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2025-10-15 05:50:58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元代有哪些代表性的诗人?

1、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张枢 张枢(1292-1348),元代诗人,字子长,祖籍东阳,后迁居金华。张枢自幼喜爱读书,博闻强记,挥笔成章,又工书擅词,成为当时著名学者。

2、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3、杨载(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4、虞集生二岁而宋亡,但由于元代民族关系紧张,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识。“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诗人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诗人,诸如耶律楚材、揭斯、萨都、贯云石、马祖常、贤余阙等,他们的成就足与汉族诗人相颉颃。

元诗四大家诗人名字怎么读?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时的诗坛有一种“盛世之音”的风味,其主要代表就是有“元四家”之称的虞集、杨载、范梈和揭傒斯。四人是延祐诗风最主要的体现者,同时也被认为是元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所以他是是元诗四大家之首。虞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歌通常都会让人觉得感人至深,因为他的诗歌真的是为民众发声。二,杨载 杨载与虞集不同,杨载最擅长的是歌行,他的诗歌风格比较豪迈。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

元代诗人有哪些

1、王旭。王旭(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以文章知名于时,著有《兰轩集》。王旭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倪瓒。倪瓒,元代画家、诗人。

2、张枢(1292-1348),元代诗人,字子长,祖籍东阳,后迁居金华。张枢自幼喜爱读书,博闻强记,挥笔成章,又工书擅词,成为当时著名学者。张枢耻仕元朝,两次坚拒朝廷的任命。

3、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

4、元代诗人有王冕。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5、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元代四大家

元代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另一说是王实甫取代郑光祖,其余三位不变,不过此说未流行起来。

元四大家主要有二说:一说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二说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承先启后的时代,“元代四大家”是指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等人,他们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元代杂剧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初到元大德年间(1279年~1307年),元杂剧发展至鼎盛时期,大都以及各地的杂剧演出非常活跃,作家辈出,名作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