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有:1.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基本农业经济政策。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是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
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科技得到了巨大的繁荣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工具及耕作制度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农业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
依附水源 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在原始阶段,水源是原始人类分布区划的重要因素。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流域。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特征: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江南农田水利、园圃业商品化、棉花引种及传播等,中国传统农业发展重心南移后以稻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明清农业 明清时期人口激增,人地矛盾成为必须应对的基本国情。
我国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我国原始农业除经历了刀耕火种(砍倒烧光)和耜耕二个发展阶段外,末期还出现了犁耕的萌芽。在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发明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于自然的恩赐。
中国原始农业除了刀耕火种(砍伐烧尽)、斜耕外,还经历了末耕的萌芽。因为在农牧业农业产品发明之前,古人通过采集森林植物,果实、河间打渔猎活动中,来维持生活的主要食物摄入来源。
原始农业的发展 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人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学习到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之后能依靠自己来种植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让人类在自然界有了一点主动性。
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
1、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慢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受地域、气候诸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率先发展,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农耕文明 经历了慢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