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争议的法律(有争议的法律)
电话:18514096078
本文目录一览:
在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律途径有
解决行政纠纷的途径有哪些 解决行政纠纷的途径分别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解决行政纠纷的途径分别有行政复议,信访和行政诉讼。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所有纠纷解决的途径中,协商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协商是行政协议在没有第三方的干预情况下,仅协议双方进行磋商协调。
此种争议只能通过行政方式处理,或者以行政诉讼方式解决。 此外,仲裁法第77条规定:“劳动争议和农业 集体经济组织 内部的农业 承包合同纠纷 的仲裁,另行规定。
⑷协商。行政机关接到补偿请求后,与相对人进行协商,尽量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补偿协议; ⑸调解。由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主管机关对补偿争议进行调解; ⑹裁决。若补偿协议不成,则由行政机关依法做出裁决。
双方当事人可以在接到处理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法律依据】: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解决医疗纠纷的方法有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三种途径。
劳动争议人事争议的相关法律规定都有哪些
1、法律规定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申请劳动仲裁、法院起诉。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调解决。
2、法释[2001]1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3、法律依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五条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
4、为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特作如下解释。
关于劳动争议的法律法规
法律主观:劳动纠纷需要用到下列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的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其适用的法律法规也不同,劳动关系属《劳动法》调整的范围,而劳务关系则由《民法》来调整。 在劳动争议仲裁、法院审判活动中,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常常被混淆,在适用法律法规上也出现偏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7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 行政法规 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1981年3月14日)。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7月21日)。
处理劳动关系与争议方面的法规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律分析:劳动纠纷经常用到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