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治帝怎么死的的信息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同治帝怎么死的,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同治帝是怎么死的
对于同治皇帝的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同治皇帝死于花柳病的说法主要见诸于一些野史小报。当时在北京的外国医学团体有一份内部报告,里面推断同治帝早在去世四五年前就染上了花柳病,后因治疗不得当,最终导致病情恶化而身亡。
不过,这个外国医学团体中的人并没有亲自见过同治皇帝,所以这份报告中记载的内容都是根据各种传言收集的资料,并不具备权威性。清朝官方公布同治帝是死于天花。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里面记载了太医在同治患病到去世期间的脉案和用药处方。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就是晚清重臣翁同龢在自己的《翁同龢日记》中也记载了同治帝是死于天花。由于日记是比较私人的东西,里面记载的内容一般都力求真实,因此可信度较高。两个资料相互佐证,基本可以认定同治皇帝确实是死于天花,而并非民间传言的花柳病。
扩展资料: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纵观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确是去世年龄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叹同治皇帝可悲可怜,短暂一生无所作为。
其实同治皇帝并不真是无所作为,在其在位期间,出现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
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也就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
同治帝感染梅毒而死的说法的来源:
1.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同治死于梅毒。根据小横香室主人所撰《清朝野史大观》中「清宫遗闻」就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
2.从翁同龢日记记载也可知一二,他很可能死于花柳。
扩展资料:
同治帝的死因 :
《清史稿》记载载淳之死:“上疾大渐,崩於养心殿,年十九。”清史稿未交待同治是如何死的,不过从一些文献可得出同治的死因有二:
1.官方给的说法是天花。
根据清代《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记载同治皇帝当时的病症为:“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众多专家研究同治皇帝死亡前后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得出其死于天花。
2.根据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日记记载 “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和“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另外恭亲王奕欣长子载澄曾因与同治帝微服出宫嫖妓之事而革除贝勒爵位,可见同治帝死于梅毒之说并不是捕风捉影。
参考资料:凤凰网_同治帝真如野史所说的死于花柳么?翁同龢日记暴露这一点
历史上的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
对于同治皇帝的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记》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沉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闻》记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根据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载淳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的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载淳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同治帝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位。公历1875年1月12日,载淳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
同治皇帝名载淳,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纵观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确是去世年龄最小的一位。
在其在位期间,出现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同治皇帝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民间都有哪几种说法呢?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同治也就是载淳,是咸丰皇帝和慈禧的儿子,在咸丰死后他接班为帝。不过,他只是一个傀儡,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母亲慈禧的手里。然而,同治却不长命,6岁就登基的他,在位仅仅13年就英年早逝了,享年19岁。
同治的死,官方说法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但民间却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甚至还有人认为他长期被慈禧压迫,郁郁而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天花说
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这是详实可靠的。《翁同龢日记》中对同治患病及治疗的记录,也非常详细,这也说明同治应该是死于天花病。而这也是目前官方认定的同治的死因。
梅毒说
民间说法,同治帝经常在恭亲王之子载澄的陪同之下在京城的烟花柳巷买春寻欢,以至于染上梅毒,不治而亡。很多野史都有记载,而且很多影视剧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所以很多人认为同治是死于寻花问柳。但其实这只是野史,在正史中并未提及。
疥疮说
疥疮是由疥螨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柔嫩之处有丘疹、水疱,阴囊部位瘙痒等”。根据清代李慈铭的《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帝嬉戏游宴,耽于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但这只是野史的记载,并没有佐证,而根据同治的死前的表现,与之也不太相同。
心病说
从历史上看,这倒也说得过去。比如汉朝的第二位皇帝刘盈,就是长期在自己母亲的压制下郁郁而终。而之慈禧这样的人强压下,不得病是难免的,即使没有身病,也会有心病。 没有人愿意当傀儡,所以长期这样压抑,很容易得病的。这倒也是,同治的死,与这个脱不开关系。
同治皇帝因什么而死呢?
同治帝载淳是叶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他是咸丰皇帝的独子。同治6岁时即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亲政。但他亲政不到两年即病逝了。对于同治的死因,有的说是天花,有的说是梅毒。
清代档案中发现了《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一份,据记载,载淳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当天下午,太医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结果是:“脉息浮数而细。
系风瘟闭来,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载淳的病来势很凶,御医对此开出了用生地、元参、牛蒡子、芦根等12味药配制的“益阴清解饮”,进行避风调理。
同治仅服了一次药,病情就明显好转。于是御医们精心医治护理两天多,有些症状就有了减退的迹象,但是由于瘟热毒滞过盛,以致头面、颈项发出的痘粒很稠密,而且痘粒颜色紫滞,又伴有咽痛作呕、身颤口干、便秘溺赤。痘料透出后过盛的毒素并没完全随之表发出来,最后用药无效,以致身亡。
史料上的这个记载,使很多人认为同治死于天花。但民间流传更广泛的说法认为他死于梅毒。很多严肃的学术著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出入烟馆妓院。
众所周知,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
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后,强令同治喜欢慧妃。而同治讨厌慈禧所喜欢的慧妃,于是,同治帝与太监等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他怕人知道,所以不敢去京城大的妓院明楼,专门去那些不堪的小妓院。
据说,载淳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开始长斑点。于是召太医诊治,御医见到这种症状大惊,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请命慈禧。慈禧命令众人向外界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
于是,御医们按照治天花来开药,但医治无效。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病来治,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同治怎么去世的
同治的死因有很多个版本,正史记载死于天花,但坊间多有传言称其死于性病,确切来说就是梅毒。
同治皇帝脉案记载: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胀面肿”;三十日“面颊肿硬,牙浮口黏”;十二月初一日“面颊硬肿,牙龈黑糜口臭”;初二日“各处痘痈俱见正脓,唇腮硬肿,牙龈黑糜,舌乾口臭,大便黑黏”;初四日“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这一天,御医确诊为走马牙疳。
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他一九二三年所着的《清代通史》里,也再三强调了同治帝就是死于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医李德立的两位曾孙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

关于同治帝怎么死的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电话:18514096078
蒙ICP备20230035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