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古人画像(古人画像是真的吗)

2025-09-12 21:51:53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人画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人画像是真的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没有照相机怎么有图片

古代没有照相机,图片是来自于画像。

据记载,大部分的豪门贵族主要是依靠画像,留下影像的,没有照相机的时代,画像总的来说还是不够真实的,因为其成本太高,雇一个人画的画像可以给自己拍很多的照片了。不过在那个封建的朝代中,照相机的问世并且被广泛的使用还是很难的。

其实无论是画像还是照相机,都是为了记录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只不过能够真实的记录下来当然是好事,但是画像那种的艺术也是值得赞颂。

古人画像的特点

回溯绘画的源头,东西方绘画的伊始或许略无异处,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绘画的风格和表现形式逐渐分化开来。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讲究阐明客观事实,而中国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侧重意境之美。因此,中国古代人物画与西方肖像画相较并不是很写实。

相较于花鸟山水,中国画中的人物肖像起源更早,在历经百年的络续与变迁之后,明代肖像画逐渐形成了其完整的流派体系。虽然这一时期的肖像画并不是绘画的主流方向,但在人物画的发展上,不仅吸收了西方写实绘画的技法,还充分融合了本民族的绘画语言,在中国肖像画的历史上亦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为什么古人的画像与现代人差距大

绘画方面技术理念的改变较大。西方油画应该是较为真实的,当然可能有不少美化。国画人物可能一开始偏重神不重形。

单纯从技术上来讲,中国画很早就能做到「画得像」。而人物肖像画成熟的时期,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早很多。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早期肖像画。这些画中对人物的刻画仍然比较简单,人物多作侧面而类似剪影。不过,在战国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画中,也有颇为细腻而写实的人物肖像。

人物肖像画在魏晋时期继续发展。据《世说新语》载,魏晋时的画家荀勖,就曾在钟会住宅大堂的墙上画了一副钟会之父钟繇的画像,“衣冠状貌如平生”。钟会看到栩栩如生的亡父的画像,不禁悲从中来、痛哭流涕,最终甚至拒绝住在这间宅子里。

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观神”的观点。而随着魏晋士族品味的兴起和传播,不少达官显贵与文人雅士都热衷请别人给自己画像或者自己给自己画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从上古直到唐代,能留存至今的历史名人画像,还是很容易让企望看到精确相貌的现代人感到失落。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可谓最著名的早期人物肖像画,其中包含了西汉昭帝到隋炀帝等十三位唐以前的帝王的肖像。它提供的帝王面目仍是过于相似,而且身高和体型往往比两旁侍者大了将近一倍,难以视之为写实作品。

当然,这可以用阎立本画此图没有任何参考,纯凭想象来解释。虽他创作这幅画是经唐太宗钦点,画得还说他亲眼见过的太宗本人以及吐蕃使者禄东赞,但画中依旧存在着人物面部描绘简单、人物身形不成比例等问题,至于画上两位当事人的相貌,也就只能是“大概如此”了。

为什么以阎立本的技艺,还是会出现这些毛病呢?这应该是他有意为之: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所谓“写实”的意思,不但指的是要“形”,更有“神似”的要求。

如《历代帝王图》中的各位帝王,虽然形象相似,却神态各异:开国君主炯炯有神,亡国之君面目颓丧,暴君隋炀帝则色厉内荏。而《步辇图》面部描绘虽然简单,却有效显示出唐太宗的明君气质。至于人物身形不成比例,也是为了烘托画中帝王的王者风范。从一切为了满足皇上需求的角度来看,阎立本这样下笔不但没有问题,反倒是颇为“懂事”。

什么时候才有让现代人也会觉得很“真”的肖像画呢?还得感谢传教士。

虽然宋以前有不少夸赞画师作品绘制水准高的记载,但到了两宋以后,肖像画才逐渐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北宋皇帝宋徽宗可以说是最执着于“画得像”的中国古代艺术家之一。宋徽宗工画山水、人物和花鸟,尤其精工逼真著称。相传宋徽宗曾让画师们画孔雀散步,众人画完他都不太满意,原因是“孔雀登墩,先抬左腿”,大家都画成了先抬右腿。

同样的,宋以后的中国古代的肖像画非常注重“实有其人”这条标准。自南宋以降,肖像画进一步与士人画分流,肖像画师也日趋专业化,成了一个新的职业门类。

而作为这一时期品质最好的肖像画,皇室画像的风格已趋向逼真,而非曾经的“传神”。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宋元以来,留存于世的画像多是宫廷内部用于昭示子孙的标准肖像,其作用主要是挂在密室内供后世子孙祭祀观摩,流出宫廷挂在大街上公示是极为罕见的情况。因此皇室画像往往要在“像”上面下大功夫,毕竟绝大多数人也都不愿意让后代去祭拜瞻仰一个跟自己长得不一样的人。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自故宫南薰殿的历代帝后像以及存放于清代宫廷和太庙中的清朝皇帝与后妃画像。

南薰殿始建于明朝,清朝时成为专门安奉历代帝后及贤臣图像的地点。殿内收藏有宋代供奉于各处殿阁宫观中的两宋帝后画像、明朝人根据元代旧本临摹的元代帝后像册、以及历代圣贤名臣的肖像,共计 121 份,包括大小人像 583 幅。

在南薰殿内所藏 63 幅历代帝后像中,大多数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画像,唐太宗有 3 幅,宋太祖则有 4 幅。画像最多的则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个人就有 13 幅画像。

明朝中后期以后,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中国肖像画的逼真程度开始突飞猛进。到了清朝,西方传教士更是成为了宫廷画师,进一步引进近代西方绘画技术,并将之应用在日常宫廷肖像绘画中。

另一方面,随着欧洲传教士的东来,西洋绘画的表现手法渐渐被中国画家所吸收掌握,肖像画开始呈现出新的风格杂糅。明末清初活跃在南京一带的曾鲸(字波臣)是这一绘画风格的代表人物,开创了结合中国传统画法与近代西方画法的“波臣画派”。

无论是曾经火热一时的各种雍正皇帝扮装图,还是乾隆时期创作的一系列帝后像和行乐图,都是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独立绘制或参与绘制。乾隆时期的很多“国画”画像,实际上往往都是由洋人画师先画脸,再找中国画师补上身上的着装和背景。

而清朝皇帝对西洋画法的接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今我们所认同的西方绘画对面部光影效果的描绘,特别是在像主面部画出阴影效果和打上高光的做法,在当时中国人眼中是完全不可接受的:给皇上脸上“抹黑”,是何居心。

因此,当时进入中国的西洋画师,在保留了面部的解剖结构的同时,也照顾了东方人的审美习惯,调和了原先明暗强烈的对比,使得面部清晰柔和。

波臣画派的这套中西合璧画法在当时即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其影响力之大,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当代中国画流派仍是在这套技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如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先生创作的杜甫像,就属于这类风格作品的延续。

课本里古人的画像是从哪来的?为啥都长一个样?

课本中古人的画像是从《三才图会》中取来的,在人们的对比下发现其实这一些人物形象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在大体的一些硬件上,他们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绘画这些古人的时候,对于古人的认识也是比较少,而古代的时候是没有照相机这样的科技东西的,所以在获取以前人们的画像的时候,人们只能凭借他们的一些书中描写的特征来绘画,这本书的作家就是这样来去描绘出非常多这样的历史人物的。

一、作者聪明之处

很多的人他们在画像上都是有共同的特征的,古代的一些官员,他们在一些书中的描写就写的是方面长须,而对于其他脸型的一些概括都是很少的,所以他们就是想要通过一个像样的模板来去描绘出其他相似的人物。然后再刻画出每个人不同的一些小细节,这样就可以分辨出他们具体的朝代,还可以分辨出他们个人的人物性格。比如可以从眉毛来描绘出一个人的性格,从服饰还有帽子方面可以分得清这个人所处的朝代。

二、画像相似的方便

由于他们需要在书中刻画的人物是非常多的,所以要是每一个都要去深化细节的话,也是非常麻烦的,所以他们之后干脆将表情神态都统一了。这样的统一会让人们感觉在我们历史课本上的人都是一模一样的,不过他们有一些明显的衣服,还有头饰的特征,可以判断出他们并不一样。再加上古代的画像,到现在我们人们眼中会出现很多的破损,在修复画像的时候,人们可能不是很注意画像的保存,所以就容易将画像中的人修成大众脸。

不过要是仔细的去辨别这个人的话,还是可以具体的判断出他到底是哪一位古人。所以说这也不算是他们整的一模一样,只是在大体上一看,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罢了。

课本里古人的画像是从哪来的?

01

大部分黑白画像,选自《三才图会》,出自明代著名画家王圻、王思义父子之手;部分彩色画像来自大名鼎鼎的南熏殿;而火极一时的杜甫、李时珍等人的画像,则出自中国水墨人物画宗师蒋兆和之手。

大家还记得课本里的插图吗?以前我们都在忙着“背诵全文”,却忽略了课本中那些人物小插图。十几年来,他们始终坚挺地出现在课本中,不论课本的排版、装帧如何改变..

然而,这些看似随意、甚至有点丑的人物,其实大有来头。要么是古董画作,要么来自于皇宫密室,要么大咖亲自创作。这样看来,我们的教科书,简直就是一本珍贵的《中国名画典藏》。

我们今天在课本中看到的,很多人长的是不是感觉一毛一样?而且还有点...丑?这些看似丑萌的人物画像,其实大有来头,出自一对著名明代画家:王圻、王思义父子。课本里的这些黑白的人物画像,也就是出自他俩画的“明代穿越指南”——《三才图会》。全书十四门一百零八卷,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人物无所不包,所以取名“三才”。本书的史料价值非常大,比如:在服装方面,现在许多汉服爱好者在复原衣冠形制时,都要参考这套书。但凡历史上稍微有点名气的人,父子俩都给他们做了画像。

我们都知道课本里除了这些黑白人像,还有很多彩色的。比如:我们很熟悉大文豪王安石、李白。这些彩色画像更是不得了,全都珍藏于皇宫密室之中,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南边——南薰殿。这个南薰殿,从清代开始,多亏了乾隆,成了“历代名人画藏”,私藏了580 帧古代名人的画像。

有一天,乾隆在院中学习,抬头一看院中画像:啊,老祖宗怎么少了个鼻子?不仅如此,历代的文人明星欧巴也都缺眼睛少嘴巴,惊得他立马下令让工部把画像重新装裱,贮藏于南薰殿,称“南薰殿图像”。

这些画像有轴有册,共计一百多件。画中,宋、元、明三代帝王帝后图像大体和各朝相近,主要由当时宫廷画家所绘。但很遗憾的是,其余历代的圣贤名臣图像,几乎没有名款,作者是谁难以考证。但是这些画像被乾隆派人修复之后,看起来制作精良,于是在近代,就被直接用在了课本和博物馆插图之中。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课本中这些彩绘人像,其实都是故宫里难能一见的藏品。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还有些我们熟悉的大名人没有出现,比如杜甫啊、李时珍之类的。据说是因为古人把这些名人画得太丑,周总理实在是忍不了了。于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立马派人重画。关键是,派的这个人,还真不一般。从传统的水墨画风、反应人间疾苦的现实题材、还是高大全的爱国主义,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这个灵魂画手,就是蒋兆和。但是蒋先生其实并不知道古代名人们长什么样,比如当时要画李时珍的画像。他翻遍了所有资料,历史上对李时珍相貌的记载,只有一句话:晬(zuì)然貌也,癯(qú)然身也。——王世贞 《本草纲目 序言》。

翻译一下,就是说:李时珍鹤发童颜,瘦得像根小竹竿。这也太抽象了?!但是甲方又催得紧。于是蒋叔叔灵机一动,找了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也就是他的老丈人做模特……然后,就有了这幅广为流传的李时珍像。由于蒋先生的人物塑造能力非常厉害的,于是他又接下了一系列画古代科学家的活儿。不过其最最著名的,也就是被广大中小学生P得最多的——《杜甫像》。而这杜甫的形象来源,其实就是他自己!

蒋先生用传统的线描,配合西方的光影,让杜甫的孤寂与傲骨的气质跃然纸上。你看,如果不是因为蒋先生,李时珍怎能四方巾,祖冲之怎么会顶着智慧地发光的大脑门,“杜甫很忙”的形象也很难深入人心..……

我们今天看课本,可能真的会忽略掉许多细节。但其实,就算是一幅小小的插图,也都包含了前人无数的心思和笔墨。多亏了他们的用心,才让我们今日可以任性地怀古论今。

一直奇怪课本里的古人画像都是从哪儿来的

一部分就是来自故宫的南薰殿里的五百八十多帧古代名人的画像。比如:华佗、荀子、王安石,出自《历代圣贤名人像册》。孙武、范蠡、孙膑,出自《历代武臣像册》。孔子、颜回、孟子,出自《至圣先贤像册》。伏羲、尧、禹、商汤、周文王、李世民,出自《古帝王像轴》。

还有一部分来自王圻王思义父子的书《三才图会》。当年王圻王思义父子为了《三才图会》可是耗了十多年,所以这套书里的插图量非常惊人。拿《人事》卷来说,但凡历史上稍微有点名气的人,父子俩都给他们做了画像。

还有一部分出自大师蒋兆和。蒋兆和(1904-1986),祖籍四川,师从徐悲鸿,其用笔融中式写意和西方明暗于一体,堪称20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蒋兆和根据古籍里对人物的书面描述绘画,但有些描写实在太过简单,蒋兆和没有办法,只好用自己的亲朋好友当范本,比如李时珍,就是蒋兆和拿自己的老丈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作模特,然后,就有了这幅广为流传的李时珍像。

其他比较零散的还有:

吴道子(传)《孔子行教像》与赵孟頫《苏轼像》。

关汉卿。李斛作于1962年。

等等等等~~~

乾隆的“真人画像”,模样与百姓无异,外国画师偷偷画下流传百世,是吗?

远望江南三千里,近观湖北十路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古时候没有照相和摄影技术,记录人物的相貌全靠画像。但我国古代绘画技术讲究的是写意传神,很少具体的描绘人物的五官形体,因此我们在观看古人画像时很难辨认出他们的真实模样。不过,鼎鼎大名的乾隆皇帝却有一幅画如照片一样清晰。

来华传教的郎世宁

人们总是对过去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可古时候没有照相技术,古人们只好通过画像来描绘人物。实际上,绘画的历史比文字还要久远。在远古时候,人类还住在洞穴中,便已经学会了在墙壁上刻下符号和画像来表达和记录。因为远古人类还没有创造文字之前,只好将眼睛看到的用模仿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国古代作画讲究的是写神传意,注重用简练的手笔传达出人物的神韵,而西方绘画技术力求写实描真,因此流传下来的西方绘画作品多以形象地刻画人物为主。当地球的两端的文化开始交流时,绘画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原将西方绘画技术带到东方。这位传教士名叫郎世宁,出生在艺术的天堂,意大利米兰。他在年轻的时候十分痴迷宗教艺术,皈依了基督教,并不断研修绘画技术,为教堂画了几幅名作。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后,年轻知识分子对航游世界充满了热情和兴趣,于是神秘的东方就出成了他们探索的对象。

郎世宁一直对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好奇,他向教会申请以传教士的身份探访中原。时间正值1715年,郎世宁踏上中原的土地,人们对这个白皮肤高鼻梁卷头发的西方人很是惊奇。当时处于康熙皇帝执政,由于年纪大了,康熙皇帝对外来事物保持着极大的警惕。他召见郎世宁及一行人,郎世宁在大殿上表达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文化。

康熙皇帝极力反对,在专制的封建王朝怎能容纳别国的思想,皇帝要的是百姓的统一信仰和臣服,因此康熙拒绝了郎世宁传播宗教文化的要求。后来郎世宁的数学知识和工艺技术被皇帝所欣赏,科学技术也正是当时的清朝欠缺的,于是郎世宁就留在宫里做了一名御用画师。郎世宁十分欣喜,这意味着他可以光明正大的探索东方文化。

为圆明园作画

郎世宁所学的西方油画技术与东方的国画技术差异很大,古人一直沿用宋人郭熙定的绘画理念,人物山水的比例是固定的,而郎世宁则认为绘画的重点是将现实存在的事物真切地描绘下来,需要尊重人物本身,不能轻易改动。郎世宁修习的绘画理念与我国古代绘画理念十分冲突,但他并没有固执的坚持哪一方摒弃哪一方,而是接受了东方绘画方式,但也坚持用自己的绘画方式作画。

郎世宁能够较好地将两种绘画方式融合起来,也是他聪明的一方面。文化是没有对错的,只是学习文化的人各执己见,郎世宁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对东方传神的绘画理念加以欣赏和赞美,同时也向他们宣传西方绘画技术,并希望得到尊重。

在雍正皇帝继位后,下令修建一座史上最精美豪华的皇家后花园圆明园。郎世宁赞叹园子的精美,特意为殿内画了许多装饰性的绘画作品,有欧洲风格的经典油画,也有表现纵深立体效果的焦点透视画。雍正皇帝对郎世宁的画赞叹有加,甚至拿着一幅画端详许久之后对身边的人说:“此样画得好!”

可惜圆明园在战争中被焚毁了,据资料和手稿记载,圆明园整体设计大气巧致、典雅高端,园内摆放着古今中外收藏的奇珍异宝,数量大到敌人抢夺时都要搬上好几个小时。可惜我们如今能看得到的只是一片断壁残垣,只能在复原图上窥探它的一角。而郎世宁在圆明园建造时便留下了自己的绘画作品,这是多么幸运的见证者。

偷偷画像流传百年

等到乾隆皇帝继位后,郎世宁倍受关注。因为乾隆皇帝是位乐于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开放主义者,他对西方的工业和科技十分好奇,会专门派遣学士去西方学习,也会请来老师教学。郎世宁恰好就是西方来的,身上有不同与东方古典的文化思想,乾隆皇帝一有空就会拜访郎世宁学习西方知识,当然对于他的绘画技术也是接受的。

但欣赏归欣赏,当时的封建思想是不会允许郎世宁为皇帝画太过写实的画像的,在留存的几幅画作中可以看得出郎世宁在为皇家人物画肖像画时会刻意的朦胧一些,手法接近国画的写意。但仅有一幅是与众不同的,他是为乾隆皇帝画的一幅半身像,绘画手法十分写实,不再注重画出人物的神情,而是简单真实的描绘人物的五官。

这幅肖像画是郎世宁私底下偷偷画的,从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乾隆皇帝的模样。他身着便装,健硕的脸颊,单眼皮,鹰钩鼻,留着细细的胡须,神情和气。郎世宁还画出了乾隆皇帝眼角的皱纹和皮肤的松弛老化,这在国画中是从未出现的,国画在描绘人物时注重用简单的线条来勾画人物的神韵,像这幅画这么真实的仅有一例。

这幅《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如今被收藏在宁夏银川的当代美术馆里,多亏了郎世宁的用心,我们才得以一睹乾隆皇帝的真容。瘦削清雅的他有着一份高贵的坚定和自信,他优秀的政治才能和精明的治世之道为百姓打下来一个盛世。但他的模样与百姓也无异,甚至看起来更普通,只是特殊的身份为他们增添了神秘高贵的色彩。

在封建思想顽固身后的清朝,能够画出一幅如此写实的皇帝肖像画实在是不容易,这得益于郎世宁执着的绘画理念和乾隆皇帝开放好学的思想。不过透过一幅画不得不感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今我们互相交流学习才是发展文化的正确道路。

古人画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人画像是真的吗、古人画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