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三三制原则)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三制,以及三三制原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三三制”工作法?
- 2、三三制名词解释
- 3、三三制指的是
- 4、三三制指的是什么?
- 5、什么是三三制政权
- 6、“三三制”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三三制”工作法?
“三三制”工作法指的是将所有干部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干部走出去,即吸引外商,引进资金,召集项目;一部分干部走下去,即走到农村,发展农村、服务农村;剩下一部分干部则留下来,处理日常的事务,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
“三三制”工作法的好处:
(1)这样优化了干部工作方法,让专职业务干部能够深入钻研主业,认真履行主责,为高效便民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2)可以有效推动各项重点工作,针对镇情实际,研判人居环境整治、产权制度改革、精准扶贫、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镇建设、宣传、文化旅游及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安排部署,落实责任。
(3)“三三制”工作法,因人设岗、因事定责,合理把全镇的工作力量分配在各条战线,有效解决了乡镇人少事多、复杂难干、人才难留的问题,为激发乡镇干部干事创业蓄积了新的动能。
扩展资料:
“三三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意思:
(1)在人力资源中,三三制是指:三大价值导向(个人价值 、岗位价值 、贡献价值),三大基础工程(成本分析 、薪酬调查 、价值评估),三大设计技术(结构设计 、等级设计、 晋升设计)。
(2)在楼市中,所谓楼市三三制原则,就是建立三种住房制度。这三种制度指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
(3)在军事上:“三三制”是一个班内由三至四人划分三或四组。正副班长为当然小组长。另在班内挑选政治较好、战斗勇敢,或有经验的战士充当组长。在战斗时各组以班长为核心,在班长领导下,率领本小组根据敌情地形,散开距离间隔进行作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三制
三三制名词解释
三三制名词解释如下:
1、三大价值导向:个人价值岗位价值贡献价值。
2、三大基础工程:成本分析薪酬调查价值评估。
3、三大设计技术:结构设计等级设计晋升设计。
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三制在企业中是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如:三分之一人员工作,三分之一人员调查研究,三分之一人员学习。
三三制指的是
1、”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2、楼市的“三三制”原则。现在的有楼市的”三三制“原则,就是建立三种住房制度。这三种制度指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
3、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三制”原则。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三三制”是指:三大价值导向、三大基础工程和三大设计技术。
三三制指的是什么?
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的中间分子。
三三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
对于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三三制的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为防止地主豪绅钻进政治机关,规定基层政权的成份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变通。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三三制”的由来:
1940年初,延安县中区五乡在突击完成征粮工作中,为了达到改进和创新征粮工作的方式方法,乡政府提出用民选方式组织征粮委员会,每十二三户居民公选1名代表。
在全乡选出的由27名代表组成的征粮委员会中,共产党员只有9人,其余18人均系非党人士。这些非党人士中有富裕户和绅士。征粮委员会在延安县委、县政府和延安工作团的领导与帮助下,充分发扬民主,在群众中进行大量的宣传解释和动员工作,精确调查统计,积极组织粮食入仓。
全乡原定340石公粮的计划,不仅提前完成,而且超额了11石。全乡各界人民都认为这年公粮出得公平、出得愿意。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充分肯定了中区五乡征粮委员会的新鲜经验,并号召在边区各地推广运用。
毛泽东对这个经验很重视,批示指出:“共产党员只有与多数非党人士一道,真正实行民主的‘三三制’,才能使革命工作做好,也才能使党的生活活跃起来,如果由党员包办一切工作一定做不好,党员也会硬化不进步。”这是最早出现的“三三制”提法。
中共中央关于“三三制”的原则提出后,首先在边区的陇东、绥德两个分区和富县等新区试行。
1940年4月4日,边区政府在《关于新区行政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新区建立统一战线政权时,“各级参议会与政府委员,必须包括各阶级抗日党派与无党派之成分”,“无论任何一政党之党员所占议员或委员之总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按照“三三制”的原则,陇东、绥德分区和富县经过民主选举,分别建立了乡县两级的临时参议会和政府,许多有名望的绅士被选为参议员。
谢觉哉在《陕甘宁边区的选举与议会制度》一文中曾这样评价:“绥德、陇东等地实行‘三三制’因为最早,并且创造了有益的经验,所以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试验区。”
李鼎铭当时也不无感慨地说:辛亥革命至今29年,29年来号称民国,但回头想一想,人民获得了什么民主权利?今天边区政府真正给予人民以抗日的民主权利,使大家有了参政的机会。
1940年7月5日,毛泽东为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发表《团结到底》一文,进一步提出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
12月2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论政策》的党内指示:关于政权组织。必须坚决地执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在政权机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吸引广大的非党人员参加政权。
1941年1月30日,边区中央局发出了给各级党委的指示:“边区详细地研究了延安各地征粮委员会组织,及根据绥德、陇东、富县各地参议会的经验,认为边区自乡村起可以彻底地实行‘三三制’”。
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五条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三三制”选举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法律依据。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隆重召开。毛泽东在开幕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就是要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和全国一切抗日的党派、阶级、民族合作,只要不是汉奸,都要联合一致,共同奋斗”。
他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的讲话,成为这次参议会的工作方针。
大会正式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边区施政纲领的决议,并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了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会委员和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等人选。林伯渠当选为边区政府主席,李鼎铭为边区政府副主席。
边区政府委员选举结果为:高自立、南汉宸、肖劲光、贺连城、刘景范、马明方、柳湜、霍子乐、那素滴勒盖(蒙古族)、毕光斗、肖筱梅、高步范、杨正甲、马生福(回族)、高崇珊、徐特立等16人。
由于在包括边区政府正、副主席在内的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了7名,超过“三三制”的要求,共产党员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由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至此,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正式确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三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三制”的由来
什么是三三制政权
开展大生产运动、整顿三风、建立三三制政权
开展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下,正式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中共中央制订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如在各项生产事业中实行以农业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在生产和消费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
整顿三风是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的一个阶段,时间是从1942年4月至1943年10月,其主要内容整顿学风、整顿党风、整顿文风。
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三制”指的是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机构的人员组成制度。为了坚决执行抗日爱国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中政权机构人员的组成: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按照这一原则进行了换届选举。5月1日,《陕甘宁边区管理纲要》颁布,1942年基本实现。1944年以后,“三三制”从政权机关扩展到经济文化事业机关。
历史发展
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了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共中央于1940年3月6日,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召开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133名参议员出席,其中有共产党员46名,占三分之一。各个根据地相继进行了改选,建立了“三三制”政权,颁布了施政纲领,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运动和政权建设。
三三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三制原则、三三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