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养母的奖励(养母的奖励)

2025-10-07 08:06:59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有谁知道,不会生育的夫妻,合法收养一个子女的,可以领到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吗

可以。收养的子女在法律上,视为亲生子女。在办理奖扶的时候,收养的子女和亲生子女一同计算在内。

农村户籍夫妻未生育,依法收养一个子女,能否享受国家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政策?

根据政策规定,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奖励扶助,目的是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促使全社会育龄人群看到实行计生家庭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享受国家奖励扶助政策人群范围,是政策内的独生子女户和政策内的双女绝育户。政策内双女户和非政策内双女户的区别在于,政策内双女户,是在生育第一个子女后(女孩),按照政策规定符合再生育第二个子女,领取二孩生育证以后又生育的(女孩)。非政策内就是不符合再生育条件,违法生育被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的。

奖励扶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年满60周岁以上,二是各地方政府扩大奖扶,在50-59周岁。(这一块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我只是针对许昌市而言),这两块共同的审核标准是:

一、户口性质界定

1、夫妻双方均为本市农村户口;

2、离异、丧偶者。申请人必须是本市农业户口;

3、户籍原在城镇,非国家工作人员因依法结婚户口从城镇转入农村的;

4、户籍原在城镇,后转入农村或农村居民被聘为国家工作人员的,不享受此项政策。

二、政策内双女绝育家庭界定:

1、1982年6月15日前生育两个女孩的,且未违反生育政策,不要求生育间隔和女方年龄;

2、1982年6月15日--1985年12月31日期间生育两个女孩的,生育第二个女孩时需有4年以上的生育间隔;

3、1986年1月1日--1990年6月30日期间生育两个女孩的,生育第二个子女时,需有4年以上的生育间隔,女方年满28周岁,可不再要求提供二孩生育证;

4、1990年7月1日--1992年12月31日期间生育第二个女孩的,需有四年以上生育间隔,女方年龄达到28周岁,可不再要求提供二孩生育证,但县级计生部门应出具符合二孩生育条件证明;

5、1993年1月1日以后生育两个女孩的,需提供二孩生育证或县级计生部门出具批准文号;

6、女方婚育史不清者,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暂不统计。

以上解答如果仍然有不清楚的地方,请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咨询。

国家对六十周岁农村独生子女奖励有何标准

有安徽省的,你可以看一看对未满60周岁的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给予奖励扶助的确认及退出条件的暂行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关于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意见(试行)》(黔人领发〔2004〕4号)、《安龙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对未年满60周岁的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实行奖励扶助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安府发〔2006〕16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对未满60周岁的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给予奖励扶助。确认及退出条件如下:一、独生子女户确认条件1、夫妻双方均为未年满60周岁的安龙县户籍人口中的农业户口。2、夫妻双方达到法定婚龄结婚,已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3、夫妻双方已生育子女,符合《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生育调节的有关规定,达到法定婚龄生育。4、生育一孩后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已落实节育措施持有上环证明的;生育两个孩子后死亡一个孩子,已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有活产生育史的夫妇,符合《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政策合法收养子女(含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之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后,现存子女合计数为一个子女已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再婚夫妻双方均未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性规定,再婚前后生育子女数的现存数合并计算只有一个子女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5、上环证遗失的必须出具县计生指导站或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医院的B超证明。6、奖励扶助金按月计算,以家庭为单位,每年发放一次。需要提交的资料:本户申请书、结婚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复印件、上环证复印件及在本组、本村、本乡镇分别公示三天的公示单,符合政策收养的要有县级民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收养证》复印件。二、二女绝育户确认条件1、夫妻双方均为未年满60周岁的安龙县户籍人口中的农业户口。2、夫妻双方达到法定婚龄,已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3、夫妻双方已生育两个女孩,符合《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生育调节的有关规定,达到法定婚龄生育。4、有活产生育史的夫妇,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合法收养子女(含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之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后,现存子女合计数为两个女孩的夫妻;再婚夫妻双方均未违反过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性规定,再婚前后生育子女数的现存数合并计算只有两个女孩已落实绝育手术的夫妻。5、二女户生育间隔:两个孩子生育间隔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1979年6月15日以前生育的二女户间隔期按四周年计算;1979年6月16日至1987年12月31日期间生育的二女户间隔期按三周年计算;1988年1月1日后生育的二女户间隔期按四周年计算。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二女户再婚家庭或女方30周岁以上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不受生育间隔限制。6、结扎证遗失的,男扎应提供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出具的《精液化验报告单》复印件、女扎应提供县或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出具的《输卵管造影检查报告单》复印件。7、奖励扶助金按月计算,从对象落实手术的次月起计发,以家庭为单位,每年发放一次。需要上交的资料有:本户申请书、结婚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结扎证复印件及在本组、本村、本乡镇分别公示三天的公示单,符合政策收养的须提供县级民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收养证》复印件。三、退出条件 未满60周岁的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退出奖励扶助:1、夫妻一方或双方年满60周岁的;2、奖励扶助对象死亡的;3、奖励扶助对象农业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4、奖励扶助对象户口迁出本县的;5、奖励扶助对象因再婚、收养子女数发生变化的,不再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的;6、奖励扶助对象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生育或非法收养子女的;7、奖励扶助对象经审核不能与国家年满60周岁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相对接的;8、审批错误的;9、其它应退出奖励扶助对象的情形。 四、本暂行规定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从县人民政府批复之日起执行。过去已审批的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与本暂行规定不符的,按本暂行规定执行。主题词:卫生 计划生育 补助 规定 通知抄 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安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9月3日印发

独生子女奖励费发放标准是什么?

一、独生子女奖励费发放标准是什么? 独生子女费是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以来,中国对独生子女实行奖励政策。凡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14周岁止,每年发放独生子女保障费60元,单方领证的对象发放30元(2006年发放对象为独生子女出生于1990年7月1日以后的)。根据地区不同的情况,发放的独生子女费是不同的,这就牵涉到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标准。 第三十七条,本省户籍独生子女父母,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享受以下优待奖励补助: (一)属于职工和城镇居民的,从发证之日起至子女十四周岁止,每月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十元,并可给予适当奖励。独生子女保健费和奖励金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负担百分之五十。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对于城镇居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时,按一定标准发放计划生育奖励金; (二)属于农村居民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或者办理 养老保险 ; (三)独生子女死亡、 伤残 后未再生育或者 收养 子女的夫妻,由人民政府给予一定的扶助金; (四)就业、住房、扶贫救济及子女入托、入学、医疗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 (五)产妇除享受国家规定的 产假 外,增加三十五日的产假;男方享受十日的看护假。产假、看护假期间,照发 工资 ,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 前款第一项、第三项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金具体办法和扶助金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自本次修订施行之日起一年内另行制定。 二、申领条件 1、双方申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女方年龄在49周岁以内且男方年龄在60周岁以内的,可以向双方任意一方单位(无单位的向户籍地)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一)夫妻合法生育一个子女或者依法收养一个子女,自愿终身不再生育也不再收养子女的; (二) 再婚 夫妻,一方只有一个子女,另一方无子女,再婚后不再生育也不再收养子女的; (三)夫妻合法生育或依法收养两个以上子女,只存活一个未超过18周岁的子女,且死亡的子女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的; (四)再婚夫妻双方均有一个子女但都未直接 抚养 ,再婚前没有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再婚后不再生育也不再收养子女的;单方申领,用各自对方小孩的名字. (五)非婚生育一个子女后,已承担了相应的计划生育法律责任,办理了 结婚证 ,不再生育也不再收养子女的. 2、单方申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育龄人员(女方年龄在49周岁以内,男方年龄在60周岁以内),单方可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一)没有 结婚 的公民依法收养一个子女,自愿不再结婚生育也不再收养子女的; (二) 离婚 或丧偶前合法生育一个子女或依法收养一个子女且没有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离婚或丧偶后不再结婚生育也不再收养子女的; (三)一方再婚前有一个子女,但没有直接 扶养 ,另一方无子女的,依法再生育一个子女后,初育一方可申领; (四)再婚夫妻双方均有一个子女,只有一方直接扶养子女,且再婚前没有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直接扶养子女方可以单方申领。 我国在上世纪中,国家也是按照国情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为了更好的贯彻此项政策,所以也有了独生子女奖励金。那么在近几年中,因为人口老龄化和年轻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国家也是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全面放开二胎,希望能通过此项政策减轻国家老龄化的情况。

急问关于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独生子女和双女的老年人每年可享受600元的政府补贴。

按照国办发(2004)2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这项制度的奖励扶助对象是农村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或双女户中,年龄满60周岁者,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

(一)奖励扶助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本人或配偶曾经生育子女、本人及配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

3.本人及配偶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出生于1933年1月1日以后且年满60周岁。

(二)奖励扶助对象基本条件的政策性解释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户口待定、待落(含口袋户)、没有户口的人员不予认定。

“农村居民户口”系指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

本人及配偶的户口必须均为农业户口或户口登记地址为村民委员会。认定其为农业户口的,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有承包责任田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农村税费改革前按规定缴纳各种农业相关税费的。

属于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征地而失地现仍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应具备:国家未予以安排就业;历史遗留的没有领取土地补偿金的对象。

凡丧偶的,均以本人现户口是否为农业户口或农村居民户口来界定,不论原配偶为何种户口。

夫妻中有一方为非农业户口,双方均不属于奖励扶助对象。

2.夫妻双方均未生育的不属于奖励扶助对象。

3.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生育

系指从1973年国家开始实行“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没有违反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生育的夫妻。

1973年至1979年5月31日期间生育的夫妻,以1979年6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为依据向前追溯。

(1)关于我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979年6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推行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原则。

1984年11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生育政策的补充规定》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胎。

1988年7月1日《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修订为《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至今,推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胎,除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况外,生育第二胎的间隔期为四年。

(2)关于早婚早育政策的界定

对于早婚早育并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以1988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为界限:凡在此之前生育一个子女,均视为符合法律法规的生育行为;凡在此之后生育一个子女,如果社会抚养费已征收到位(夫妻一方未满40周岁还须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在其他条件也符合的情况下,可纳入奖励扶助对象。

(3)关于生育间隔政策的界定

以1988年7月1日《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时间为界限:凡在此之前未达生育间隔而生育第二胎的,视为符合政策规定生育;在此之后生育第二胎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必须达到生育间隔,但生育一女夫妇未达间隔期生育第二胎为女孩的,如果社会抚养费已征收到位(夫妻一方未满40周岁的还须落实绝育措施),在其他条件也符合的情况下,可纳入奖励扶助对象。

(4)关于收养问题

以1992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为界限:凡在此之前,收养子女或者过继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可视为合法收养子女;凡在此之后收养子女的,必须符合《收养法》的有关规定,方为合法收养。

4.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1)关于子女数的确认

本人及配偶子女数的计算应包括亲生子女(含死亡、遗弃、送养和夫妻离异后由原配偶抚养的子女)和非亲生子女(含收养、寄养的子女)。生育双胞胎、多胞胎的,以子女个数计算。

(2)关于现存子女数的确认

现存子女数指本人及配偶的子女总数,扣除已死亡的子女数后所剩余的子女数。

(3)关于死亡子女数专指未发生生育行为以前死亡的子女

(4)关于再婚夫妻生育子女数的确认

再婚夫妻生育子女数包括再婚前生育子女数和再婚后生育子女数之和。

5.出生于1933年1月1日以后且年满60周岁

(1)关于出生时间的认定

出生时间以本人身份证上注明的时间为准。对于从未办理过身份证的,则以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

(2)关于年龄时间的计算

奖励扶助对象年龄的计算,以达到60周岁的当年为准,不计月份。配偶双方应分别计算年龄。如果夫妇一方满60周岁,另一方出生于1933年1月1日之前的,只奖励符合年龄条件的一方,不奖励另一方。奖励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从60周岁起开始发放。

(三)其他相关规定

1.关于户籍的迁移变动

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实施后,户口由城镇居民迁移或改变为农村居民的,不享受当地奖励扶助政策。户口从外省农村迁入,且符合奖励扶助条件者,凡因国家政策规定移民迁入的,可享受当地的奖励扶助政策;其它原因的,须居住满五年后才能列入奖励扶助对象。

2.关于奖励扶助对象的退出

奖励扶助对象死亡的,在下一次发放时停止奖励扶助。奖励扶助对象因再婚、再生育、户籍变动等变化,导致不再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应自条件发生变化的下一个月份起停止奖励扶助。

四、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

(一)本人申请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应在本人达到60周岁的前一年3月31日前(60周岁以上的在同年的3月31日前)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填写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一式三份,连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户口簿复印件一并交村民委员会。

(二)村民委员会审议并张榜公示

村民委员会依据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条件进行审议,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将讨论通过的对象名单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七天,如无异议,村民委员会在《申报表》上签注意见,连同申请人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户籍复印件于4月15日前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并张榜公示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村民委员会申报的申请人资料入户核实,进行初审,将初审通过的申请人名单在政务公开栏张榜公示七天,同时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对无异议的名单发至村民委员会公布,并于5月31日前上报县(市、区)人口计生局。

(四)县(市、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核、确认并公布

县(市、区)人口计生局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奖励扶助对象进行审核确认。经初步复核确认后,将奖励扶助对象名册印发至各村,在村务公开栏再次公示七天,同时将奖励扶助对象名册、举报信箱、举报电话,通过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于7月15日前将无异议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册提交县级财政部门和资金委托发放机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根据最终确认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册建立个人信息档案。

(五)省、市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核查

县(市、区)人口计生局于每年7月31日前将本辖区下一年度增减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汇总上报省、市人口计生委备案。设区市人口计生委要对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的审查质量进行监督,对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进行抽查,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并按照《福建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对有关当事人进行处理,处理情况和结果要及时上报省人口计生委。

省人口计生委对县级提交的奖励扶助对象进行核准,并进行质量抽查,同时将本省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和名册提交省财政厅,并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

(六)县(市、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年审

奖励扶助工作正式启动之后,每年县(市、区)人口计生局要组织乡镇计生办对受助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查验生存状况、证卡使用情况、奖励扶助金领取情况,同时按程序确认新增奖励扶助对象。因故未纳入本年度奖励扶助对象程序的,应纳入下一年度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对年内因死亡、再婚、户籍迁移等正常退出的对象进行注销;对再生育或已确认并发放奖励扶助金的事后又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资格,并追回全部奖励扶助金。

五、奖励扶助金发放标准

奖励扶助金标准: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六、奖励扶助金来源和财政负担比例

奖励扶助金由县以上(含县)财政承担。省(含中央的支持)财政负担80%(不含厦门市),设区市和县级财政负担20%,不得分摊到乡镇。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保证这项工作所必须的支出。

奖励扶助工作经费由省、市、县、乡四级负担,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省级主要负担省级新闻媒体的宣传、目标人群个案管理软件开发、培训和信息库的建立、政策口径宣传资料的印制以及各类申报表和证书的印制费用等;设区市主要负担奖励扶助工作的宣传教育、个案信息管理、培训、调查、入户宣传资料印刷等工作经费;县、乡两级主要负担本级奖励扶助工作的调查取证、申报审批、宣传培训、个案信息录入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经费。各级计生部门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勤俭节约的原则,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