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不孝有三是哪三个方面)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不孝有三是哪三个,以及不孝有三是哪三个方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
不孝有三中的三个不孝指的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白话文来解释孟子的“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出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拓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孟子的《离娄上》、孔子的《孝经》,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参考资料:不孝有三百度百科
古代的不孝有三,是哪三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
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不孝有三,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其中无后为葬不能祭祀里的。
--张红星
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听书讲古,经常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并没有解释此“三”究竟是哪些。
虽然孟子没有明示,但是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的时候,给出了起码是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赵岐注云: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
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
不孝有三指的是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本来娶妻是应当告知父母的,但是舜帝娶妻却没有告知父母。事实上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早已有完备的权威性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翻译过来是使得亲朋不义,是一不孝,家里贫穷靠老人,不去挣钱当官,是二不孝,不娶无子,绝后先祖,是三不孝。
扩展资料:
据《尚书》、《史记》 等记载,在尧年老时,想寻求一位继任者,众人推荐了舜,但是在当时,舜是一个鳏夫(夫人去世的人),而尧却决定用六戚观人法考察他,于是把二女嫁给了舜。所以,在此处孟子以舜不告而娶来论证孝不孝的问题绝对与传子孙以继香火无关。
在传统观念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代相连,永远传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古代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不孝有三是哪三个方面、不孝有三是哪三个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