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仁政与法律(法律和政治的区别)

2025-09-17 20:05:21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儒家讲求“仁政”,法家讲求“法治”,结合当今社会现实,你能谈谈对两...

儒家文化强调人道与天道的一致,强调以义制利,忠恕之道,互信互利,这些都符合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儒家伦理的道德超越性的现代价值体现。

内容提要 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任重道远。

儒家的思想很好,但是脱离实际,不切实用。这就好比是我们的理想,很丰满。法家的思想不像儒家的华丽,但是注重实际,以使用为目的。这就好比是现实,很骨干。

历代帝王都信奉“仁政”,为何还会有那么多战争?

其二:仁政养纵容,诸侯王权利过大,使其滋生了不该有的野心。相比起汉文帝对于百姓的宽容,诸侯王的权力过大也是之后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而诸侯王之所以权力如此之大,与汉文帝时期的仁政也密不可分。

呵呵,仁政与吞并六国不是一个层面的意义,没有因果关系。所谓仁政,主要是国王对国家内部的管理手段,树立亲民形象,让人民多作贡献,稳定政局。

这个国家早就已经民心动荡了,人民也都想彻底摆脱秦朝的统治,所以就推翻了秦王朝,秦朝就此灭亡。如果秦始皇当时实施仁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秦朝的统治一定会延续下去,绝对不会有这么悲惨的结局的。

汉武帝登基之后,独尊儒学,但是遭到了黄老学说的压制。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法令在当时的战国时期,是一种非常好的法令,秦国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完全蜕变成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强国。所以商鞅的法令在那个时代是完全正确的。第二,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的举措以及治理天下的法令。

普通人能做到任尚且非常困难,更何况贵为天子高高在上的帝王。帝王能被称为仁不但要自身出事要仁义,而且面对天下百姓时也要长期施行仁政就有点苛刻了。而宋仁宗赵祯在四十多年的帝王生涯中的作为,完全称得上仁德。

孔子,孟子,老子怎么看待政治和法律的关系?

1、综上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法律观,既是用来统治人民的一种策略,又包含有反对暴政、反对剥削的人民性;既具有法律无主义的因素,又以更巧妙的法律强制作为归宿。

2、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3、代表了贫民阶级的利益。老子:主张无为,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是没落阶级的代表。韩非子:主张依法为本来治国、法不阿贵。是新兴地主的代表。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认为政在德民。是新兴地主的代表。

4、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