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无价值论(刑法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行为无价值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刑法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行为无价值论
- 2、如何理解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
- 3、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中的无价值如何理解?
- 4、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中的无价值如何理解
- 5、什么是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
- 6、刑法理论中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的区别
行为无价值论
行为无价值
对于与结果切断的行为本身的样态所作的否定评价,称为行为无价值。行为无价值中的“行为”,不仅指人的客观行为(外部态度),还包括人的内心意思(内部态度)。一般来说,行为无价值论认为,违法性的根据在于行为本身的样态(反伦理性)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即行为本身恶是违法性的根据。
如何理解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
1.结果无价值论,是以法益侵害说即认为违法性的本质在于对法益的侵 害或者威胁的观念为基础,以“结果”为中心,考虑违法性问题的理论。 这种见解的思考方式是:首先考虑行为对被害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结果, 然后由此出发,追溯该结果是由谁的、什么样的行为所引起的,由此来判 断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好像是将一部记录片倒过来看,从结尾来 回忆所发生的事件的全过程。所谓“无价值” ,就是“从刑法的立场来看, 没有价值” , “违反刑法所意图保护的价值” 所谓结果无价值论, 。 就是说 “该 行为引起了结果(侵害法益),所以,被评价为没有价值” 。它是从被害人的角度 来分析行为的违法性的见解。
2.相反地,行为无价值论,是以规范违反说即认为违法性的本质在于违 反法秩序的观念为基础,以“行为”为中心,考虑违法性问题的见解。这 种见解的思考方式是:首先考虑行为人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实施了什么样 的行为,然后再考虑该行为引起了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按照时间的发展 顺序来考察行为的进程。仍以上述看记录片的情形打比方的话,就是按照 片子的正常顺序,从头开始观看事件发生、发展以及最终结果的全过程。 因此,行为无价值,就是“因为该行为违反了社会一般人的观念即伦理规范,因而被评价为无价值” ,即它是从加害人即行为人(而不是被害人)的角 度来分析行为的违法性的见解。 但是,完全抛开结果无价值不管的行为无价值论,和认为行为是行为 人的主观恶性的外在表现,只要有体现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危害行为,就能 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主观主义刑法并无二致,而且,就刑法中所规定的、因为造成了某种具体结果,所以构成犯罪的结果犯而言,行 为无价值的考虑,显然是不妥当的,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之嫌,因此,不 论是在德国还是在日本,纯粹的行为无价值论极为罕见,取而代之的,主 要是以结果无价值为基础,同时也考虑行为无价值的所谓“二元论” 。按照 这种观点,刑法上的实质违法性,是违反社会伦理规范的法益侵害或者危险。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中的无价值如何理解?
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最大的区别在于违法性,即判断犯罪的方式:
行为无价值论坚持了实质违法性中的规范违法说和主观的违法性,而结果无价值论坚持了实质违法性的法益侵害说和客观的违法性。
行为无价值论认为犯罪是因为行为是无价值的,而结果无价值论则是对结果的判断,从结果为恶再反过来看行为是否存在违法,再根据是否有责任来判断是否为犯罪。
行为无价值是对于与结果切断的行为本身的样态所作的否定评价。结果无价值是对于行为现实引起的对法益侵害或者威胁(危险)所作的否定评价。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中的无价值如何理解
其实很简单,你把它理解成"结果反价值"和"行为反价值"就好,结果无价值意味着结果"恶",行为无价值意味着行为"恶"。两种学说来自于一开始刑法学界对于"违法性的根据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争论,后来慢慢扩及到整个犯罪论的领域。
行为无价值论者采用主观的违法性论,将故意、过失这种主观要素纳入了违法性的判断要素中;而结果无价值论者则坚持客观的违法性论,认为违法性的实质就是对法益的侵害,故意、过失这种主观要素应该纳入责任要素中进行判断,而不是违法性的判断资料。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的是,结果无价值中的"结果"并不是只指现实的法益侵害,同时也包括法益侵害的危险。
举一个很能说明两者差异的案例,就是"偶然防卫",偶然防卫是指甲在杀乙时,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好开枪打死了甲,"偶然"防卫了乙的生命。行为无价值论就认为在该防卫过程中,丙因为不知情,是缺乏"防卫意识"这一主观要素的,所以其行为反价值,但是结果是好的,所以结果缺乏反价值,最终构成犯罪未遂。而结果无价值则认为正当防卫的判断不包括"防卫意识"这一主观要素,只要结果是好的,就符合正当防卫,最终认定无罪。
什么是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是以法益侵害说即认为违法性的本质在于对法益的侵 害或者威胁的观念为基础,以“结果”为中心,考虑违法性问题的理论。 这种见解的思考方式是:首先考虑行为对被害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结果, 然后由此出发,追溯该结果是由谁的、什么样的行为所引起的,由此来判 断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好像是将一部记录片倒过来看,从结尾来 回忆所发生的事件的全过程。所谓“无价值” ,就是“从刑法的立场来看, 没有价值” , “违反刑法所意图保护的价值” 所谓结果无价值论, 。 就是说 “该 行为引起了结果(侵害法益),所以,被评价为没有价值” 。它是从被害人的角度 来分析行为的违法性的见解。
刑法理论中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的区别
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的分歧从违法性开始,他们影响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犯罪构成理论,最开始呈现出来的差异就是判断犯罪的方式,行为无价值论坚持了实质违法性中的规范违法说和主观的违法性,而结果无价值论坚持了实质违法性的法益侵害说和客观的违法性。1、行为无价值论认为犯罪是因为行为是无价值的,于是他们就要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无价值,什么是行为,因为行为侵犯了法益,所以没有价值,因为这样讨论就没有了意义,那么对行为的解释,应该包括了对行为主观方面的考察,比如行为事实,故意过失等。2、而结果无价值论则是对结果的判断,从结果为恶再反过来看行为是否存在违法,再根据是否有责任来判断是否为犯罪,二者会在一开始或者后面的讨论中存在差异,如关于犯罪构成的分歧,结果无价值论分为了违法构成要件个责任构成要件。3、认为不管行为人有意无意,只要恶的结果产生,就是违法,但违法不一定有责,违法加有责才是犯罪(不考虑例外情况下),而行为无价值论不管采取几要件说,都应当是具有整体联系的。4、分歧点还包括故意过失的内容,构成要件问题,犯罪形态问题,错误问题,共犯问题等等,具体还要从这些方面去看二者的区别。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条本法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关于行为无价值论和刑法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