

2003年4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大常委、代表资格查委员会副主任(其间: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山东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

2004年7月任济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市编办主任;

2005年2月任中共邹城市委书记。

关于刘仲本和刘仲本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