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复旦投毒(复旦投毒案黄杨)

2025-08-30 06:11:27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复旦投毒,以及复旦投毒案黄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从复旦投毒案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求答案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东方网记者毛丽君11月27日报道:今天上午,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审理,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某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被提起公诉,曾经的高材生如今站上了法庭的被告席,面临法律的审判,就在7个多月前,林某同寝室的黄洋中毒身亡。

堂堂一个名牌大学的天子骄子,没有在社会的庄重殿堂里向社会发射角色的辉煌,却在被告的席位上接受法律和道义的审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大学怎么啦?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大学出问题了,因为投毒案这一类只是在农村、在社区发生的案件,现在不只是在“经济基础”出现了,而且也在复旦大学这样的“上层建筑”发生了,甚至连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有时一不小心也会染上这种病!大学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校(从小学生起)对知识很重视,对成绩很重视,对有形的、可以化为利益和名声的东西很重视,唯独对道德、对做人、对无形的甚至能够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文化操守、人格规范却很忽视、漠视、甚至无视!这次案件表现出的问题就是一个集中反映。小小的桶装水,浅浅的溪水湾,却能够致人以非命。黄浦没死人,阴沟却翻船——这是知识不够吗,这是智商不行吗,这是有形的东西学了太多还是无形的东西压根就没有呢?

第二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方法还是老一套,虽然也在进行改革,进行尝试,进行以人为本的探索,但是为何效果不佳呢?原因之一就是太教条化、太形式化、太没有设身处地为学生心理生理考虑化。政治学习,还是读着经典教科书,100年以前,甚至200以前的理论被照搬到现在的课堂,学生会欣赏吗?教学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内容,比学生在网络和自己接触的内容新多少?那些大师级和准大师级的老师,自我感觉良好,可有几个在课堂第一线坚持、坚守、坚定?学生要找到他们有多难,学生要与他们切磋学术更是有多费劲?当然,学生也有问题,上课心不在焉,老师教的也会无精打采。于是,这种恶性循环出现,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心情也会压抑。至于课余活动,是学生大学期间最得到他们亲睐的事情,国外一流大学,从硬件到软件应有尽有,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学校边上就是一条宽宽的剑河,河的对岸虽然是热闹的波士顿城区,但不会吸引大学生去,因为在剑河上有那么多的船帆移动、生命激荡,划船比赛的歌声此起彼伏,青年学子的期待这山比那山高……反观我们的大学,前些年也搞过大学之间“巅峰对决”的竞技比赛,但还是成不了气候,甚至像复旦大学连一座像样的剧场也没有,同学们业余时间还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内心的青春活力在哪里得到表现呢?所以,一个梁朝伟来到复旦,就会发生大学生蜂拥而至、连正常行课都会受到影响的怪事。这种事情在国外一流大学会发生吗?

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为什么是死刑

你可以看看最高院发言人对复核本案死刑的相关解释:

1、林森浩在案发前一年多做医学动物实验时,使用过二甲基亚硝胺,了解二甲基亚硝胺系剧毒化学品且有严重危害性。林森浩为泄愤,有预谋、有计划地向宿舍饮水机内投放大剂量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致被害人黄洋接水饮用后中毒。在黄洋入院特别是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期间,林森浩仍刻意向救治医院隐瞒真相,编造谎言,有意延误对被害人救治,其杀人故意明显,其行为确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2、被告人林森浩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本应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且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更应是其天职。但林森浩仅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不满,为泄愤,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蓄意向饮水机内投放剧毒化学品,故意杀死无辜的被害人,漠视他人生命。林森浩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属罪刑极其严重,论罪应当依法判处死刑。林森浩归案后虽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但不足以对其从宽处罚。故依法核准被告人林森浩死刑。

大学生投毒事件原因

作案动机为:

最高法经复核确认:被告人林森浩与被害人黄洋分别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同住一间宿舍。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毒物来源

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林森浩表示,2013年3月31日他找同学吕鹏,准备向其要曾经做实验时用过的N-二甲基亚硝胺。林森浩从吕鹏处拿到实验室钥匙到实验室将装有75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药瓶和一支已经吸了约2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注射器带走。

终审宣判:

2014年2月25日,林森浩的二审代理律师唐志坚正式受林森浩委托向法院提起上诉。

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林森浩投毒案二审维持原判;二审法院没有认可辩方提出的辩护意见,认为林森浩杀人手段残忍,后果严重,虽然到案后能如实供述,但不能从轻处罚;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将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复旦投毒案

复旦投毒案林森浩在2015年判死刑了吗

据新华社电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8日对复旦学生林森浩投毒案二审公开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一审判决中,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上诉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惩处。林森浩的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极大。林森浩到案后虽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其所犯罪行极其严重,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一审原判认定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林森浩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不予采纳。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建议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意见,应予支持。

复旦大学投毒杀人案

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复旦研究生呢,书都是白读了,我们老师说,学习成绩不好,不要紧,出去找工作,知道什么工作,不能做,对自己身体有害就行

林森浩为什么杀黄洋

一、复旦林森浩为什么投毒? 林某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庭审上承认投毒行为,但表示这是个巧合。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与同学一起做实验,当天想起了上次实验中留下来的药品。正好那天在宿舍,黄洋和其他同学打游戏时说起愚人节快到了,他要想个节目整人。林森浩当时看他笑得很得意,又想起曾听说其他学校也有过用毒来整人的事,就在心里暗想,先投毒“整”黄洋,而投毒是为了给受害人开个愚人节玩笑,让他难受些。 上述是林的辩解,事实上,林是蓄谋已久! 二、检方将动机被归纳为“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 但警方、检方始终未明确“琐事”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 三、林森浩其人 1、林森浩(林沐,林木),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学生会副主席,中山大学免推生,得到过第一三共制药奖学金。研究趋向是肝脏这面,业绩也相当优秀。本科中山大学医学院,分到中山医院读博。 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毁灭的方式结束。 2、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 此时,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苑20号楼421室里没有其他人。常住的两个人——林和黄洋——都长年在医院实习,少有同学来这里串门。 林取出试剂瓶,里边是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这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高毒、无味,易溶于水。这瓶致命的毒药,林储藏已久。 他熟悉这种试剂,过去3年里,林先后将这种试剂注入数百只大鼠体内,制造肝脏纤维化的样本,然后处死它们,以采集数据。  毒药被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致死的将不再是大鼠。 3、在同学与朋友的回忆中,林曾是本科学生会学术部部长,科研能力惊人,论文发表数远超一般学生,热心同乡会的活动,爱打篮球,玩三国杀,甚至擅长讲冷笑话。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开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个男生。但即便身处林的圈子,绝大部分人也从未留意林的另外一些特质。很少有人知道林一直在用独特的方式处理与异性沟通上长期积累的挫败感;也少有人留意林在网络上习惯使用的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无论是对自己的同学,还是公共人物;至于林的家庭——其实相当普通的平民家庭——以及故乡,则被林更加小心翼翼地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更少有人体会过,迥然相异的两面,在林的内心长期煎熬、发酵——尽管林始终在述说和排遣,以难为人察知的方式。这些不为人知的特质共同构成了一个隐匿于视线之外的林,杀死室友的,是否正是这个看不见的人? 4、饮水机与水票 其实连警方也一直困惑于林投毒的动机。在被警察带走后,林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对动机一直闪烁其词。林曾对警方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令办案人员很难采信。但林至少向警方提及一次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 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 争执以林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告终,林的同学回忆,3月31日前后,林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但这次争执应该只是激化了既有的矛盾。早在半年前,林就从QQ好友列表上删除了“五官科-黄洋”,而黄洋当时也将林删除。两个共处一室的室友,自此不在对方的网络联系人之中。 葛林也回忆不起当时两人为什么网络“绝交”,但从另外的消息渠道能够确认,林从实验室偷出致命试剂,正是在随后的半年中。 5、4月7日,黄洋开始鼻腔出血,次日陷入昏迷。医院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直到4月9日,黄洋的师兄收到短信,提醒注意一种药物。 短信曾被公众猜测为来自林,但短信实际上来自另一位使用试剂做实验的学生,黄洋突然恶化的病情使他想起了实验中的大鼠,这种猜想很快得到证实。4月11日,林被警方带走,并很快承认了投毒的事实。

复旦投毒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复旦投毒案黄杨、复旦投毒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