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法律均可为(法律不可为)

2025-09-30 06:33:44 作者:wangsihai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法律主体均可作为会计主体。这句话对不对呢?

“法律主体必定是会计主体”是正确的。“会计主体也必定是法律主体”是错误的。解释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概念 (1)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正确。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法律主体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独立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的个体,也可以称为法人。从概念上讲,会计主体的内涵要广,即会计主体包容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答案:√ 解析: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并非对等的概念。法律主体,也就是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中国,法律上面都有哪些事不能做

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当然,法律有了强制性规定和明令禁止的事,就不能做,否则就违法甚至涉嫌犯罪。如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欠债还钱等等,法律均有强制性规定,必须做;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不容许做的行为,比如诈骗,盗窃等等,就不能做,否则涉嫌犯罪。

当然,法律有了强制性规定和明令禁止的事,就不能做,否则就违法甚至涉嫌犯罪。

违法乱纪的事不能做,有违社会公德的事不能做,害人害己的事不能做。

法律之内皆可为下一句是什么

1、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这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法律谚语。对私权力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即禁止”。

2、在法学专业,有这样一句话:“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皆禁止。”这句话并没有出现在我国任何一部法律中,但我国法律的每一句话都体现了它的含义。

3、法无授权不可,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源自西谚。“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是一句法谚,源于118世纪的西方。是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相关表述与延伸。

4、法无禁止皆可为意思法律没有禁止做的事情可以做。

5、法律分析: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这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法律谚语。对私权力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即禁止”。

附解除条件的赠予

1、法律主观:什么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的规定,赠与合同指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送给受赠人,受赠人同意接受的合同。

2、法律主观:附义务的赠与合同的解除条件: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3、法律主观:附条件的赠与合同的条件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具有真实的意思表示;附条件的赠与合同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附条件赠与合同的内容符合公序良俗;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等。

4、因婚约而给付彩礼是一种附解除条件的目的赠与行为,彩礼给付是当事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具有男方对女方和女方家人经济补偿的身份性质,是以缔结婚姻关系为目的的特殊民事合同,不同于一般赠与。

5、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第一百五十九条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经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第六百六十一条赠与可以附义务。

6、恋爱期间,一方或其近亲属以恋爱双方结婚为目的,自愿赠与另一方财物,该行为视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为缔结婚姻,会赠与对方一些价值较大或蕴含结婚意义的财物。

日常生活中都能用到什么法律

1、物权法,民法通则 民事诉讼法,侵权责任法等。【2】上述法律规定,是普通老百姓经常用到的,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也是我经常点选率最高的。【3】在新华书店,这些法律书本,我是购买单行本的。

2、法律分析:有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常用法律。公司法和刑法也是生活中经常会触及到的,可以了解下。其中民法典和劳动法应该是最常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民法。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民法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健康、名誉,保护我们的房屋、用具、储蓄,民法指导人们签订和履行合同,调整生产、贸易、消费等社会关系。民法是保障市场体制正常运行的有效法律形式。

4、买到过期食品至少可以索赔1000。饭店、酒店禁止自带酒水是违法行为,所以如果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可以据理力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5、法律分析:日常生活中,网购或者买东西有消费者保护法进行保护,出现债权债务纠纷有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进行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