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专利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专利被侵权怎么办
专利被他人侵权了不要慌,取证最重要,如果您不懂得如何收集侵权证据,您也可以委托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来进行调查取证,在专业律师的指导下,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专利权。
专利被侵权一般有三种维权方法:
1、私下协商
专利权人可以向被疑似侵权者发送律师函,告知对方存在侵权的行为事实,以专利权作为谈判的条件,提醒对方停止侵权或者协商解决侵权的纠纷。
2、行政裁决
在第一种方案无法实施时,您可以向当地的管理专利工作部门提出专利侵权,进行行政裁决。
3、司法程序
司法程序时专利侵权的终极解决办法,行驶司法程序对于较为复杂的专利侵权纠纷,有利于权利人更彻底的制止侵权行为,并得到相应的侵权赔偿
拓展资料:
专利权被侵犯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权?
1、侵犯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2、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3、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专利管理工作量大又有实际处理能力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4、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5、向12312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投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侵权怎么认定
法律分析:专利侵权可以根据以下条件判断:1、实施的行为以已经注册的专利为基础;2、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许可或者授权;3、以生产经营为目的;4、实施的行为属于专利侵权的保护范围。专利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没有法定的抗辩或免责事由,而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实施了专利权保护范围内的有效专利的违法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他人专利的,应当与专利权人订立实施许可合同,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被许可人无权允许合同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该专利。
什么叫做专利侵权
专利侵权是指只有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前提下,未经许可实施专利的行为。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虽然没有直接实施侵害他人专利权的行为,但是却教唆诱使了直接侵权行为的实施,或帮助他人实施了直接侵权行为。
【法律依据】
《专利法》第六十七条
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
第六十八条
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负责专利执法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下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利权侵权行为
1、 专利侵权 行为是指在 专利权 有效期限内,行为人未经 专利权人 许可又无法律依据,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他人 专利 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1)侵害的对象是有效的专利。专利侵权必须以存在有效的专利为前提,实施专利授权以前的技术、已经被宣告无效、被专利权人放弃的专利或者专利权期限届满的技术,不构成 侵权行为 。 专利法 规定了临时保护制度, 发明专利申请 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的应支付适当的使用费。对于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适当费用的纠纷,专利权人应当在专利权被授予之后,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必须有侵害行为,即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他人专利的行为。 (3)以生产经营为目的。非生产经营目的的实施,不构成侵权。 (4)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即行为人实施专利的行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又无法律依据。 2、根据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专利侵权行为分为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两类。 直接侵权行为。 主要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利用专利方法获得的专利产品,以及制造、销售、许诺销售、进口 外观设计专利 产品。其表现形式包括: (1)制造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2)使用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 (3)许诺销售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4)销售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5)进口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6)使用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 (7)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仍然属于侵犯专利权的行为,需要停止侵害但不承担赔偿责任。 3、假冒专利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 (2) 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 (3) 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 (4) 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 专利申请 文件。 4、冒充专利的行为冒充专利的行为是指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 (1) 制造或者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 (2) 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继续在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记; (3) 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 (4) 在合同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 (5) 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 5.间接侵权行为。这是指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不直接构成对专利权的侵害,但实施了诱导、怂恿、教唆、帮助他人侵害专利权的行为。 例如,行为人知道有关产品系只能用于实施特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零部件、设备等,仍然将其提供给第三人以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权利人主张该行为人和第三人承担连带 民事责任 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该第三人的实施不是为生产经营目的,权利人主张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间接侵犯行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未经专利权人授权或者委托,擅自转让其专利技术的行为。此时受让人若利用了该项专利技术制造了专利产品,那么受让人和转让人构成共同侵权,要 承担连带责任 。② 其他诱导、怂恿、教唆、帮助他人侵权的行为,行为人与侵权人构成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才重视专利的申请和相应专利权,也开始逐渐维护自身专利权。执法部门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中不足,力求能最大程度最快的维护相应合法公民的权益。相关法律条例针对侵犯专利的一些违法情形也是做了明确的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