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中发现古雏鸟(琥珀中发现古雏鸟图片)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琥珀中发现古雏鸟,以及琥珀中发现古雏鸟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生物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古鸟类新物种
- 2、琥珀中发现古雏鸟是怎么回事?
- 3、18年2月2日在琥珀中发现的古鸟有什么意义?
- 4、琥珀中的古雏鸟是谁发现的?
- 5、科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雏鸟” 距今有多少年?
- 6、琥珀中古雏鸟是在哪里发现的?
古生物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古鸟类新物种
琥珀鸟标本全貌,上方可看到暴露的羽毛
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地质学家对该矿区的火山灰测定后发现,这里的琥珀形成于约9900万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因此这里被认为是人类能一窥真实白垩纪世界的唯一窗口。在2016年,邢立达团队在胡冈谷地首次发现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鸟类和恐龙包裹体,引起国内外媒体的轰动,此后,邢立达团队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如琥珀中首次蛇类记录等。
鸟类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脊椎动物之一,大约有10500个种。在近1.5亿年漫长的演化 历史 中,共历经了白垩纪和新生代两次辐射演化,其中的白垩纪是鸟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记录了鸟类如何从恐龙演化的过程。“胡冈谷地的鸟类琥珀包裹体较为丰富,对我们了解鸟类演化帮助很大。”路易斯·恰普教授说。
琥珀鸟羽毛特写
此次科学家发现的包裹古鸟类的琥珀非常小,长约3.5厘米,重5.5克,显微CT为这么小的标本提供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古鸟化石中是难以实现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表示,这件标本的骨骼保存非常好,重建之后的脚部栩栩如生,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邢立达团队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他介绍道:“重建的数据表明,此次发表的标本是一只非常特别的古鸟类的腿部,记录了其不凡的骨骼形态学。”
琥珀鸟足部特写,可看到极长的第三趾
该标本的形态学特征,如第II跖骨滑车最宽,第IV跖骨滑车缩小为单个髁突等特征,都常见于反鸟类,综合诸多特征的分支系统学分析也表明该标本属于反鸟类。该标本最特别的地方是,其各个趾骨的长度非常特别,其第III趾最长,约9.8毫米,比跗跖骨长20%,而第I趾和第II趾的长度非常接近,前者是后者长度的86%,第II趾的长度为第III趾的59%,这些比例组合不同于任何其他中生代鸟类乃至现生鸟类。而且由于该标本的近端跗骨与胫骨,远端跗骨与跖骨的完全融合,所以属于亚成年到成年个体。
基于以上各种特征,古生物学家将标本定为新属新种,属名为琥珀鸟,意为琥珀中的鸟类,种名为陈光琥珀鸟。据悉,这是科学界首次命名琥珀中的鸟类新物种。
标本的拥有方,腾冲虎魄阁博物馆馆长陈光先生回忆道,“2016年,当时我在琥珀矿区附近,矿工给我展示了这件标本,我当时觉得这小动物的趾头太长了,不像小鸟,反而和当地常见的蜥蜴脚趾头类似。邢立达博士与我有密切的合作,研究过我发现的完整雏鸟琥珀,他看到这件新标本之后非常吃惊,确定是鸟足,而且是特别奇怪的标本!”
腾冲虎魄阁博物馆馆长陈光
由于琥珀的特殊保存条件,琥珀鸟的软组织也保存得非常好,学者在镜下观察到其角质鳞丝状羽稀疏分布于趾骨的背侧表面,此外还有左翼尖的羽毛区域,包括了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暴露在琥珀的表面。
“此前古生物学家描述的胡冈谷地古鸟类都是幼鸟,琥珀鸟是当地首次发现的亚成或成年古鸟类个体。”邹晶梅表示,“琥珀鸟的鉴定特征是第III趾的显著延长,这是在任何中生代鸟类中都没有观察到的现象,加上其大型的弯曲的爪子,相当长的第I趾,都强烈暗示着这是一种树栖的适应特征。”
当问及琥珀鸟可能的习性时,邢立达表示:琥珀鸟的体型娇小,从保存的腿部长度约3厘米来推断,其体长要比麻雀还小不少。在没有现生的类似鸟类对比的情况下,琥珀鸟这种延长的第III趾的功能难以确定,增强的脚部抓取能力可能是对树栖更好的适应,但如果结合可以用来感知的角质鳞丝状羽来判断,这还可能于捕食专业化有关,比如马达加斯加指猴,其中指和无名指非常纤细,常用来敲击树木,定位蛀虫,并将其抠取出来吞食。琥珀鸟的角质鳞丝状羽在第III趾上最长且最健壮,可能起到增加长脚趾作为蛀虫探测器,并采用类似指猴取食策略。
这种特殊的小型古鸟类当时就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包裹它的琥珀就像时光胶囊一样,将其独特的足趾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示给今日的人们,进一步阐明了白垩纪反鸟的辐射演化,揭示了鸟类曾经利用但后来抛弃的,一些可能的捕食策略。
琥珀中发现古雏鸟是怎么回事?
古代雏鸟正好被树脂包住了。
机缘巧合,包着古雏鸟的树脂被深埋地下,经过数万年变成化石。也就是琥珀了。
18年2月2日在琥珀中发现的古鸟有什么意义?
“18年2月2日在琥珀中发现的古鸟表明了缅甸琥珀中反鸟类类群在白垩纪中期仍然存在较大的生态分化和辐射,这对人类理解古鸟类的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月2日,中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只目前为止最完整的古鸟,而且是在琥珀中发现的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刚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Ryan C. McKellar)教授、台北市立大学的曾国维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现已在在中国顶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英文版)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
论文作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告诉,这只琥珀古鸟长度约5厘米,只有蜂鸟大小,来自一亿年前恐龙横行的白垩纪。
新发现的琥珀古鸟化石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学信息,比如头盖骨基部、脊柱(约5个颈椎和8个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桡骨和尺骨)、骨盆区域和股骨等。
这一新发现的琥珀古鸟属于反鸟类。反鸟类是白垩纪出现的一类相对原始的鸟类,有着较强的飞行能力,拇趾与其他三趾对握,适宜树栖,但最终在晚白垩世末期与恐龙一道完全绝灭。反鸟类的肩带骨骼的关节组合与现生鸟类的相比,二者凸凹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得名“反鸟类”。
2017年6月,中国古生物学家邢立达带领的团队曾经发布了琥珀中雏鸟,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关于这次在琥珀中的新发现,邢立达称,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鸟类琥珀标本:“虽然曾发现过比这次更古老更完整的鸟类化石,但是在琥珀中这么完整的,这是第一次。”
台北市立大学的曾国维教授表示,矿工在打磨该琥珀时,没有认出这是一只古鸟。矿工将这个标本沿着冠状面剥蚀,所以它变得薄薄的,被研究团队昵称为“煎饼鸟”。
“煎饼鸟”标本的发现,表明了缅甸琥珀中反鸟类类群在白垩纪中期仍然存在较大的生态分化和辐射,这对人类理解古鸟类的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反鸟在白垩纪十分兴盛,它们很可能最早获得了飞行能力,并且于现代鸟类(今鸟)之前已经向全球辐射了。如今,科学家在世界各地的白垩纪地层都发现了不同的反鸟化石。中国发现的华夏鸟、波罗赤鸟、中国鸟、始反鸟、长翼鸟、原羽鸟、长嘴鸟等都属于反鸟。
反鸟族群在白垩纪结束的时候全部灭绝了。在这两块琥珀发现之前,科学家只能通过化石骨架来了解它们。正是这两块琥珀的出现,科学家第一次能够看到这种古鸟类的组织结构,甚至观察到它们羽毛的细节。在琥珀的包裹中,这些细节几乎与生前无异。
琥珀中的古雏鸟是谁发现的?
6月8日,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为首的中美加多国研究者在北京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古雏鸟标本,该标本距今9900万年,与恐龙处在同一时代。邢立达介绍说,“研究表明,此次发表的标本是一只较为完整的反鸟类雏鸟,记录了其生命最初几周的骨学和羽毛特征。”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O Connor,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白明副研究员、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Ryan C. McKellar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刊物《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影响因子8.743)。
“我们在2015年便发现了数个更完整的古鸟类琥珀,尽管骨骼的三维重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达介绍说:“研究表明,此次发表的标本是一只较为完整的反鸟类雏鸟,记录了其生命最初几周的骨学和羽毛特征。”
特异保存的化石往往能提供远古生命前所未见的细节,比如“木乃伊”化的鸭嘴龙类埃德蒙顿龙所留下的皮肤印痕,虚骨龙类棒爪龙留下的肠道痕迹,以及中国热河生物群的众多脊椎动物化石。尽管这些标本对古生物学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仍会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损失大量细节。琥珀则没有这些问题,它能为古生物提供无与伦比的保存状态,唯一的缺陷是它所能容纳的包裹物大小受到严格限制,因此琥珀中完整的大个体脊椎动物极为罕见。
“此次,我们描述的古鸟类琥珀珀体很大,约9厘米长,容纳了接近完整的一只古鸟类的头部、颈椎、翅膀、脚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关的软组织和皮肤结构。”论文的作者之一,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Luis M. Chiappe教授说:“这些保存下来的软组织除了各种形态的羽毛之外,还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睑,以及跗骨上极具细节的鳞片,这为古鸟类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科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雏鸟” 距今有多少年?
2月2日,中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联合宣布,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首次发现了一只几乎完整的小鸟,这也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鸟类琥珀标本。
这只小鸟保存了很多原始鸟类的特征,比如口中有牙齿、在翅膀上有小爪子,但它乌喙骨和肩胛骨的凹凸情况,与今鸟类(今鸟类:鸟类从早白垩世开始出现的一个演化支系,包括所有新生代以及现生的鸟类)相反,所以叫它反鸟类。
据了解,反鸟类主要发现于白垩纪早期的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到白垩纪晚期,主要发现于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马达加斯加等地,后来随着恐龙一起灭绝。中国目前已知的反鸟类化石均发现于白垩纪早期。
普通琥珀到这个级别就算比较大了,而这次发现的小鸟琥珀,除嘴巴末端外,其余部分基本都在,这个真是非常难得。可以说,这只小鸟是目前缅甸琥珀,或者说是全世界琥珀里面最完整的一只小鸟了 !
琥珀中古雏鸟是在哪里发现的?
6月8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了解到,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有史以来首次在琥珀中发现雏鸟标本。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白明副研究员、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刊物《冈瓦纳研究》。
2016年,邢立达团队发现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鸟类翅膀和非鸟恐龙内容物。“我们在2015年便发现了数个更完整的古鸟类琥珀,尽管骨骼的三维重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达介绍,“研究表明,此次发表的标本是一只较为完整的反鸟类雏鸟,记录了其生命最初几周的骨学和羽毛特征。”
这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之一,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约9900万年前。邢立达说:“这只小鸟体型娇小,当时它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琥珀中的古鸟标本保存极为完好,尤其是约2厘米长的金黄色鸟足特别醒目,“上面的鳞片,丝状羽栩栩如生,有很锋利的爪子,当时当地人都以为是蜥蜴爪,但我意识到这个标本尤其特殊,更像鸟类的足部。”标本的拥有方、腾冲虎魄阁博物馆馆长陈光回忆道,“我们后来选择与邢立达团队合作研究,他确认了我的猜测,这确实是鸟足!而我的爱人则给这件标本起了一个昵称,叫‘比龙’,这是缅甸一种琥珀色小鸟(小云雀)的当地读音。”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黎刚对记者表示,获取标本之后,研究团队开始只是注意到了一对非常精美的鸟足,之后采用显微CT等无损设备来成像和分析标本之后,才发现了琥珀内部还隐藏着头骨、脊椎等重要信息,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专家们认为,比龙标本是目前缅甸琥珀中最完整的古鸟类化石,它是一只出生仅数周的反鸟类雏鸟,琥珀的特异性使其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丰富的雏鸟骨学与软组织细节,为人类了解反鸟类和今鸟类在发育上的显著差异提供了新的证据。
琥珀中发现古雏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琥珀中发现古雏鸟图片、琥珀中发现古雏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