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阿尔钦(阿尔钦博托)

2025-10-18 03:46:16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阿尔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阿尔钦博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选读:《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文中提到的两大经济学家的理性之争——关于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上的——是存在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对经济学基础的刻板印象。比如其一方认为人做决策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根据经济学家所说的最优原则去做,而另一方认为,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是按照当时情况下最优的原则去做决策的。针对这个是否达到“理性最优”的问题,产生了很长时间的争论。

很多实际案例,在不符合经济学规律的时候都会被解释为因为人不可能完全理性,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但事实上,当事人是否理性,并不能作为判断经济学是否有效的考虑依据。而(阿尔钦提出)应该意识到“ 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咱们就没办法算出所谓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 ”。针对两套投资方案,一套是高风险高回报,一套人是低风险低回报,逻辑上有可能他们的等价的,你无法说出谁是最优的。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关键的是存活。因此经济学关心的最核心问题,是“存活的条件”。

“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 ”阿尔钦在其论文当中举了几个例子,如果几个人要开加油站,一个人开在自家后院,另一个人开在山顶上,还有一个傻瓜误打误撞地开在路边,而最终很大程度上,那个傻瓜才是最终存活的人,前两者或许有非常理性的判断依据,决定他们成败的,也不是主观上的是否理性。

再比如说,一群人要逃离芝加哥,每个人在不知路途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路线。而只有选择其中一条,就是沿途都有加油站的那一条,才可能成功逃离。做其他选择的人,不论他们怎么想、怎么决策、什么用意,最终都离不开芝加哥。

没错,这就是“ 游戏规则决定胜负概率 ”,很多时候同一个事件我们改变了规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你去照搬一个成功人士的经验去做却没办法获得同样成功的原因。因为即使这些经验是完全真实的,条件或许也已经不一样了。

用原文中最后留下的问题作为总结:

欢迎讨论~

知识红包 在这里~

供你深入了解。

——持续输出的第32天——

第005讲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阿尔钦认为,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从统计学观点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没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所以,现实生活不存在最优,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求的是存活。阿尔钦说,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怎么存活下来,有什么条件才能存活下来,这与人是否理性没有关系。

阿尔钦着文章中举了两个例子:例子1,有几个人打算开加油站,他们各自考虑将加油站开在哪里,一个人开在自家后院、一个人开在山顶上,还有一个傻瓜将加油站开展路边,结果那个傻瓜成功了。傻瓜是如何考虑的?有没有计划?是不是聪明人?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他刚好将加油站开在正确的地方,他就能存活下来。例子2:几个人要逃离芝加哥,实际上逃离的线路只有一条,每个要逃离的人都有自己的线路,结果只有那个刚好选择了沿途都有加油站的人,成功逃离了芝加哥,而其他选择其他路的人都逃离不了芝加哥。

由此可见,经济学家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在什么情况下,人们能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是否会发生改变。阿尔钦替经济学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后思考:识时务随大流和特立独行,哪一种的成功机会更大?

思考:我认为二者并非对立,比如:做人要外圆内方,就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将随大流与特立独行结合起来。 

能不能就阿尔钦之谜,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线等!!谢谢~

在西方产权经济学出现伊始,交易费用与产权的关系已经在阿尔钦的脑海根深蒂固。阿尔钦是科斯理论的重要推广者,与科斯一样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

阿曼•阿尔钦(Armen Albert Lachlan),又译阿门•阿尔奇安、A.A.阿

尔钦。阿尔钦1914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193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44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7—1964年在设于莫尼卡的兰德公司做经济研究工作;1958年以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授。 阿尔钦一生写了一系列关于产权理论的论著,主要有1961出版的《产权经济学》,1972年与德姆塞茨合著的《生产、信息费用和经济组织》及和艾伦合著的《大学经济学》,1973出版的《产权范式》,1983出版的《交换和生产》,1987出版的《产权》等。 一、阿尔钦产权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是“交易成本”概念演化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科斯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和1966年开始对“科斯定理”展开的广泛讨论,科斯思想开始渗入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交易成本的制度内涵被大大拓展;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派在被赋予了产权学派的一些观点后,仍然艰难地维护均衡理论,试图将其纳入他们模型化的轨迹,从而淡化科斯理论,甚至阉割“交易成本”论。 在这场争论中,阿尔钦坚定地站在科斯一边,极力推广科斯的“交易成本”论,并且深化科斯的“交易成本”论。他在和艾伦合著的《大学经济学》中,解释交易成本时,强调合同的签订,尤其是产权的执行,这几乎与科斯理论同出一辙。1969年,他提出交易成本等同于信息费用,丰富了“交易成本”论的内涵。 二、阿尔钦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阿尔钦之谜” 所谓“阿尔钦之谜”,是指阿尔钦在其《产权的某些经济学》中为分析产权问题而假设的一个例子。阿尔钦假定,在一个正好有1000人的小城中,有一座剧院。这座剧院采取“股份所有制”,即这个小城的1000个居民每人都是(平均)“股权所有者”。在这个小城中,同时还存在一座“共同财产”的礼堂。阿尔钦还假定,这座“私人所有”的剧院和“公共所有”的礼堂同时以赚钱为业(收门票),又同时服务于这个小城的1000人口,被定义为 “社会安排”。阿尔钦问:二者的区别何在?我们怎么会认定前者是“私有财产”,而后者是“公有财产”? 阿尔钦为什么要质疑后者是“公有财产”,因为他这个“礼堂”收门票,只为“小城1000人口”服务,具有私有产权的特性。对比现代社会的财产关系,只不过是通过收门票维持运营的小区物业而已。 (二)关于“利润最大化”的假定 阿尔钦在《不确定性、发展与经济理论》和与德姆塞茨合写的《生产、信息费用和经济组织》论文中,提出交易费用是创立公司企业的关键,为“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辩护。阿尔钦指出,如果实业家真的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定价政策以及特定税收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上就会带来某些后果。所以,可以通过调查各种税收的影响来检验他们在什么时候实现利润最大化。 为了阐述“利润最大化”,阿尔钦用达尔文“进化论”来研究企业的“生存过程”。他认为,价格制度本身是一种“择优汰劣”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只有那些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才能生存,而不去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会面临困境甚至被迫破产,因而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假定是正确的。 (三)关于信息费用 阿尔钦在《信息费用、定价与资源闲置》的论文中指出,收集在各种不同工资率下的就业机会的信息需要时间,而时间是昂贵的,所以人们看到的许多或者全部失业,不过是随着职位的减少求职时间的延长而已。这正是对不断上升的信息费用的合理反应。 (四)关于“团队生产”的理论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所谓团队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生产:“一是使用若干类资源;二是产品并不是每一类合作资源单独产出的加总;三是这时只要再增加一个因素,就产生团队组织的问题,即团队中使用的资源并不属于同一个人。”他们指出,具有上述生产特征的生产组织就是资本主义古典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联合生产;第二是投入要素来自若干所有者;第三是一方成为所有投入合同的公认中心;第四是此方有权不受与其它投入要素的所有者所签合同的限制,而可重新协商、修改合同;第五是此方享有剩余索取权;第六是有权出售其在合同中享有的、获得主要剩余索取权的那种地位。” 他们对企业内部由于道德风险所引致的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由于体力劳动者的供给和需求弹性均大于脑力劳动者,所以企业可以分为以体力劳动为特征和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两种团队生产方式,它们各自的内在特征客观上需要有外部和内部两种监督方式。为激励员工,应采取以基准工资为主激励工资为辅,和以激励工资为主基准工资为辅的两种激励方式。 三、阿尔钦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阿尔钦的产权理论,进一步深化了科斯定理。 (一)产权清晰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阿尔钦提出,产权清晰有利于降低“交换成本”。他指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私有产权则是将这种权利分配给一个特定的人,它可以同附着在其他物品上的类似权利相交换。在一个知识发散的社会,人们必须对生产资源拥有可靠的、可以让渡的私有产权,并在可信赖的合约交易的谈判中在一个共同协议的价格和较低的成本下进行产品交换,这一体制协调发散信息的能力使得更有价值的物品的可得性增加,并使生产它们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 阿尔钦认为,假定一个民主社会的政府产权类似于股东分散的公司产权,但由于公众或共同体产权的确定是如此含糊和不明确,企图在每种情形下正式地推演出资源配置的结果与行为是会受到阻碍的。 阿尔钦进一步指出,一些如空气、水、电磁发射、噪音和风景的共有产权,由于产权不清晰,会降低资源使用价值。他用公共苹果树上的苹果,因为“公众”都可采摘,因而从不能成熟的极端例子,来阐述“共有产权”的弊端,说明产权不清晰可能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产权效率。 (二)产权结构是企业结构的基础 阿尔钦提出,企业是各个合作性所有者的资源通过合约所形成的相关的集合,因此私有产权是企业产权结构的基础。尽管私有产权对于从生产的专业化中实现较大的收益尤其重要,而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和可让渡性则能使现代法人企业组织这种合作性的联合生产活动成为可能。这很少得到正式的承认,但是它仍然是很重要的,合作性的生产过程高度依赖于私有产权各组成部分的分割与专业化。 阿尔钦指出,在公司中,股东所拥有的资源是那些企业所特有的价值的资源。公司的一个优势是它能在企业的特有资源中为大规模经营集聚足够的资本。如果股份是有限责任的,让渡性就有可能,这样每个股东可以不受其他股东的财富量的影响。 (三)产权具有社会性 阿尔钦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私有产权具有社会性:当在海上航行时,为了躲避突然而来的风暴,保存船只与生命,我在没有得到你的许可之前使用了你的码头,我是否侵犯了你的任何权利,或你的权利中就不包括在他人处于困境时排斥他人的权利呢?在紧急情况下对码头的使用,要进行事先的谈判是不可能的。如果事先的谈判不经济,紧急使用的权利就“应该”存在,如果这一使用是对资源的最有价值的使用,“所有者”可以要求也可以不要求补偿。阿尔钦称这是有效的经济行为,可以用法律约束来解决。 (四)产权需要保护 阿尔钦提出,应该保护产权。他认为,在假定为完全是私有产权的情况下,我对我的资源所采取的行动,不会对任何其他人的私产的物质属性产生影响。例如,你对你的计算机的私有产权会限制我和其他人对于你的计算机的可允许的行为。他举例说,在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情况下,一天劳动10小时以上的协议可能被认为是非法的,而不管所提供的薪水有多高。“以高于某一政治上所选择的价格限制来出售产品也可能被认为是非法的。”这些(非法)限制减低了产权效率、市场交换和合约作为协调生产与消费以及解决利益冲突的手段的力量。 四、阿尔钦产权理论的贡献 阿尔钦产权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推广和深化科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权界定成本和产权排他性、分割性、外部性。 一是提出产权界定也有费用 阿尔钦提出,不仅产权交易有成本,产权界定也有成本。他认为产权的不同界定也会带来不同当事人的成本和收益的变化,从而改变他们的经济计算。在科斯假定的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形中,对产权的不同界定并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界定就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产权界定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谈判甚至争论,当界定产权的费用高于它所带来的利益时,人们宁肯不建立产权制度。 二是提出产权具有排他性 阿尔钦提出,“产权是给予人们对物品那些必然发生矛盾的各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并不是对物品可能用途施以人为的或强加的限制,而是对这些用途进行选择的排他性权利。” 三是提出产具有分割性和让渡性 阿尔钦认为,权利各部分的自愿分割与让渡能在以下方面实现有利的专业化(有时称之为“分离”):(1)实施决定资源使用的权利;(2)承担作为结果的市场或交换价值。 产权要素的可分离性可以使人们得益于以下专业化:有的人专门选择与监督资源的使用,有的人专门评价资源使用的成果,有的人则专门承担随之而来的资源未来的用途和价值方面的风险。由于资源的使用不同,结果的预期概率分布也不相同,而且由于不同结果,对于考察以前决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所以,这种产权要素的可分离性和可转让性,可以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可分割权利方面实行专业化,进而获得种种收益。 阿尔钦指出,如果所有制的份额是可以让渡的私有产权,就有可能消除股东的短期行为,从而公司才可能集聚足够的资本。如果股份是有限责任的,让渡性就有可能,这能促进更好的市场让渡。 四是提出产权具有外部性 阿尔钦认为,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是人们进行经济决策的基础,当某种资源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时,利用这一资源,就要冒不能全部获取使用这一资源而产生的收益的风险,或者说,替别人付出了成本,这就是外部性问题。产权制度的出现可以使成本或收益的外在性内在化。即:可以使经济当事人承担他应承担的成本,或者获得他应获得的收益。这一转变增加了经济当事人的有效运用资源的动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学点经济学 | 边际效用递减

关于边际效应递减最简单的解释是饿的时候吃馒头,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最大,以后第二个、第三个逐渐递减,直到边际效用为零(饱了),甚至为负(撑了、吐了)。但是总体的饱感是随着每一个馒头增加而增加的。

这里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边际效用递减在生理学上的解释是,人脑神经元对等量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强度随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递减(韦伯定律)。

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作为一个规律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它至少包括:

我们日常有些生活体验看上去是违背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比如喝酒时,有个开始平静后来喝high的过程,喝high时或者微醺时的一杯酒带来的满足感好像是大于第一杯酒的。听歌曲也是,有些歌曲不是第一遍就觉得好听,需要多听几遍才达到最佳体验。还有些重口味的食物,比如臭豆腐、黄泥螺、奶酪等,开始吃的时候会觉得难吃,时间长了反而慢慢喜欢上了。

其实严格按照上述前提条件的话,是没有反例的,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所谓的反例都是违反了以上前提,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 最典型的案例是吸毒。吸毒者有一阶段会出现上瘾现象,表现的好像是边际效用递增。实际情况是,吸毒上瘾是消费者偏好变化了,在上瘾之前,消费者吸毒一定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从不上瘾到上瘾的过程,表现的像是递增,但原因是消费者偏好改变了,表现在数学上就是消费函数变成了另外一根曲线。在新的曲线上,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所有上瘾的行为,都是发生了偏好改变 ,不是同一根曲线了。

-- 喝酒喝到high、微醺,也是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变化。听音乐、吃臭豆腐,从不喜欢到喜欢,都是偏好发生了改变。但是在新的偏好上,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的。

-- 医生说要吃三颗抗生素,第一颗和第二颗效果没有,甚至还有可能让细菌产生抗药性 ,但是第三颗起作用了。这是混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第三颗的药效是建立在前两颗的基础上的。

-- 集邮、收藏品领域里,有些情况是把限量的东西全部收集齐的效用比没收集齐大,这个也是混淆了边际和总效用。快到收集齐时带来的更大的满足感,是由于总效用而非边际效用带来的。

-- 网络的效应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这个的确是边际效用递增的,但是这不是消费者,属于生产者。

-- 最具迷惑性的是金钱,总感觉越有钱越贪婪,没有谁会嫌钱少的,再大的富翁也没有停止赚钱。其实金钱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你赚到的第一个1万块和第5个、第10个1万块,效用肯定是递减的。但是金钱的特点是它的边际效用不会变成零,始终为正。这样在金钱多到一定程度以后,边际效用近似于不变了。

企业经营者熟练掌握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可以更好的制定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

最常见的是买的越多折扣越大,甚至会有麦当劳可乐免费续杯的销售手段(美国)。

但是反过来想,既然是边际递减的,那同样的产品的销量也是趋势递减的,企业为了实现收入增长的目的,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避免边际效用递减。比如,制造新的流行时尚,耐克、阿迪达斯的管用伎俩。没有时尚元素的话,每双运动鞋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且运动鞋的质量都不错,还挺耐穿,谁买新的呢?制造时尚。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新运动鞋时,其消费偏好已经发生改变了,不再是原来的边际效用了。

创新和不断推新品的策略。这个在手机、相机类的电子消费品行业最为常见。如果没有不断的创新和新品,消费者的换机意愿就会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降低。企业必须不断的推陈出新,让消费者感觉每次购买的新品和之前的都差距巨大(其实不一定)。这个策略用到极端就是微创新 ,类似当年的诺基亚,换个壳子和颜色都说是新品。只能说这个策略本身也是边际效用递减的。

多品牌战略也是为了对抗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增加总收入。比如宝洁、斯沃琪手表 、路易威登等企业,旗下都有众多的子品牌,避免了消费者连续消费单一品牌带来的递减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也意味着需求曲线是永远向下的,同样的商品,需求增加时,价格一定是下降的,两者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价格上涨,需求反而增加,比如从普通背包到LV,这个其实是消费函数发生了变化。

不过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上更大的意义,是它很好的解释了消费者均衡的问题 ,符合我们的日常感知。

我们实际的生活经验是,虽然我们有不同的偏好,但结果却是我们的总体消费是相当分散的。比如你喜欢排骨超过蔬菜,但你不可能顿顿都吃排骨,不吃其它的。就总效用来讲,排骨对你来说超过蔬菜,但是随着边际效用递减,会有一个时刻 ,排骨和边际效用和蔬菜是一样的,甚至蔬菜更大。你喜欢周杰伦超过王力宏,但是你也不会一直只听周杰伦,不听其它音乐。如果周末只有2个小时的空闲 ,可能你会首选看场电影,但实际上,你不可能每个周末的每个两小时都去看电影,你也会用来逛街或者看书。

虽然我们对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偏好,但是我们的决策都是在边际上做的,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实际上最后大家都会变得“差不多”。注意,这里的差不多,不是指偏好差不多,而是指在边际意义上的效用差不多 -- 连着看了两场电影了,再看一场感觉和逛逛商场差不多了;听了一晚上周杰伦了,明天改听王力宏吧。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时间和偏好,形成一个多样化的消费组合。

设想一下,假设没有边际效用递减,那你就会顿顿吃排骨 ,周末整天看电影,而这明显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阿曼阿尔钦(Armen Albert Alchian,1914-2013)提出过一个观点: 理性假设与演进观点在解释经济行为时是等价的 。他的论文《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据说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十篇经济学论文之一,阿尔钦在文中指出市场经济本身提供了一种选择“适者”和淘汰“不适者”的机制。经济学家所做的研究是基于理性假设的,现实世界里的消费者或者企业有时是非理性的,但是由于市场的演进作用,经过淘汰剩下来的都符合基于理性假设的结论 。

我们把脑洞开的再大一点,用经济学的观点去看看生物界的进化情况 。

假如有一群生物 ,他们的口味是边际效用递增的,那么他们就会一直吃一种食物直到上瘾为止,比如这样的狮子只吃羚羊,不吃斑马和野牛。那会怎么样呢?按照演进理论,这个物种是注定要灭亡的,因为变化的外部环境会带来食物结构的改变。换言之,进化的结果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

再推演一下,由于外部环境是随机不断变化的,这些存活下来的边际效用递减的生物还得具备某种灵活性,某种好奇心,不断的去尝试新鲜的食物,增加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而正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在边际上,新的食物更容易替代老的食物。结果是,充满好奇心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而这种好奇心,在我们人类身上,最终演化出了创造力。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我们吃第二个、第三个馒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我们同时还喜欢吃苹果,并发明了苹果手机。

参考:汪丁丁教授的相关文章。

阿尔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阿尔钦博托、阿尔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