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押赴刑场(死刑犯被押赴刑场)

2025-08-26 14:09:57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死刑犯被武警押赴刑场,此时游离状态,是不是已经什么也不知道了?

游离这个形容词并不准确,可能用颤抖和瘫软来形容更加确切,快要到刑场的死刑犯,大部分都已经无法独立行走了,需要法警架著,才能上刑场。死刑犯被武警押赴刑场的途中,这是他们人生最后的时光。在这个时候,由于死刑犯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不同,他们的表现也是各种各样的。

死刑犯在行刑前的状态

一般来说,法院判决之后,会将死刑申请递交给最高法院,因为需要执行死刑的话,必须由最高法院复核通过才行,当最高法复核通过后,会将审核通过的文件传回法院,自这个文件到达法院的那一刻起,犯人的命运就决定了。

一般来说,死刑犯的行刑时间是在最高法院复核通过后的一周内,没有具体的日期,具体的日期由当地中级人民法院掌握,而且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提前告知死刑犯具体的行刑日期,这其实就是一种保护,防止死刑犯在知道了具体日期的时候,做出一些激动的行为,比如自杀,蓄意攻击别人等。

不过在死刑复核通过后,法院的工作人员会让死刑犯写下遗嘱,一般被要求做这个动作,死刑犯也就明白了,自己应该是时日无多了,在这个时候,如果有想见的家人,死刑犯也可以提出要求,工作人员也会尽量满足,让死刑犯在上路之前能最后和亲友见一面。

一般情况下,这最后一面都是非常悲凉的,无论是多么凶残的罪犯,在这一刻,都非常的无助,都会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的会宽慰家人,有的会向家人抱头痛哭,有的会交代后事。等这一系列规定动作做完之后,死刑犯就会被带到房间,并且会被著重看管,工作人员会安排两个罪犯,作为这个死刑犯的贴身看护者,一是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二是监视他,避免他做出了一些过激的行为。

执行死刑的日子确定后死刑犯的状态

在执行的前一天,工作人员会向死刑犯询问,问她想吃什么,或者还有什么别的要求,这么一问,死刑犯也就明白了,明天他就该上路了。所以可以点一些想吃的东西,烟也可以抽,但是酒就不能喝了。一般的死刑犯都会点几样自己特别爱吃的食物,但是真正能够完全吃完的,基本没有,毕竟明天就要赴死了,晚上的食物无论再豪华,估计也没有人能够好好的下咽了。

吃饱了饭,一般还允许死刑犯再购买一些商品,监狱里是可以买东西的,不过是固定时间的,这个时候会给死刑犯开个绿色通道,如果他有想要的,完全可以购买,比如香烟的。一般情况下,死刑犯都会买一堆东西,把账上的钱用完,然后自己可能不会吃太多,会把这些东西散发给房间的别的罪犯,感谢他们这一段时间的照顾,其实也算是个临别礼物。

然后就是漫长的长夜,死刑犯的最后一晚,基本没有人能够入睡,一个房间的别的罪犯,也不会睡觉,都会陪著死刑犯,看看死刑犯想干什么,他们就陪著他干什么。

有的死刑犯可能一晚上都不会说话,就自己坐在那儿,有的死刑犯可能还会强颜欢笑,装作无所畏惧的样子,但是眼角不经意流出的泪水,还是出卖了他。有的死刑犯可能会歇斯底里,对以前的行为后悔,这个时候舍友们也只能安慰她,却做不了太多了。

漫漫长夜过去了,太阳升起的一刹那,这个时候再看死刑犯,基本上都是有些颤抖的,因为生命马上就要终结,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死刑犯也不例外。

随后,死刑犯警察带走了,到一个准备的房间,开始验明正身,验明正身的过程很简单,询问两句,再加上面部识别,也就足够了,然后就被装上车,运往刑场,这期间死刑犯是无法再见到家人了,家人们一般会在火化场等候。将死刑犯押上车,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不是因为他们挣扎,而是因为他们已经瘫软了,自己上不去了,只能由法警让他们押上车。

到达刑场,再一次验明正身,然后就该执行了,这个时候,基本上每个死刑犯都是颤抖著的,也说不出来话,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停滞了。然后会有两个法警按住他们,让他们成跪姿,然后一人拉住一边,这样他们就把死刑犯控制住了,最后行刑人员,瞄准后心的部位进行射击,一声枪响,一条罪恶的生命完结。

对于这些死刑犯而言,他们一般心理素质都要好于常人,正因如此,他们才胆敢以身试法,危害社会,真是胆大包天,就是用错了地方。当然这是笔者在办理案件时候的一些个人体会,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属于自己实践经验的个人总结,很想以后能够做些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课题。

总之,死刑犯在押赴刑场的时候,并非什么都不知道,相反,一般他们都很正常,意识也非常清晰,所以不要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死刑犯。

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忏悔自己的罪行,来生做个好人,其实,只要真正目睹过死刑执行的人,都会有一种感慨,为什么不能作为一个守法公民,为什么非要去犯罪,事情里面有很多种解决的办法,非要走这么极端的方式,最后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还害了别人,所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真的很重要。

包拯被押赴刑场,百姓下跪痛哭,行刑前圣旨到是哪一集

《碧血青天杨家将》第二十一,第二十二集。

简介:

第二十一集:文广通过考验,桂英在青妍帮助下劫狱成功,宗源夫妇拜别天波夫众人上路,展昭受包拯令将开封府专有令牌送于宗源助其离去,庞虎将此事上告,包拯求死,太师判包拯死罪,赐马车赴刑场被百姓拦截,百姓们失声痛哭,皇上命太师监斩包拯。

第二十二集:太君劝动四位王爷向皇上求情,不要杀包拯。包拯赴刑场侯斩,展昭持圣旨赶赴刑场遭庞虎拖延。追魂鼓毕,时辰到,太师持尚方宝剑欲斩包拯被孟定国砍断,此时拖延中展昭及时赶到,包拯最终被赦免。

扩展资料

简介

北宋,文有开封府包拯,武有天波府杨家将共同护卫宋室。杨文广悲痛祖父遭陷害,行刺庞龙未果,险被擒获,得卫灵儿之助逃离现场。王丞相在宋仁宗面前力保杨家,举荐开封府包拯审理此案。

宋仁宗年轻时在战场临幸一女子,岂料这女子乃黑水神宫之宫主。黑水神宫宫主为报背弃之仇,绑架宋仁宗。庞太师于是找来庞虎之师假扮皇上,欲扰乱皇室,独揽大权。

庞妃在忠孝两难之际,展昭晓以大义。庞妃最后虽助杨家将、展昭救回皇上,却因庞太师之罪被打入冷宫。

仁宗安全回京后,铡奸臣庞太师,封灵儿为公主,赐婚予杨文广。杨家将及开封府一干护主功臣封功赐爵,论功行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包拯

百度百科-碧血青天杨家将

死刑犯在押赴刑场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戴上脚镣?

死刑犯在押赴刑场的时候要戴上脚镣。

我国《看守所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对已被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犯人,必须加戴械具”。《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看守所使用的械具为手铐、脚镣、警绳”。

1991年,公安部又颁布《关于看守所使用戒具问题的通知》,对经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的,或二审维持原判等待复核的人犯,可以使用戒具。同时,要依照规定使用统一制式的手铐、脚镣和警绳,其他戒具一律禁止使用。

看守所管理实践中,所有一审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都24小时加戴脚镣等械具,忍受二审上诉期、二审期间(最长为四个月)、死刑复核期间(没有期限)的漫漫时光。

其实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死刑被告人二十四小时加戴脚镣等械具本身就是一种酷刑,而且非常不人道,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会给被告人带来极大的生活不便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要指出的是,加戴脚镣等械具的行为本身违反了《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33条之规定,即“铁链、脚铐等不得用作戒具”,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7条之规定:“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宣称,将保障被羁押人的权利和人道待遇。从立法上明确解除对死刑犯加戴脚镣等械具的强制要求,保障死刑犯基本人权,正是对国际公约和人权行动计划的有力践行。

死刑犯被押赴刑场时,你认为他们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人之将死,其腿必软”。看过几次执刑死刑的场景,无一例外,都是腿软软的,如果不架着,根本就站不住的那种,所谓“置生死于度外”,“有种”的罪犯,我个人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因为,我相信,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最怕的还是死亡。

死刑犯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是怎样的过程,犯人是怎样的状态?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法,一般都用来处置罪大恶极之人,死刑这种刑法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死刑执行前犯人心理肯定持续波动的,可能由不怕到怕,也可能由怕到不怕,这些思绪更多的由自己的成长之路来决定,如果心里有遗憾肯定会怕死,如果无怨无悔肯定会很洒脱。

心燥如焚,坐立难安,想迫切完成一些遗愿

有的囚犯在处刑前是非常急躁的,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人世间最后一日,但如果还有很多心愿未完成,就会寝食难安。比如,有的想见上亲人的最后一面,有的是要吃上妈妈煮的饭菜,也有的想饱餐一顿,恶狠狠的吸包烟。但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被满足的,部分看守所会尽量去帮助他们满足遗愿,尽个最后的人情;但如果是不合理、超出能力范围内的要求,就不会得到满足。

不动声色,非常淡然的接受其次

这种人一般是狠角色,生前可能干了很多穷凶极恶的事情,例如杀人放火、贩DU等,所以才会那么淡定。他们的经历已经多到不畏惧死亡,并且他们自身也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恶,不足以用死亡来抵消,所以心态才会这么“平和”。有人曾说,有个死刑犯临行前淡然地和其他人打了个招呼,面无表情的被压走了。所以这类人,内心没有太多的情绪活动,默默接受到来的安排,因为这都是他们要承担的后果。

有没有什么特殊待遇?

死刑犯和其他犯罪嫌疑人有区别,死刑犯的特殊待遇就是要依法戴上械具,也就是手铐、脚镣。死刑犯在被执行死刑前,一般有三种表现,一种是神情麻木,表情呆滞;一种是情绪激动,胡言乱语;另一种就是心理素质超好,很平静。大部分死刑犯在最后一晚,都会彻夜无眠。

结语

总之,死刑执行前的犯人的状态是很复杂的,有不甘、有怨恨、有思念、有害怕、有喜悦。但是这些人无论是什么原因走到这一步,都是罪有应得,他们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要求我们要懂法律,也要畏惧法律,不该做的事一定不要做,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有时候死刑对他们来说也是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