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鸡黍之交的故事(鸡黍之交的故事概括20字)

2025-09-09 07:09:18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今天给各位分享鸡黍之交的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鸡黍之交的故事概括20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鸡黍之交是指谁和谁?

鸡黍之交指范式和张劭的事迹,两人因此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形容守信之交。

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

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鸡黍之交同类成语故事

管鲍之交:本义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齐国人,两人少年时就是好朋友。鲍叔牙很赏识管仲的才学,也很了解他的所作所为。两人曾经一同做买卖,他们在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得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贫困,从来不因他多得了钱而说他贪心。管仲曾替鲍叔牙办过几件事,可是事情没办好,反而弄得更糟糕,鲍叔牙也并不认为管仲无能,因为他知道事情总有不顺利的时候。

管仲曾三次当官,三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干,因为鲍叔牙知道他是没遇到赏识他的人,没有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管仲曾经三次参加作战,每次都逃跑了,鲍叔牙也不认为他胆小怕死,因为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人要奉养。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如此深透,所以管仲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故事鸡黍之交主要内容30字左右

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字巨卿,东汉山阳金乡(今山东金版乡县)人。权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

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

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扩展资料:

其他相关故事:一诺千金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别名汜。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

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鸡黍之交”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鸡黍之交”的成语典故是东汉时期,有个叫范式,字巨卿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和汝南郡人张劭,字元伯是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请母亲准备宴席,但是母亲认为没准人家是随口说的,而且都过了两年,你还这么当真。元伯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到了约定的日子,巨卿果然来了,两个好朋友吃鸡喝酒,非常开心。

1、“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属 “八拜之交”之一。

2、“鸡黍之交”一词多用以形容朋友之间超越生死的极致感情。一般认为此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所编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卷十六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一文。

3、此为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推崇“友谊深长﹑诚信守约”之典范。对现代人来说,虽然不能要求“以死履诺”,但“一诺千金”“诚信经营”仍然是道德的要求。

鸡黍之交

“鸡黍之交”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说的是: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八拜之交”中的“鸡黍之交”即源于上述故事。实际上此故事强调的乃是“守信之交”。那么为何此故事不称“守信之交”而从故事中又见不到“鸡黍之交”的字样呢?这是因为《后汉书》的这段故事被元朝的宫天挺改变为剧本《死生交范张鸡黍》了。因为这个剧本比《后汉书》深入人心;这样“鸡黍之交”就代替了“守信之交”。那么“鸡黍之交”在宫天挺的剧本中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是作者在范式与张劭约定拜访日期时,让张劭说了这样一句话:“来我家我要以鸡黍相待。”分析这句话,似有以下几层意思:(1)用典相约。此典是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用此典以寄托“相邀”之意,(2)有表明自己的家是田家之意。(3)自谦;来我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祗有“鸡黍”而已。

在《后汉书》有关范式张劭的这个故事中,还有一部份是记叙范张二人的另一件事的。这“另一件事”中有一种“生友死友”的提法很特别;宫天挺在改编此故事时又特别渲染了这一提法。所以下面把这“另一件事”也介绍一下:范式与张劭分别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张劭就有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张劭弥留之际,有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看护他。这时张劭对郅殷二人叹息说:“恨不见吾死友!”子征听了很奇怪,问:“我和君章尽心地伺候你,这不就是死友吗?你还要找谁?”张劭说:“你们俩是我的生友,山阳范式,他才是我的死友。”不久,张劭就死了。张劭死后,范式梦见张劭叫他说:“巨卿,我已于某日死,某日下葬。”范式感觉此梦是真,于是请假疾奔张家而来。在范式还没赶到时,张家已把棺椁送往墓穴,将要下葬,但棺椁不往墓穴中进。张劭母抚摸着棺椁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盼望吗?”这样就把棺椁停放在墓穴边等候。就在这时,看到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母望着这素车白马说:“这一定是范式来了。”范式来到以后吊丧说:“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此时参加葬礼的上千人,均挥泪。接着由范式执绋引柩完成了下葬。下葬后,范式又为张劭修坟植树,全心全意地尽了“死友”之责才离去。

关于鸡黍之交的故事和鸡黍之交的故事概括20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