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古代结婚年龄(古代结婚年龄差)

2025-09-20 09:45:59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结婚年龄,以及古代结婚年龄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

提起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另外,还有人想问古代女子几岁可以出嫁?男子几岁可以娶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古代结婚的年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男女婚配年龄

1、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

关于古代婚姻,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认识,古人普遍早婚早育。从文献资料来看,古代女子结婚是比较早的,具体早到什么程度呢?一般而言,古代女子到了13、14岁就要出嫁的,最晚也不能超过19岁。

《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西周时期男子20岁“冠而列丈夫”,女子15岁为“及笄”,男女过了这个年龄就可结婚。同时,《周礼》也有规定:男子30而娶,女子20而嫁。这一时期,女子出嫁是比较晚的。

但是到了汉代,这一年龄大大提前了。在汉代,男子结婚年龄是15、16岁,女子则是13、14岁。《汉书.惠帝纪》有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超过了15岁还不嫁人就要缴纳五倍的赋税,就要出面干预了。

从西周到汉代,结婚年龄为何提前呢?有人这和越王勾践有关。据《国语·越语上》载,越王勾践曾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越王勾践为了复仇,举国上下都奖励生育,早婚早育自然是题中之义。

汉代之后,早婚似乎成为传统,历朝历代一再沿袭。如,贞观元年(年),唐太宗下诏: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又如,宋代规定“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明代朱元璋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这是规定,从历史人物看,也反映了女子早婚这一现象。如班昭年仅14岁的时候,就已经嫁给了曹世叔;李清照18岁的时嫁给了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10岁入宫便被临幸,然后便怀孕了。

古代女子在18岁之前大都已经结婚,身体尚处在发育阶段,其身心是备受扭曲的。过早结婚生育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加之古代的条件比较差,女子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一再提前人们结婚的年龄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古代生产力低下,战争不断,人口扩张是对抗天灾人祸的办法。每场战事、天灾之后,要快速恢复人口,必然要鼓励人们早婚早育,并为此做出一系列的规定。

古代结婚的年龄

值得一说的是,既然要早婚早育,就很难做到优生优育。古代疯狂扩充人口,造成了很多的后果,如孩童的概率变高,人们的体质不断下降,这也是古代人平均寿命较短的原因之一。

2、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古代女子几岁可以出嫁?男子几岁可以娶妻?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

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南北朝时期“剩男剩女”要受严惩“女子十嫁,家人坐之”。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

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早的11岁就结婚了。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以上就是与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相关内容,是关于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的分享。看完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的法律规定结婚年龄吗,是多少岁?

古人在婚嫁年龄上是有法律条例规定的,自先秦到明清千年之间,男女普遍结婚的年龄有所区分,一般成年男子满二十周岁,女子满十五周岁便可嫁娶。

一、崇尚礼法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依旧遵循旧礼,认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当时各个诸侯国出于战争的需求将男女法定的结婚年龄稍稍往上提了一些。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曾经下令要求齐国男女的婚嫁年龄要比周礼中规定的至少要年轻十岁。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墨家、法家都曾提倡早婚,一来是因为在战乱时期的人们普遍寿命较短,同时也是为了向战场上输送大量的成年兵力,如此这般就可看出提倡早结婚的目的性了。

二、秦朝立法

最早将婚嫁年龄做明确规定并写进法律中的是秦朝,在秦法中有明确的表示,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后行弱冠礼,女子身高六尺二成年后方可嫁娶。这里的结婚与年龄道无直接关系,决定权在于身高。秦朝对于男女嫁娶是有立法的,官府需要受理男女二人方可登记结婚。

三、两汉后的早婚制度

到了两汉之后,早婚现象就极为普遍了。首先是两汉的皇室早婚就很平常,国家立法要求女子年十五以上就可嫁人,若三十之前还未嫁,便要征收五倍的赋税。汉代的男子结婚年龄就要更早了。汉代的婚俗直接影响后面的历朝历代对于结婚的年龄规定。自汉代之后,普遍男子十五六,女子十三四便可结婚。

四、两宋晚婚新思潮

宋朝时诸多朝代中对男女婚嫁年龄上较为开放的一个朝代。法定婚龄虽然延续了唐代的婚姻习俗,有法律条文规定男十五、女十三便可婚嫁。可宋朝中对此婚俗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极多,同时他们也身体力行地用晚婚来直接对这项制度进行抵制。历史数据统计,宋代男女的普遍结婚年龄在十七八岁,这在奉行早婚的封建社会中,实属是思想上的求新求变。

中国古人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

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结婚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具备适合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也才能履行夫妻义务,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尽管我国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结婚的权利能力,但并非所有公民都可以成为婚姻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的人,才享有结婚的权利。

古代结婚年龄 古代平均婚嫁年龄

中国古代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呢?对于我国古代时候的平均婚嫁年龄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古代多少岁可以婚嫁。

一、古代结婚年龄

1.不定,因为朝代的不同,所以结婚的年龄规定也就不一样。比如在西周时期结婚的法定年龄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

春秋时期结婚的法定年龄是男子20岁,女子17岁。汉代结婚的法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唐朝和宋朝结婚的法定结婚是男子15岁,女子13岁。

2.中国古代的年龄,男子一般是在12岁到20岁之间,女子一般是在13岁到17岁之间。其中男子16岁居多,女子14岁居多。

二、古代平均婚嫁年龄

汉代时期,男子平均婚嫁年龄在14岁~20岁之间,女子则是13~16岁。东汉三国时,女子平均婚嫁年龄在17岁左右,例如甄夫人,就在十七岁前嫁给了第一任丈夫袁熙。

整体算下来的话古代的时候男子的平均结婚年龄大概在18最左右,而女子的结婚年龄就更早了,大概在12最左右。

而且女子结婚的年龄也有可能更早,比如说古代常说的童养媳,其实就是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在男方家寄养了,等到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女子一般都已经在身旁伺候了。

而导致当时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当时大家都已繁衍子嗣为重任,而女子的重要任务也是帮助男人繁衍子嗣,因为医疗技术以及环境人口等因素,导致了结婚年龄早,生育年龄早的问题。

小结:

对于古代时候结婚的平均年龄究竟是多少,上面已经帮大家罗列出来了,希望上面的答案大家能够满意,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女子几岁可以出嫁?男子几岁可以娶妻?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

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扩展资料:

南北朝时期“剩男剩女”要受严惩“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国家。

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最低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国家”,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早的11岁就结婚了。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解读古代结婚法定年龄:唐代男15岁女13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严惩“剩男剩女”: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牢

古代的人怎么结婚年龄

1. 古代人一般多少岁结婚

从古代墓志等资料总结,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

古代平均寿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要珍惜生育时间,所以提倡早婚。另外,中国历代的法定婚龄的统计是这样的: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汉惠帝令:女十五。

晋武帝令:女十七。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宋朱熹《家礼》: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

2. 古代结婚年龄是怎么规定的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也有的说双十年华。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也称及笄。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3. 古代结婚的年龄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4. 古代多数人的结婚年龄

一般是16岁左右结婚,女的可以小一点。战争时期,由于士兵较多,所以结婚会略完。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一般会推出一些强制性法律,提倡早婚,以使得人口恢复。

唐朝贞观时期,12岁就可以结婚,18岁不结婚就会受到处罚。以后就没有明文规定。大概还是16岁左右。

三国时期,由于个人情况不同,结婚的年龄也不同。比如刘备、曹操,很早就结了婚。比如许靖,50多岁还是单身。因为这个人满处跑,几乎走了大半个中国,所以没人知道他还有跑到哪去,自然没人和他结婚。鲁肃这个人既有才,又有钱。不过三国志说他死的时候,遗腹子继承。他死的时候已经45岁,看来结婚也不会太早。

5. 古人的婚龄都有何规定

古代官方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见于《周礼》《礼记》等书。

据《孔子家语》, 鲁哀公曾问孔子,这样的婚龄规定“岂不晚 哉”?孔子回答说:“夫《礼》,言其极也, 不是过也。”意思是说,官方的这个规定, 指的是结婚的最大年龄,超过这个年龄就是 “失时”,在此之前结婚是可以的。

实际上,由于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 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历代封建王朝都提 倡早婚。西汉曾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 三十不嫁,五算”,即罚交五倍于常人的人 头税。

宋代规定“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 并听婚嫁。”。

6. 古人一般多大年龄娶老婆

西周时期,通行的是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婚龄。

古人认为:男三十筋骨坚强,可以做父亲,女二十发育成熟,可以做母亲。 此后,历代王朝关于婚龄的规定逐渐降低。

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男子三十成家,女子十五出嫁。越王勾践规定:男子二十不婚,女子十六不嫁,罪及父母。

这是诸侯间为了争夺霸权,而采取加快人口增殖、增加劳动力和兵源的早婚政策。 汉代曾规定:女子十五以上不出嫁者交五倍的赋税,强迫人民早婚,以至许多父母不懂得怎样抚养教育儿女,造成婴儿死亡率增高。

西晋规定:女子年十七,父母不为其出嫁,由地方官吏择配。北齐时甚至把杂户中子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婚嫁者全部征集服役。

北周时男十五、女十三以上都要婚嫁。 唐初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对婚龄有所放宽,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五嫁。

唐中叶时降低为男十五以上、女十三以上皆听婚嫁。否则官府干预。

此后,由宋至清,法定的婚龄都在男十六、女十四左右。 进入近代后,法定婚龄逐步提高。

民国民法规定男未满十八岁,女未满十六岁,不得结婚。解放初期,我国婚姻法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现在新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岁。

7. 古代女人多大结婚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

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

《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

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其实关于婚龄古代是呈现一种转变的趋势,但是大致都回归到了20岁左右,而关于成婚年龄的利弊古书上有一段讲述得很好,引用如下: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

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目前,悔必在发穿篡费诂渡磋杀单辑后。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

若早议婚姻,事无变易固为甚善。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荡浪不肖,或所议之女狼戾不检。

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而兴,可不戒哉?”。

古代结婚年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代结婚年龄差、古代结婚年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