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讨好型人格容易形成抑郁吗)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以及讨好型人格容易形成抑郁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我觉得“讨好型人格”一般都是因为原生家庭造成的。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一般都会以一种“好人”的形象出现,总是一味的迎合别人,贬低自己,表现的非常不自信,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才会觉得肯定自己。这种性格出现有很多因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但是主要还是取决于原生家庭。
一、“讨好型人格”是怎么样的。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极其不自信的表现,凡事都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或者是别人高兴他才会高兴。如果别人对他的行为不肯定,那么就不会继续这样做下去。因为觉得这样,别人才不看低他,嫌弃他,他的心里才能感到踏实,才有有足够的安全感让自己去面对人和事。所以在生活中,他会处处小心,不敢得罪人,总是迎合别人,取悦别人。这种人格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因为每天都要伪装自己。
二、这种人格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原生家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讨好型人格”?我认为这是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有很多人在小的时候因为父母要求他们要满足条件,才能够给他们一些关爱或者是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这种“讨好”性格。孩子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只能通过伪装自己,得到父母肯定。只要父母通过这样方式来肯定孩子,孩子就会屡试不爽,等到成年了,步入社会,也会以这样的人格对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三、其他因素。
当然,这种人格不仅仅取决原生家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上面有提到过是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例如在学校或者社会一个人的身边,全部都是比自己优秀的人,那么就会想办法去讨好别人取悦自己,这样能够立足于这群优秀的人中。总而言之,这种人格不是某个时间段突然形成,是一个长期现状导致。
为什么会有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
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
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于幼儿而言父母无疑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权威,并且他们的生存与安全感是完全来自于父母,所以他们会对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在他们既没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违背父母期望的时候,他们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一个幼儿是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刻意的想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甚至他会逐渐的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这也成为了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真实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第二个原因在于,在“讨好者”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别人这一个方式。
“讨好者”的内在与心态太过的无力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了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这些方式来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讨好者”是很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就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一样。
在他们看来,“讨好”别人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容易的途径,你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了,别人就会夸奖你了。
但是像这种廉价的认同与赞赏不过是用来填补他内心一时的空虚和不安全感,因为廉价,所以来的容易,去的也快。醉心于追逐这种廉价的认同和赞赏,只会令“讨好者”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那内心的空虚得到暂时满足的假象之中而无法自拔。
第三个原因是:“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了讨好者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种。“讨好者”——已经成为了他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成为了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义。
这一点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或认知问题很难被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认知习惯等构建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我们的人个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变得十分的稳固,因为人个模式将我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等等全部联系并且杂糅在了一起,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中,我们即便只是想改变人格模式中一个非常小的点,那感觉起来却是我们要将自己全盘否定,我们要将自己的整个人格模式全部改变。
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我懒就是因为我懒啊,如果我不懒了那还是我野生范冰冰么?;我爱吃甜食就是因为我爱吃甜食啊,不吃甜食的坂田银时还有资格叫坂田银时么!;我特么就是喜欢强X郭德纲,一个不强X郭德纲的于小谦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这一类的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缺点其实倒也真不是把“改掉了这一点我就不是我了”当借口,而是在他们的认知中的的确确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些缺点或行为是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改掉了这一部分的确会给他们带来仿佛“整个自我都被否定”或是“我就要不存在了”这样的恐慌。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自我认知只是我们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个固化的定义,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变了身上的某个习惯某个点你就不是你了这回事。
固化的自我认知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情绪,思维,意识等保持在一个稳固的、不会轻易崩溃的状态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坚持固化的自我认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任何方面,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是谁”。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小时候被教育时候经常被苛责,批评,对比,自卑,孤独,缺爱,缺乏安全感,无主见,好跟随等。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感觉不贬低自己抬高他人,别人就会攻击自己,觉得讨好别人的同时可以把自己置于一个较为安全的位置上。内心无主见,所以只好附和他人,从而形成了别人总是对的,自己是搞不定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教育: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
关于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和讨好型人格容易形成抑郁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