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于金华(义乌属于金华)

2025-09-09 08:59:59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于金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义乌属于金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原文_翻译及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宋代·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国中古诗 , 婉约 , 女子 , 闺怨感伤 译文二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辞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辞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埼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辞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镟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著“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赏析二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 *** 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借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镟,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佳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像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江林昌)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鉴赏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构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 *** 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

东风力,快将云雁高送。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雨湿花房,风斜燕子,池阁昼长春晚。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金华教育期刊刊号是什么

金华教育期刊刊号是33-1267/Z。《浙江教育行政月刊》该刊于1929年7月创刊于金华,属于教育类刊物,月刊。该刊由浙江省教育厅编印,1934年6月停刊,1943年4月复刊,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馆藏最后一期为1945年2月出版的第三卷第二期特刊。

李清照与金华的邂逅

几千年中华的漫漫长夜如果一位女性能在男性的星空中占有一个位置,甚至闪耀无法掩盖的光芒,那就是一个反常的异数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纵然有一些女作者突围而出,也只是无足轻重的插曲与伴唱。但是,南宋词坛的李清照,她从书香四溢的深闺走向兵连祸结的社会,以她的纤纤素手写下许多传之后世的扛鼎之作,是不让须眉乃至压倒须眉的巾帼。

公元1126年12月,金人攻陷汴京,随着徽钦二宗被俘虏,北宋宣告灭亡。李清照仓皇南渡,国破家亡,凄风苦雨,辗转三千里的流亡道途,时间长达八个月之久,说不尽的江湖行路难,抛不尽的弱女心酸泪。李清照在杭州稍事休息,又继续逃难,沿富春江而上到达金华,寄居在一陈姓人家的屋檐之下。于是,金华就有了与李清照邂逅的缘份,这对于金华来说又是怎样一种荣耀呢?

李清照于1134年10月下旬客居金华,在这里,她写下了《打马图经自序》与《打马赋》。同时,易安于金华所写的还有一诗一词,诗是弱女子而有大丈夫之气的《题八咏楼》,词则是易安词中的著名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双溪”在金华东南,东港、南港两条河水在此汇流而过,为唐宋时的旅游胜地。而它的美名流传至今则因为易安的题咏,它不仅蜿蜒在金华城的东南,也永远流淌在易安的词里。这首词不胜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悲戚之感,个人的哀愁以时代的深悲剧痛为背景,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动乱的江河日下的时代。愁因人而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极少花好月圆,而人生则常常与遗憾甚至忧愁相伴而行。易安第一次让愁有了重量,重的舴艋舟载不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写过诗作《碧潭》活用了易安词中的意象:

    十七柄桂浆敲碎青琉璃

    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

    我的,没带来的,我的罗曼史

    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

    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

    我的忧伤就灭顶

李清照和金华的缘分还有另一首诗作《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从这首写于金华八咏楼的七绝,可以看出易安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婉约,也可以写出“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豪放的诗句来!而生于金华的大诗人艾青曾经连声击节浩叹:“江山留与后人愁,江山留与后人愁,江山留与后人愁啊!”和易安一样忧愁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如果易安能回到千年后的金华,肯定不会寄人篱下而会受到隆重的接待,看到如今盛世她也“当惊世界殊”了!

隶属于金华一个县级市,人均GDP近万美元,还是著名旅游城市

隶属于金华的“小上海”,人均GDP近万美元,还是著名 旅游 城市

中国一共有660多座城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说哪座城市经济最发达,魔都上海无疑会算一个。上海的城市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无与伦比,即使是北京也只能屈尊第二。上海无疑是给全国城市树立了一个榜样,很多城市因为发展快而被誉为是“小上海”,中国大约有13个“小上海”,像海门、临浦、兰溪、芜湖、威海、界首等等。

在中国众多小上海当中,浙江的一个小上海,它不仅经济发达,人均GDP高达近万美元,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 旅游 胜地。它就是兰溪市,兰溪市并不是地级市,而是一座县级市,隶属于金华市。说兰溪很多人第一时间可能想不到这个地方,但要说诸葛八卦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居住的地方,据说是中国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村里大约有3000多位诸葛亮的嫡传后裔。

村落的布局很有特色,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以村中钟池为中心,村中屋舍则为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诸葛八卦村里面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保存较为完整,古朴典雅,雕梁画柜,现在已经成为了著名的 旅游 景区,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数不胜数,游人无不感叹诸葛八卦村建造之巧妙,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令人叹为观止。

很多人都是因为诸葛八卦村而知道兰溪这个地方,兰溪市主要位于浙江省的中西部,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地区。兰溪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着“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等美誉。兰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又有诸多名胜,可以说是 历史 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是兰溪 旅游 资源相当丰富,它是中国优秀 旅游 城市,还是中国兰花之乡。

兰溪境内 旅游 景点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黄大仙宫、兰荫山、诸葛八卦村、白露山、地下长河、中洲公园等等。兰溪有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诸多名优特产,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金华火腿,而金华火腿的主产地便是兰溪,其中用到的主要原料花猪肉便是兰溪的优良品种。另外兰溪“金丝琥珀”蜜枣知名度也非常高,明代时期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帝。除此之外,兰溪还有兰溪银露、兰溪毛峰、穆坞枇杷、余粮山大红柿、马涧杨梅、兰庆鸡蛋馃、兰花酥、兰花糖糕、凤凰蛋等等。

兰溪是一个集 美食 和美景于一身的城市,经济实力自然不俗。2019年,兰溪的GDP总值为385.69 亿元,而人均GDP则大约为5.8万元,将近1万美元。想想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兰溪作为一个县级市,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令人们震撼不已。相信在国家的领导下,再加上兰溪人民的共同努力,未来的兰溪发展一定会更好。

叶适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叶适 生平

家境贫寒

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初九(5月26日),叶适生于温州瑞安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叶氏祖籍处州(今丽水地区)龙泉县,在叶适曾祖叶公济时方徙居瑞安。

叶适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其父叶光祖,字显之,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以教书为业。母亲杜氏嫁到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穷居如是二十余年”。杜氏是一位勤劳贤慧的农家妇女,她生于瑞安,善于教子,给童年时代的叶适影响很大。

少年求学

11岁时,名儒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叶适经常在林家嬉戏,他得到机会从陈傅良学习。据他自己的回忆,从此受教、请益于陈傅良的时间,前后有40年之久。后又在永嘉楠溪从刘愈学习,并与当时名流戴溪、王楠、陈武、刘凤、刘朔等结识交游、问学。

13岁时,叶适随父从瑞安迁到永嘉(今浙江温州),时浙南水灾频发,叶家遭灾。少年叶适无定居,飘泊于瑞安。

15岁时,叶适学诗及时文,这些对他一生学术深有影响。

16岁时,叶适在温州乐清白石北山国小讲舍讲习,为稻粱谋,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乾道三年(1167年)。其间从学与结交的师友,除陈傅良外,还有王十朋的门人叶士宁与林鼐、林鼒兄弟等。乾道五年(1169 年),叶适于金华向访薛季宣,向其问学,此后书信往来频繁。

从19岁开始,一直到28岁的十年间,叶适主要活动是在婺州地区游学,曾从学于郑伯熊,因家贫无以为养,于乾道九年(1173年)奉母命赴临安(今杭州)谋生,就学于太学。

上疏朝廷

淳熙元年(1174年),叶适上书签书枢密院事叶衡,在这封《上西府院书》中,纵论天下大势,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论,轻仁义之学,则相与摈贤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执能够酌古今之变,权利害之实,以先定国是于天下。具体地说,一是政治上的有为: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重台谏而任刺史,崇馆阁以亲讲读。二是经济上的措施:据岁入之常以制国用,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三是军事上的广武举之路,委诸路以择材,鼓舞士卒之勇气,不用增兵而加紧训练,屯田耕种以代军输。四分上流之地,积极准备北伐。

叶适提出中兴的“大略”,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为政要“诚”、“赏”与“罚”。诚,是指发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赏,是指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罚,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以后,叶适多次上书朝廷,其要点多是这些内容。

这一年叶适才25岁,这次上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他很失望。

淳熙二年(1175年),叶适赴武义招明山访吕祖谦,与陈亮、吕祖谦相聚,其后又结识了周必大。

淳熙三年(1176年) ,叶适教诸生于乐清。

踏入仕途

淳熙四年(1177年),叶适娶永嘉人高子莫之女为妻。同年,叶适得周必大的保荐,漕试合格,中举人。

淳熙五年(1178年)春,中进士第二名(榜眼)。叶适在廷对中,对孝宗和宰执提出了批评。虽然孝宗也力图精实求治,但十多年过去了,却没有尺寸之效。王业偏安于一隅,庶政积废于今日。他提出不可因循守旧,要革去弊政,收复失地。

同年,授文林郎、平江府(今苏州)观察推官。闰六月二十三日,母杜氏病逝,丁母忧家居。

淳熙七年(1179年)秋七月,陈亮应徐谊邀请,由永康到永嘉,与叶适、陈傅良等诸子相聚论学。

滓熙八年(1181年),叶适守制已满,改任武昌军节度推官,到鄂州(今属湖北)赴任。同年秋,获少师史浩荐,孝宗命其赴都堂审察。叶适具状申省并致书宰相赵雄,力辞不就。

淳熙十年(1182年),叶适以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出任平江府。吴、越等地之士慕名前往问学者甚多。在苏州葑门讲学授徒,培养了滕朗、周南、厉仲方、薛仲庚等一批学者,并游览许多名胜古迹,写下《虎丘》,《齐云楼》、《灵岩》、《葑门》等诗篇。

轮对荐贤

淳熙十二年(1185年),叶适被召自苏州入都(临安)。以宰相王淮、参知政事龚茂良荐,改京官,授太学正,改太学博士。撰奏稿凡四十余篇,以 *** 对。

淳熙十四年(1187年),叶适上殿轮对,进《上殿札子》,在奏对中,论说国事之中有四难、五不可。四难是:国是、议论、人才与法度方面的四难;现实是: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能而用资格。叶适向孝宗说:“此五者举天下以为不可动,岂非今之实患欤。沿习牵制,非一时矣。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在陛下所为耳。”孝宗早年的锐意恢复的精神此时已没有了,对这一番刺耳的忠言,也无可如何,说自己的眼病很重,这样的志向已经没有了。谁能担当此任的,你就同他说去吧。叶适再次进言,孝宗“惨然久之”。同年,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上书丞相周必大,荐举陈傅良、刘清之,陆九渊、郑伯英、吕祖俭、徐谊、杨简、戴溪等三十四人。这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叶适上书、荐士的举动,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反响强烈。朱熹在致陈亮的信中十分赞赏叶适。叶适在任满改官的过程中,同陈亮,朱熹都有书信往来。

淳熙十五年(1188年),林栗发起对朱熹的攻击,叶适上《辨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为朱熹伸张,说从郑丙、陈贾到林栗,以道学之名指斥朱熹,是没有道理的,是小人残害忠良的惯用的手法。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太子赵惇即位,是为光宗。叶适作为太常博士,对仪礼颇预讨论。五月,叶适任秘书郎,仍兼实录院检讨官。作《上光宗皇帝札子》,言国家有六不善,即:今日之国势未善,今日之士未善,今日之民未善,今日之兵未善,今日之财未善,今日之法度未善。叶适说:“不先明治国之意,使此六者本伤而末坏,心蠹而枝披,支离而涣散,而臣之议论无所复用矣。”可是仍然毫无反应。后自求外调,由秘书郎出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六月离永嘉赴任,陈亮送至瓯江边,作词《祝英台近·六月十一日送叶正则如江陵》。到任后,朝廷又命叶适兼提举淮西铁冶司。

绍熙内禅

绍熙三年(1192年),叶适由蕲州入都,任尚书左选郎。

当时光宗许久不朝孝宗,群臣为促请光宗朝重华宫的太上皇,可说是费尽心机,陈傅良痛哭于庭,甚而引裾求光宗朝重华宫;太学生也上书。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叶适等上疏,请光宗朝重华宫,光宗不从。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太上皇孝宗在孤寂中病逝,光宗竟称疾不执丧事,又引发出朝政危机。赵汝愚及叶适等人,通过外戚韩侂胄请宋高宗皇后吴氏垂帘,尊光宗为太上皇,立嘉王赵扩即帝位,是为宁宗,叶适因功迁为国子司业。

庆元党禁

宁宗即位后,朝中又展开新的斗争。赵汝愚为相,韩侂胄自恃立宁宗有功,为自己仅迁枢密院承旨,很不满意。叶适劝赵汝愚满足韩侂胄求节钺之望,赵汝愚不从。叶适于是力求补外,以太府卿出为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九月, *** 赴临安,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十月到职。闰十月,宁宗御批除叶适宫观职,于是离开临安。

此后,韩、赵的斗争不断激化,韩侂胄及其周围一批人,排斥打击赵汝愚、朱熹、叶适等。赵汝愚被贬死于衡阳,叶适也受到牵连。韩侂胄说朱熹提倡的学术是“伪学”。由“伪学”之禁,演变成反对“逆党”所谓的“庆元党禁”。

庆元三年(1197年),叶适为御史胡纮所劾,降两官后罢职,主管冲佑观,差知衢州,叶适推辞,由镇江归永嘉。十二月,朝廷立《伪学逆党籍》,名单上共有59人,叶适在其中。

庆元五年(1199年)夏,叶适得异疾。

庆元六年(1200年),叶适在永嘉。四月,岳父高子莫病逝于永嘉,叶适因病不能执丧。

嘉泰元年(1201年),叶适起为湖南转运判官,带病赴任。

嘉泰二年(1202年),弛伪学、伪党禁。叶适改知泉州(属福建)。

嘉泰三年(1203年),叶适赴任。同年九月, *** 入对,对宁宗说:“治国以和为体,处事以平为极。臣欲人臣忘已体国,息心既往,图报方来可也。”此言为宁宗所称许。授权兵部侍郎,荐楼钥、丘崈、黄度三人。皆为郡守。十一月十一日,其父叶光祖病逝,叶适回永嘉守制。

嘉泰四年(1204年),叶适在永嘉编定《外稿》凡六卷。

制置江淮

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加平章军国事,下令各军密作准备,即将北伐金国。

开禧二年(1206年),叶适守制期满,召至临安,对北伐提出异议,韩侂胄不听。上书宁宗,提出“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改授叶适为权工部侍郎。韩侂胄部署北伐大军已定。改任叶适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叶适力辞 *** ,不肯草诏。

五月,下诏北伐。叶适建议防江,韩侂胄又不听。

同年,四路北伐大军皆败,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叶适乞节制江北,朝廷在六月以叶适为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兼节制江北诸州。

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下,大将仆散揆率主力长驱直入,至长江边,与叶适对峙。在和州、滁州等地战斗中,他用劫砦等灵活的战术,给金人以重创。年底,金兵大部退出两淮,留一军驻濠州(今安徽凤阳附近)。

开禧三年(1209年)二月,朝廷进叶适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叶适在长江以北屯田,并在江北建定山、瓜步、石跋三大堡坞,安集流民,建立以江北守江的防御体系,一面屯垦,一面积极备战。当时朝廷与金议和,叶适认为不必。

夺职奉祠

开禧三年(1209年)十月,礼部侍郎史弥远及杨后谋杀韩侂胄,取其首级,以向金人求和。之前谄事韩侂胄的许及之及御史中丞雷孝友弹劾叶适,罪名是“附韩侂胄用兵”,叶适因此被夺职奉祠,回到永嘉。

潜居水心

嘉定元年(1208年),叶适定居水心,杜门家居,悉心讲学十六年,著《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学生中有宰相王淮之侄王植和黄岩人柯大春等。问学者有著名人物如永嘉四灵、永嘉薛师石、瑞安曹豳,还有台州、余姚、福建等地来受业的学者。南宋学者刘宰记述叶适讲学情况,称“叶水心在永嘉,户外之履常满,盖其师友相从,亦徘徊而不忍去”。

嘉定四年(1211年),转中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获祠禄,其后奉祠凡13年。十二月,夫人高氏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嘉定五年(1212年),叶适再提守淮之议。

嘉定八年(1215年),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

嘉定十年(1217年),除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嘉定十一年(1218年),转中大夫。奉祠居家,著述讲学。

嘉定十三年(1219年),请求致仕,亦未准许。

嘉定十三年(1220年),《习学记言序目》大致成书。

嘉定十四年(1221年),转大中大夫,除宝谟阁直学士,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辞,未准。

嘉定十五年(1222年),转通议大夫。仍奉祠居家,著述讲学。

主要成就

学术思想

在宋代学术史上,叶适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全祖望认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学,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干、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然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这段话说明了水心之学的几个方面。

一是水心之学在永嘉之学中的地位。宋代的永嘉学派重要人物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所谓的永嘉九先生。永嘉学派中实际包括两个学系,一是“二程”的洛学,一是张载的关学。这就是全祖望说的:“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传洛学中尤以周行已为重要,“永嘉诸先生从伊川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尚有绪言”。南宋永嘉学人在传洛学方面,应当提到郑伯雄、伯英兄弟,以及薛季宣、陈傅良等。叶适与薛季宣、陈傅良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陈傅良的关系。叶适14岁结识陈傅良并从学,此后交游40年。南宋的永嘉之学始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所以永嘉之学到了水心,才“一洗之”,这句话可以商榷,但也点出叶适在永嘉学派上的地位。叶适提倡功利,但把讲功利与讲义理结合起来,反对空谈性命,讲求学统,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水心文集·赠薛子长》)。叶适虽对理学家有所批判,但他并不是不重视学统,虽然他的道统与程朱的道统观又有差异。叶适完成了薛季宣、陈傅良对永嘉学的构建。叶适写《习学纪言序目》时,已经是晚年,对历代儒家经籍和道统都有批判。

叶适的经制之学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又讲义理。永康的事功之学专言事功,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水心同这些有差异。

二是水心之学的学风。“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这是说叶适与永嘉诸子的不同之处。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反映了叶适在理论上的深度不足。《四库全书总目》对《习学纪言》有一段评论,说这本书斥 *** 言《洪范》五行灾异之非,确能有所见,“足与其雄辩之才相副”;但指出叶适在论太极生两仪的论述,是“文浅义陋”。《四库全书总目》引陈振孙的话,说《习学纪言》“其文刻峭精工,而义理未得为纯明正大”。

至于说叶适的门人多流于辞章,那是学风的影响所及。但《宋元学案》又说水心门人也有差别:“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还有王大受(拙斋)这样“欲以事功见其门庭”的学者。

三是水心之学的影响。南宋乾道、淳熙之际,宋代文化又出现了一个 *** 。最初有朱熹的朱学、吕祖谦的吕学以及陆九渊的陆学。所谓的朱学、吕学、陆学,鼎足而三。或谓是朱学与吕学和张栻的湖湘之学,是南宋的三大学派。而张栻死于淳熙七年(1180),次年吕祖谦也逝世。从此是朱陆两分天下,叶适的崛起,成为一大宗,遂与朱、陆鼎立而三。但水心之学无法与朱、陆相抗衡。南宋后期,朱学地位在提高,朱、陆合流、相互出入,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朱熹指责陆学之弊是偏,而永康、永嘉之学是大不成学问。这种学术上党同伐异,不足取。应该说,水心之学是卓然一家,根柢《六经》,折衷诸子,辩理学家说《易》及解《中庸》、《大学》之非,以为“舍孔子而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诸多论断显现思想批判的光华,虽然仍是本《六经》之根本。

叶适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纪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对于理学家们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论。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

诗文创作

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与“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重教兴学

叶适一生重教兴学,以培养人为己任。少年时期,他边读书边讲学。中年时期,在求学之间,从政之暇均设熟授徒。叶适罢职还乡后,尝寓居台州、黄岩、温岭一带办学授业,培养出陈耆卿、吴子良、丁希亮等许多名士,对台州当时学术界影响颇大。后入在台州路桥罗洋街叶适讲学处建毓英庙纪念。

为政举措

后世遗迹

叶适墓

叶适墓位于浙江温州海坛山南麓慈山,墓早年被盗,出土有青瓷墓志1方(现藏温州博物馆)。1952年曾重修,1966年被毁。今墓为1981年在原址东30米外重修。面积104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前有上下两层平台。墓丘呈圆形,直径2.80米,四周用方形块石砌筑而成。墓前立青石墓碑一通,正面篆书阴刻“宋叶文定公之墓”七字,高1.4米。

叶适祠

叶适的诗文识贯事中枢纽,笔开象外精神。传观弓力异常钧。衣我六铢羞问。周后数茎命粒,鲁儒一点芳心。啄残楼老付谁论。谩要睡余支枕。——宋代·叶适《西江月(和李参政)》

西江月(和李参政)

识贯事中枢纽,笔开象外精神。传观弓力异常钧。衣我六铢羞问。

周后数茎命粒,鲁儒一点芳心。啄残楼老付谁论。谩要睡余支枕。浮山昔飞至,与罗合其巅。严冬树色改,青松耀红鹃。不种自生植,屡伐常苍然。我病不暇耕,行复观我田。呼扶偃蹇后,倩护龙钟先。僮客四面集,畦畽相勾连。敢云岁晏休,翻犁趁晴暄。民政今古殊,忧乐岂异源。收身卧荒刹,朗月前夜圆。鹊懒附枝静,鼯饥嗅床空。为农悔不早,时发棹歌镟。——宋代·叶适《自罗浮行田宿华严寺》

自罗浮行田宿华严寺

宋代叶适

浮山昔飞至,与罗合其巅。

严冬树色改,青松耀红鹃。

不种自生植,屡伐常苍然。

我病不暇耕,行复观我田。

呼扶偃蹇后,倩护龙钟先。

僮客四面集,畦畽相勾连。

敢云岁晏休,翻犁趁晴暄。

民政今古殊,忧乐岂异源。

收身卧荒刹,朗月前夜圆。

鹊懒附枝静,鼯饥嗅床空。

为农悔不早,时发棹歌镟。 ▲ 驯乌得食常好鸣,灵茅无种还自生。魂浮魄散莽何极,耿若有见悲难平。山脉迢迢绣峰住,墓氯腾腾缕云去。鲛人抱宝夜出游,指点今来着亭处。——宋代·叶适《著存亭》

著存亭

驯乌得食常好鸣,灵茅无种还自生。

魂浮魄散莽何极,耿若有见悲难平。

山脉迢迢绣峰住,墓氯腾腾缕云去。

鲛人抱宝夜出游,指点今来着亭处。查看更多叶适的诗文

婺城区详细资料大全

婺城区,是浙江金华历史文化古城,为金华市中心城区,金华市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建埠已有1800多年历史,截止2014年,婺城区辖9镇9乡9街道,总面积1391.08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区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76.17万,为浙江中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婺城区已形成建材、化工、机电、汽配、电子、纺织、服装、食品等工业体系,用地43.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正在开发进行中。婺城区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被命名为“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苗木盆景之乡”、“中国南方奶牛和乳品之乡”。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婺城区 外文名称 :WuCheng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浙江省金华市 下辖地区 :辖9个街道、9个镇、9个乡 *** 驻地 :金华市宾虹西路2666号 电话区号 :0579 邮政区码 :321000 地理位置 :浙江省中部 面积 :1391.08平方千米 人口 :77.86万(2016年常住人口) 方言 :吴语婺州小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双龙洞,九峰山,黄大仙祖宫,中国茶花文化园 火车站 :金华西站 车牌代码 :浙G 拼音 :Wucheng Qu 行政代码 :330702 生产总值 :557.05亿元(2017年) 人均GDP :71545元(2017年) 区委书记 :蔡艳  区长候选人 :黄国钧  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特征,行政区划,交通运输,自然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人口,经济,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著名人物, 历史沿革 康熙《金华府志》据《太平寰宇记》载:“梁武帝改置金华郡”,并注有:“《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日金华”。隋文帝开皇时期置婺州,始称婺州,金华城称婺城,简称婺。 婺城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 秦始皇时(公元前222年)分吴越地,置会稽郡,设乌伤县(今义乌),婺城区属乌伤县;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乌伤南乡地(实为西南乡地)置长山县,因县东北长山(即金华山)而名;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置婺州,长山县改名吴宁县,开皇十二年又改名为东阳县,至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金华县; 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改称金山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金华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金华县为婺州路治; 宋淳化元年(990年)为婺州保宁军; 戊戌年(1358年)金华县为宁越府治,庚子年(1360年)为金华府治; 明清二朝五百五十年间,均为金华府治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年)浙江光复时府废,金华县直属浙江省; 民国三年(1914年)设金华道,辖金华、衢州二府地,道府治在金华县; 民国十六年(1926年)道废,金华县又属浙江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金华;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义乌,金华县属之。 1949年5月金华解放,设金华县,10月析金华县城区设金华市。 1950年撤金华市并入金华县。 1951年仍分设金华县、金华市; 1958年撤汤溪县,除两个乡并入兰溪外,余均并入金华县; 1959年撤销龙游县,其中湖镇区并入金华县,其后金华县城区曾两度设市(县级); 1981年金华县称金华市; 1983年恢复龙游县其湖镇区仍划归龙游县; 1985年撤地建市,原金华市分设婺城区、金华县; 国务院2000年12月30日批准,将原金华县的雅畈、安地、白龙桥、琅琊、蒋堂、汤溪、罗埠、洋埠、长山、沙畈、塔石、岭上、莘畈、箬阳14个乡(镇)划归婺城区管辖。加上原来的7个街道和罗店、秋滨、竹马、干西、新狮、苏孟6个乡镇,金华市婺城区下辖7个街道、20个乡镇,77个居委会、639个建制村、人口62.24万人。 2002年7月31日,根据《浙江省人民 *** 关于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覆》(浙政函[2002]116号)精神,婺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如下:撤销婺城区秋滨镇、新狮乡建制,设立秋滨、新狮街道办事处,两个街道办事处由婺城区人民 *** 直辖。秋滨街道办事处管辖原秋滨镇管辖的朱基头、山咀头、张坞垄、马鞍山、吕献塘、冠山顶、化山、唐宅、前周、沈天田、社路、陆村、王五元、姜山头、邵姜、秋高、后周、蒋马山背18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朱基头行政村;新狮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新狮乡管辖的十里牌楼、唐村、姚垄、杨家相、沙溪、康村、车头、道院塘、五一、后垄、方井头、勤俭、对岳殿、下裴、鹿村、放生塘、山下曹、长岭、高村、骆家塘20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五一行政村。行政区划调整后,婺城区辖9个镇,9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婺城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腹部,是上海经济区、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东衔沪、甬、温三个港口城市,西临浙江西部及闽赣皖三省,是浙江省及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闽浙皖赣四省的交通要道。 婺城风光 地形地貌 地势西南和东北高,分别为仙霞岭余脉和金华山所绵延,多中、低山,与遂昌县界上海拔1336米的小金竹尖为境内最高点。中、北部为低冈浅丘与平原相间地形,白龙桥镇雅苏,海拔31米为全区最低点。 金华南山 水文条件 义乌江在燕尾洲和南来武义江会合后称金华江又名婺江,西转西北流,沿途接纳干溪、白沙溪等溪流后于雅苏北出境入兰溪市。衢江自洋埠西入境,沿西北边境流,接纳莘畈和厚大等溪后于后张出境入兰溪市。建有安地、金兰、沙畈、莘畈4座中型水库和70座小型水库, 气候特征 婺城区属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所温为17.9℃,年降水量1400毫米,无霜期为263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5500℃左右。 行政区划 截止2014年,婺城区下辖9个街道、9个镇、9个乡,59个社区、6个居民区、635个行政村。 街道:城东街道、城中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江南街道、西关街道、三江街道、秋滨街道、新狮街道。 镇:罗店镇、蒋堂镇、汤溪镇、罗埠镇、雅畈镇、琅琊镇、洋埠镇、安地镇、白龙桥镇。 乡:苏孟乡、竹马乡、干西乡、长山乡、莘畈乡、箬阳乡、沙畈乡、塔石乡、岭上乡。 交通运输 铁路 浙赣、金温及金千三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铁路年客运量居浙江第二位。 公路 公路交通网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330国道、03省道、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婺城区至出海口宁波、省会城市杭州均只有1个半小时的行程,至上海的行程也只有3个多小时。离义乌民航机场50公里,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90分钟车程。 婺城风光 水运 境内最大的河流金华江流经兰江、富春江、钱塘江,可达大运河与沿海各港口,周边有上海、宁波、温州等出海港口。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森林树种有83科439种,草本70科300种。属国家与省重点保护树种有10余种,其中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榉树、花榈木、凹叶厚朴、樟等。有100年以上古树名木833株。 动物资源 有兽类59种,鸟类125种,蝶类300种,爬行类45种,两栖类28种,占全省资源种类的50—60%,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二级有鬣羚、猕猴、大鲵、虎纹蛙、穿山甲等,其中南山狲猴群落有250只左右。 林业资源 耕地总面积有3万亩,山林面积82.51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就有48.96万亩,占总面积的55.5%,森林覆盖率达95%。 矿产资源 还有萤石、石灰石、沸石、珍珠岩、花岗石、凝灰岩等十多种矿藏。 人口 2016年末,婺城区户籍管理人口为38.49万人,其中男性19.28万人,女性19.2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445人,人口出生率为12.16‰,死亡人口2448人,死亡率为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6‰。 经济 综述 2016年,婺城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16.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170.3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327.1亿元,增长9.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零售业增长5.5%,住宿餐饮业增长6.0%,金融业增长3.0%,房地产业增长6.2%,其他营利 *** 业增长29.4%,非营利 *** 业增长6.5%。土地总面积1391.24平方公里,年末户籍总人口64万人,人均生产总值(户籍人口)81011元,比上年增长5.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34.8:61.4调整为3.7:33.0:63.3。 婺城风光 区属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区属生产总值(GDP)256.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63.6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179.4亿元,增长7.9%。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3.2%,批发零售业增长5.5%,住宿餐饮业增长6.5%,金融业增长2.7%,房地产业增长4.4%,其他营利 *** 业增长20.5%,非营利 *** 业增长6.4%。人均生产总值(户籍人口)66560元,比上年增长5.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26.3:68.6调整为5.1:24.8:70.1。 全年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1.8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投资项目投资79.3亿元,同比增长33.9%,房地产开发投资22.5亿元,同比下降42.5%。投资项目中工业投资21.0亿元,同比下降1.4%。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54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0亿元,同比下降1.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0.5亿元,同比增长4.5%。 第一产业 2016年,婺城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2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7亿元,同比增长2.2%。根据粮食监测统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万亩,同比下降10.4%,粮食总产量3.9万吨,同比下降13.9%。花卉苗木种植面积7.8万亩,同比增长18%。全区油菜籽产量2990吨,同比增长85.3%;蔬菜产量7.3万吨,同比增长7.7%;水果产量3.5万吨,同比下降10%。全年生猪出栏33.2万头,同比下降4.2%,年末生猪存栏13.6万头,同比下降30.1%;家禽出栏91.4万只,同比下降17.6%;奶牛存栏数7414头,同比下降41.9%;牛奶产量30304吨,同比下降16.2%;水产品产量7475吨,同比增长4.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635亩,迹地更新面积3540亩,低产林改造面积7995亩,封山育林面积666765亩。 第二产业 2016年,婺城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9.2亿元,同比增长1.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0.0亿元,同比下降13.1%;完成销售产值143.2亿元,同比下降11.4%,工业品产销率为9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 *** 货值20.5亿元,同比下降6.3%,占销售产值比重为14.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8亿元,同比下降6.7%;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利润总额5.5亿元,同比增长31.9%。 婺城风光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3.8亿元。全区48个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0.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593.4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6年,婺城区完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3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商品零售293.0亿元,同比增长7.4%,餐饮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37.3%。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7亿美元,同比下降1.2%,其中外贸出口额5.4亿美元,同比增长0.8%;契约利用外资1920万美元,同比下降43.7%;实际利用外资41万美元,同比下降96.0%。 全区财政总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14.2%,区级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区财政总支出20.9亿元,同比下降14.4%。 社会事业 科技 截至2016年,婺城区累计获省、市各类科技立项53项(省35项,市18项),其中省重点研发计画项目1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画27项、省科技特派员项目7项;市科技项目7项(工业4项、农业3项)、市科技特派员项目10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技术发明奖1项、市科学技术奖2项。培育创新主体能力加强。全年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5家、市级2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市农业科技企业3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9家(省级1家、市级8家)、市农业科技研发中心2家。全区专利申请量达315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76件,比上年增长46.1%;全区专利授权量18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5件,比上年增长29%。 教育 截至2016年,婺城区年末全区有职业高中1所,专任教师217人,在校学生4206人;普通国中16所,专任教师1071人,在校学生13498人;国小32所,专任教师1797人,在校学生28112人;幼稚园129所,专任教师1193人(其中包括幼稚园园长147人),入园儿童16400人。 文化 截至2016年,婺城区15个乡镇街道完成综合文化站整改;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以及“信义金华美丽婺城”、“ *** 婺城”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截止16年底,12个乡镇被评为浙江体育强乡镇,3个街道被评为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街道,20个社区被评为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卫生 截至2016年,婺城区有 *** 办医疗卫生机构22家,其中综合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疾控中心、妇计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家,卫生技术人员742人,民营医疗机构158家,其中民营医院7家,门诊部26家,个体诊所125家,核定医疗床位682张。全区有26家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08家村卫生室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为100%,达到了省卫计委的实施要求。2016年开展参保城乡居民健康体检97072人次,共体检成人38262人次(其中老人25966人次),学生儿童58810人次,体检结果异常25180人次,建立了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325491份,户籍人口电子建档率达89.99%。责任医生规范化签约77900人,规范化签约率达21.53%,完成了省定目标。 旅游 婺城大地文化昌盛、教育发达,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素有“江南邹鲁”之美称。婺城区沧桑的历史写遍了这里的砖瓦碑刻、楼阁亭台:八咏楼、太平天国侍王府、古方洞山塔、婺州铁店窑遗址、三国白沙堰,国家级双龙风景区,省级九峰山风景区,仙源湖风景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侍王府、天宁寺、铁店古窑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咏楼,汤溪城隍庙、法隆寺经幢、鹿田书院、雅畈七家厅、府城隍庙等。 婺城风光 著名人物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施光南(1940—1990年05月02日),被称为“时代歌手”,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海澄,曾用笔名莪(é)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关于于金华和义乌属于金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