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斯咏(陶斯咏的死因)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陶斯咏,以及陶斯咏的死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陶斯咏是怎么死的
她在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享年36岁。
陶斯咏事迹:
陶毅(1896—1932)女,汉族,字斯咏,湖南湘潭人。生于富商之家(有传是因为女方家境好,嫌弃毛泽东,两人才分手),周南女中师范科的毕业生,时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副会长(毛泽东当时是理事)。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诗人邢海珍说:“湘江才女冠江南”。
她一直主张“教育救国”,所以毕业后一直从事女性教育工作。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出来。陶毅终生未再恋爱(初恋是毛泽东),也未结婚,她于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享年36岁。
影视里陶斯咏的形象
扩展资料:
与毛泽东的恋情是陶毅被人所熟知的原因,但是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觉得这不符合史实:
毛新宇说,我认为这并非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包括对我爷爷个人生平的了解,毛泽东在建党前后,除了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甚至包括他在1918年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我认为毛泽东最爱的伴侣和妻子始终是我的奶奶杨开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陶毅
人民网——毛新宇:毛泽东的恋人陶毅并非史实
恰同学少年中萧子升、陶思咏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
萧子升,男,1894年8月22日生,字旭东,后改名萧瑜,湖南湘乡人。他比毛泽东小一岁,却比毛泽东高三届,是湖南省立一师的高材生。生前长期在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为留洋教师萧岳英之子,著名诗人萧三之兄。在湖南一中师范的学生中,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杨昌济老师的得意弟子,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
陶毅,女,汉族,字斯咏,湖南湘潭人。她出身富商之家。周南女中师范科的毕业生,时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副会长(毛泽东当时是理事)。
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诗人邢海珍说:“湘江才女冠江南”。
人物轶事:
萧子升在国外出版了一本关于他与毛泽东交往的书(中译本书名:《我与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出版)。在书中详细描写了他与毛泽东俩人一文不名而步行游走湖南省内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传奇经历。
青年毛泽东与好友萧瑜曾有过一次关于中国家族制度的谈话。毛认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太重,所以人们缺乏民族感情。萧也认为,把儿子完全当作家庭的私产是错误的,但也并不完全属于国家的,夸大国家的观念和夸大家庭的观念一样是有害的。
毛认为萧对子女的观念有些奇怪,并认为国家应高于一切。在一个理想的国家,儿童将由国家扶养和教育。最重要的是应有一个强有力的好政府 有趣的是两个风华正茂、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年青人,谁也没有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更未为此而翻脸。两人一生都在实践着自己的理念。
毛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立了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崭新社会,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好政府,让内受军阀涂炭、外受异族凌辱的中华民族好生扬眉吐气了一回。
萧也贸然走上了一条自选的无政府主义的道路,既反对国民党,也未因好友的成就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一生流落于欧洲、美洲。让人感叹不已。
在周南女中,陶斯咏和向警予一样,是一位思想十分开放的女性,也是新民学会中的一员出色的女将,与毛泽东过往甚密。毛泽东创立文化书社时,她是拿出十块银元的三个注资者之一(易礼容只拿了一块银元)。
1921年元旦新民学会召开年会,她和毛泽东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着漫天风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还陈列在长沙市周南中学。
陶毅也是一位新型女性,思想激进,主张教育救国,致力女性教育,先后在上海、南京、长沙创立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1931年初在长沙病逝,终年35岁。
喜则斯陶 陶则斯咏 什么 意思
意思是人的喜愠之情有陶、咏。
出自《礼记·檀弓下》,《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
原文: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
译文:
人心里高兴就想发抒表现出来,想表现所以歌咏,歌咏就不由得身体摇动,摇动就不由得舞蹈起来,舞到极致就会生发出愠怒,愠怒到极致就是哀戚,哀戚就会叹息,叹息不已则用手捶胸,捶胸犹不足达哀戚之情就会顿足跳跃。
扩展资料
赏析
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
礼要求人们将情感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层次,如丧礼中最哀痛时踊即可,而且每踊三次,三踊而成。若不加节制,情绪失控,不仅无法完成丧葬之礼,甚至可能毁性丧身,这当然是死者所不希望见到的。
讲的是人的感情特征喜哀悲伤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情绪失控以至无法挽回的地步,万事看开一点。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檀弓下
陶斯咏简介
人物简介:陶斯咏(1896-1931),即陶毅,字斯咏,湖南湘潭人(后举家迁至长沙),
是一位富商家的小姐,周南女师范学校毕业生,20世纪20年代初是长沙学术人物,当时被誉为“江南第一位才女”的美名。
她是一种新型的女性,思想激进,提倡教育以拯救国家。她是新民学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在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湖南各行各业联合会中,她是副会长,当时毛泽东只是理事。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记忆,他们都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
扩展资料
与毛泽东的恋情:
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毛泽东英姿焕发的风采和办事细心果断的气质,为一批女教员所钦佩,而陶毅更是对他倾慕不已。二人曾陷入爱情之中。关于两人分手的原因,有三种看法:
其一:因家人的反对。毛泽东与陶毅不仅同为湘潭人,而且志向也相同,但是家境却相距十分悬殊。陶家是湘潭一带有名的富户,陶毅与毛泽东的交往立即遭到了父兄的强烈反对,结果,由于女方家庭的反对,毛泽东和陶毅初萌的爱慕关系很快便戛然中止。
其二:因政见的不同。在1918和1919年毛两次离开长沙的时间,毛给陶写过一些信,能查到的就有五件(内容当然只是片断)。
1921年,中共“一大”结束后,代表们每人领到五十银元做回乡的川资。毛于是去游览了杭州、南京,返程途中,还曾经专程到南京停留,探望陶斯咏。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咏则仍回周南任教,两人从此便聚少离多。
其三,毛泽东1920年冬结识杨开慧后,毛陶两人分手。
毛陶分手后,友情仍存。1920年7月,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陶毅是主要投资人之一;同年10月毛泽东建议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陶毅是附议人之一。毛泽东发起驱张运动,也多次与陶毅、易礼容等通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陶毅
陶斯咏为何而亡
陶斯咏为病而亡。陶毅是一位新型女性,思想激进,主张教育救国,致力女性教育,先后在上海、南京、长沙创立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1931年初在长沙病逝,终年35岁。
陶斯咏家人解放后在哪里
陶斯咏家人解放后在长沙。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陶斯咏,本名陶毅,字斯咏,原籍湖南湘潭,后随家人迁往长沙。出身于富商家庭,毕业于周南女中,是20世纪20年代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
关于陶斯咏和陶斯咏的死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